愚公移山教案.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2668453 上传时间:2023-11-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愚公移山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愚公移山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愚公移山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愚公移山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愚公移山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愚公移山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愚公移山教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愚公移山教案愚公移山教案教学目的 : 一 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顽强的艰辛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二 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以下词语:加、亡、且、焉、诸、以。教学重点一 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二 从讨论思想内容,带动对词语句子的深化研究,解决词语句子的译释。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 导入 新课。1.板书课题:愚公移山2.简介愚公移山的体裁、出处和 愚公移山是一那么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拟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化而含蓄。二 指导预习。

2、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表疑问的句式。2.理清全文脉络,考虑以下问题:1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问题?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3什么地方写“移山”的结果?三 研习新课。1.老师朗读全文。正音,将课文注释中的有关拼音读一遍。2.老师提问: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要求学生先理解第1段的两句话,明确:这两句话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在明确句子的根底上进一步答复提出的问题: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3.学习第2段。老师启发提问: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

3、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1引导学生学习“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重点学习“且”将、“惩”苦、“之”主谓之间助词等词的解释。2分析p “家庭会议”。愚公提出的“移山”目的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愚公妻“献疑”是: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学习“以君之力”句,重点掌握:“以”凭、“曾”并、“如何?”把怎么样?、“焉”哪里;第二,提出“移山”的详细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意见一致,立即行动。重点掌握:“诸”之于、“遂”于是,表示立即付之行动、“箕畚”用箕畚装石。3老师发问: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几个人?启发学生答复。学生可能答复“四个人”三夫加一“遗男”

4、,把“愚公”漏掉了,说明:在“遂率子孙”句的句首省略了主语,主语应该是“愚公”。4老师继续发问: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启发学生讨论,老师归纳明确:一、“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二、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防止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这一段文字中,着重掌握:龀,动词,换牙;始,才,说明路程之长;“反”同“返”5归纳第2段,答复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课文第2段一开头的两句话是故事的开端,提出了“移山”问题;第2段的最后三句话写了“移山”劳动,这是与自然界

5、的.斗争。至于“移山”中的与人斗争,那么要在下面第3段讲到。四 布置练习、考虑。1.完成“朗读背诵”一、二。2.考虑: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说说这两场论争有哪些不同的地方?第二课时:一 检查作业 。学生背诵课文第1、2段。二 研习新课。由检查上课时布置的考虑题入手提问。1.提问: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比拟这两场论争,说说有哪些不同?2.转入读讲第3段,由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智叟的有关内容,一位读愚公的有关内容。要求读出语气,读出感情。3.讨论,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归纳:1“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

6、性质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却首先是反对,他的“笑”是嘲笑,特别是一个“止”字,它是“阻止”。智叟说话的语气也很强硬,“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倒装句,充分表露了他的反对情绪。“甚矣”“太过分了”,是脱口而出。2“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的出发点根本不同。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出于对完成移山任务的关心,重点是商讨移山的详细问题,句子的着重点在“且焉置土石”答复时也着重在这一点。智叟那么不同,他是嘲笑,压根儿反对。正因为这样,所以他的说话存在着不实在际的成心夸大。“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还不能拔起山上的一根草,这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不同。

7、3与家人的论争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论争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气氛不同。反复朗读愚公的一席答话,要求读出气势。而愚公与家人的论争,实际上是一次“民主讨论会”,统一思想之后立即付之行动。4这场论争反映了什么呢?讨论,然后引导学生答复:反映了对待困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智叟是逃避困难。愚公呢?他具有:艰辛奋斗精神;长期艰辛奋斗的思想准备;开展变化的观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提问:太行、王屋两座山终究是给谁搬走的?先理解、翻译第4段,掌握难词:厝、陇断。讨论,要求同学答复以下问题。然后明确:从外表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但这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外表。本质上不是这么回事。要求学生抓住:“命”“感”“惧”三个词,“命”是谁“命”?主语是“帝”。“帝”为什么“命”?“帝”是“感其诚”,“诚”是诚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这个“诚”的内涵就是“愚公移山精神”。“帝”为什么会“感”?是因为操蛇之神“告之”。操蛇之神为什么“告”?因为“惧其不已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