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害虫可持续控制讨论.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2668036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害虫可持续控制讨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害虫可持续控制讨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害虫可持续控制讨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害虫可持续控制讨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害虫可持续控制讨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害虫可持续控制讨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害虫可持续控制讨论.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 市 景 观 生 态 系 统 害 虫可 持 续 性 控 制 讨 论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如何有效防治城市园林绿化害虫,讨论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害虫可持续控制的对策。关键词:生态系统 害虫 控制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加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大中城市及城市化的乡镇愈来愈重视城市绿化工作,人均绿地面积有所提高。园林绿化在带给居民高质量生存空间的同时,在养护管理上为防治病虫危害的化学农药施放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绿化面越大,农药污染愈严重;绿化愈接近于居民,农药污染对居民的影响愈严重。因此,了解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害虫发生的现状及发生特点,探讨城市景观生态系统

2、害虫可持续性控制,以期达到既防治害虫对绿化物的侵害,又保护环境的目的,意义十分重大。1、我国城市农药污染严重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由于“三废”造成对城市河流、大气的污染,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治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化学农药以成为当今我国城市中重要污染物,却未能引起观注,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农药使用投放量大:正当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在国外普遍提倡和推广,以尽量降低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的同时,我国园林系统为防治病虫害的化学农药投放量却十分惊人。如自1989年以来,北京、上海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每年农药用量超过100吨,其中北京每年有机磷农药占69.7%,生物农药不足1%,天津市

3、和平区从1983-1986年平均每年有机磷农药的消耗量为6吨左右,相当于每平方公里面积上喷洒稀释后的有毒药液420吨,江苏南通,四川绵阳等这样的中小城市园林每年使用农药也高达7-8吨。(2)农药施用技术水平低:这是农药施用的一个通病,园林系统每年有90%以上的农药是用高压喷雾。将这些化学农药喷洒在市民集中工作、学习和生活居住区,以及行道树、公园的绿色植物上,这种单一、粗放的喷雾施用方法,喷洒在虫体及植物上的药剂常常不足10%,其中真正起到防治作用的不足2%,其余90%左右的药液流失到地面和挥发到空气中。导致整个城市空间农药弥漫,严重地污染了城市环境,破坏了本来就很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杀伤了大量

4、天敌,害虫抗药性明显增强,造成害虫越治越多,农药越用越浓的恶性循环。防治成本逐年增大,防治效果越来越差。(3)农药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由于高楼林立,街道纵横,城市中静风率一般年均高达30%-50%,因而大气污染系数大,稀释能力弱。现代有机合成农药不仅具有较高的挥发度,而且多为高度脂溶性品种。据有关资料报道,用1000倍的氧化乐果喷雾,经46小时后测定,大气中的氧化乐果含量仍能达到97%/m3,可想而知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人体健康不能说没有影响,农药除了从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外,还能从皮肤进入肌体。城市防治园林害虫喷洒农药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春夏至仲秋之间,由于气候炎热,市民身体裸露部分较

5、多,外出活动频繁,因此时时刻刻都有微量农药经呼吸道和皮肤潜入人体内。研究表明,农药的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通过加强管理和采取安全措施,是可以避免的,但环境中农药的长期污染所引起的细微效应,对人类危害最为严重也是无法避免的。2、我国城市园林害虫的发生特点80年代中期,在我国建设部的主持下,首次对全国44个大、中城市园林害虫进行了普查。结果是我国有园林植物害虫4000种,造成危害的优势种有近100种。各城市都有相当一部分植物因遭受多种害虫严重危害,或者叶片被吃光,或者叶片被害脱落,枝条扭曲呈畸形而停止生长,或枝枯叶落而秃顶,或树干被蛀成千疮百孔而被风折断,甚至成片植株枯死。长期以来,一些学者认为园林

6、害虫都是从农林生态系统中带进去的,这些害虫的生物学、生态学及防治方法等在农林生态系统中大都已有较详细的研究,园林害虫防治可以直接引用这些方法和技术,没有必要再进行研究。然而,园林害虫的发生除一般规律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1)、就构成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的气象因素而言由于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景观生态系统比农林生态系统的气温高、空气干燥、常处于无风或微风状态。大中城市市区平均气温往往高出郊区46,因此不仅会影响昆虫的生长速度,也足以改变昆虫的生活周期。同时,城市中的大气、水体、土壤多被严重污染,对害虫及天敌也有影响。如二氧化硫和氟化氢对蚜虫、介壳虫和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繁殖有刺激增强

7、作用;低浓度臭氧不但促进豆蚜大量发生,还可对舞毒蛾等咀嚼式口器害虫的繁殖有利;汽车尾气中的含铅微粒积累在植物组织中对天敌的杀伤作用往往大于植食性害虫;街道上的尘埃覆盖在行道树的叶片上既影响光合作用又阻碍寄生蜂在寄主植物体表的产卵活动。(2)、就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因素而言 园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相对稀少,结构单一,物种丰富度低,落叶很快就被清扫干净,不能进入生态系统循环。同时天敌系统程度差,微生物常常处于抑制状态。园林害虫经过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长期适应,必然在生物学特性以至生理生态上形成程度不同的变异,在行为习惯和适应性、抗逆性等方面都与农林生态系统中的昆虫有所不同。(3)、人为活动因素对害虫发生也

8、有影响 园林的社会性,决定了园林生态系统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大,妨碍生态系统平衡的恢复。据调查,在北京植物园游览区的国槐叶螨发生都较重,而在临近偏僻的樱桃沟游人罕至之处,国槐却很少招来虫害。南宁市在调查园林植物介壳虫时发现,在人群活动频繁的场所,如市区中心行道树、游乐场、歌舞厅、酒楼、宾馆内种植或摆放的花木,盾蚧危害特别严重。这些区域的植物叶面布满灰尘,植物受污染后生活力降低,有利于介壳虫的发生。3、IPM是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害虫可持续性控制的基本策略城市园林生态系统是人类根据城市功能的需要,从自然生态系统内挑选植物经过驯化或人工培育,按照规划设计种植在一定区域内。区域内的园林植物的群落都有一定的设

9、计和配置,有一定的组合和结构,不论公园、庭院、绿地、行道树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在园林绿化工作中,大家对“三分种、七分养”都有较深的体会,而“七分养”中病虫害防治要占相当大的比重。为适应在城市应以人为核心,以人的安全为首要条件,以有利于人的经济活动为前提的要求,我认为城市园林害虫的治理应采用“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简称“IPM”)的策略为宜。IPM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考虑到单独使用化学农药的不良后果提出的一种防治新策略。这是害虫防治所经历的第三阶段。最新的IPM的定义是:害虫综合治理是一个害虫治理系统,这个系统考虑到害虫中的种群动态及

10、环境,利用所有适当的技术,以尽可能相互配合的方式,把害虫种群控制在低于经济危害的水平。此定义是由FAO专家组在1996年提出的,这与我国园林植物保护提倡的“从城市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以预防为主,综合管理”的方针原则是一致的。从IPM的定义不难看出,害虫综合治理的基础是“容忍学”而不是以前害虫防治的“消灭学”。定义只要求降低害虫种群数量,使其不造成危害,而不要求彻底消灭。害虫的防治要根据害虫种群的动态及其有关环境。容忍一部分害虫的存在,既是增强园林生态系统自然控制因素的要求,又是美化城市环境和人们对美的享受所必须。因此园林不仅供人休息、欣赏、怡情养性,也要供文雅之士既景吟诗作赋。他们不仅要求园林

11、有美丽的花草树木、小桥流水的如画景色,还需要有蝶舞花丛,蝉鸣枝头,晴蜒点水,蝗跃草地作点缀,为景色增添生气;为诗词书画丰富内容。因此,园林害虫实施综合治理既能达到有效控制害虫的目的,又保护了这些有助于增加自然景色的昆虫,意义无疑重大。国内外的实践证明IPM在生产上的发展过程有五个阶段。一是在初始农林阶段,病虫害未被引起注意;二是过渡开发阶段,把药剂防止作为高产措施之一,制定防治方案,定期打药;三是危机阶段,害虫爆发成灾,频率升高,次要害虫变为主要害虫;四是灾难阶段,主要病虫害抗药性增大,大量使用复配剂,人们普遍失望,并期待新的治理对策,五是IPM的繁荣期,重新认识和评价农药的作用,强调化学防治

12、是病虫害治理的最后选择,力求减少农药使用量,恢复生态平衡,提高效益。世界上最早进行城市害虫综合治理是于1970年在美国开始的,实验面积约7公顷,试验前全年需要施用9种农药控制各类害虫,每年农药用量为602公斤,到1973年全年只需要用2种农药,总用药量已降至9.13公斤,到1974年全年只需要使用一种微生物农药2.27公斤,分别为综合治理前1969年农药用量的1.52%和0.73%。我国园林生态系统的研究较农林系统晚,这主要与园林植保工作落后于农林植保有关。但园林系统有推广IPM的优势,如园林职工文化素质普遍较高,接受能力强,不需要向农林生态系统那样要到田间手把手教农民开展IPM。集中管理的体

13、制也有利于此项工作的开展。我国陆续有一些城市和地区开始了IPM应用的尝试。南充市从1988年开始对全市园林植物实施以食叶害虫为主的园林害虫综合治理研究,到1991年全市每年的喷药次数从试验前的10-15次降至1-2次,农药消耗量从1-1.2吨降至100公斤,而至1992年,全年仅需点片喷药,挑至一次,只消耗农药50公斤,各种害虫均得到有效控制。北京大学的园林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他们在植树种草的同时,本着“重视保护,保护天敌,减少使用农药,保护环境”的原则,对病虫害的综合治理工作投入了很大力量,基本上实现了北京大学校园内昆虫种群和植物类群的生态平衡,避免了病虫害的发生。如1994

14、年元宝枫细蛾第2代虫量达每百片叶30头,通过综合治理后其幼虫虫口密度下降了94%。综上所述,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害虫可持续性控制是一个综合的生态控制,而不是单一的药物控制。既有效地防治了害虫又保护了环境 参考文献:(1)朱仁元 IPM在城市园林生态系中的应用。北京园林 1995 P29-31(2)黎晓红、雷惠芳、彭春英 南宁市园林植物介虫发生中国园林 1998 P51-52(3)上海市园林学校 园林植物保护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0 P1-5(4)程序、曾晓光、王尔大 可持续农业导论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P447-500(5)张宗炳 害虫综合治理的概念与要点(一)植物保护1986 P29-32 (二)植物保护 1986 P39-41(6)张芝利、朴永范、吴钜文 中国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论文集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7 P31-3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