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黎庶昌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实践.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2664562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黎庶昌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试论黎庶昌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试论黎庶昌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试论黎庶昌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实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试论黎庶昌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实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黎庶昌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黎庶昌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实践.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黎庶昌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实践欧阳大霖(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都匀 558000)摘 要:黎庶昌是著名的学者、外交家、散文家,被誉为贵州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在古籍整理、研究,散文创作及外交等方面成就早为世人所崇尚与称颂;此外,黎庶昌对我国教育事业甚为重视,提出不少改革封建传统教育的真知灼见,并创办“新学”付诸实施,亦可谓是一位教育改革家。关键词:黎庶昌 教育 改革 实践On the Education Reformed Ideology and Practice of Mr.Li ShuchangOUYANG-DaLin(Qian 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

2、ality ,Guizhou,Duyun,558000)Abstract: Mr.Li Shuchang who is a famous scholar 、diplomat and prose writer,is the first diplomat inspect the world in Guizhou.The achievements he has made on ancient books sorting and researching,prose writing and diplomacy have been highly appraised.Moreover , Mr.Li pay

3、ed much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in China and posed many penetrating judgments on educational reform.For he started “New study”,we can call him a educational reformer.Key words: Li Shuchang education reform practice黎庶昌(18371898),字莼斋,遵义沙滩人,晚清著名的学者、散文家,同时是中国晚清最早一批接触西方文明的外交家之一(1876年始随郭嵩焘出使英国至1891年成功完

4、成驻日事务,时间长达15年之久),被誉为贵州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黎庶昌先生除了在散文创作、古籍整理及外交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之外,颇为值得称道的是,他具有与时代同步前进的国际眼光,能够将自己的见闻对照中国封建体制,提出改革中国封建教育的科学建议,并创办“新学”付诸实施,可谓是一位教育改革家。就其在不同时期对待教育的态度而言,大致可分为“尊崇传统教育方式、形成教育改革思想、实践教育改革”三个阶段。笔者不揣冒昧作简要论述,敬祈方家通人指正。一、尊崇传统教育方式阶段科举制度自隋朝实施以来,一直为各封建王朝沿用,被历代统治者视为选拔人才之最佳方式。因为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够参加科举,科举高中才可能做

5、官,所以不管哪个阶层均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自身甚至家族的命运,不少读书人为此而钻进了死胡同,俗话所说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即是此种情形的生动写照。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文人学子的个性发展,但在封建时代,这是文人入仕的唯一途径,所以文人、尤其是身处基层的文人要想成为达官显贵,只有发奋学习四书五经,撰作八股文章。黎庶昌先生作为边远贵州的文人学士,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自然也不可能超脱科举考试的藩篱。因此,庶昌先生12岁便师从杨开秀(字实田)先生学习传统儒学经典文化和科举应试知识。继杨开秀先生之后,庶昌先生又师从伯父黎恂(字雪楼,晚号拙叟),雪楼先生曾在外为官,晚年辞官返家时用薪俸

6、购买了大量古籍带回沙滩,存于锄经堂内并开架让子侄们阅读,庶昌先生当是受益者之一。加之表兄郑珍、内兄莫友芝,家兄庶焘、庶蕃,从兄兆勋等的教导、影响,使得庶昌先生不仅开拓了阅读视野,更形成了奋发进取、刻苦钻研的良好品质,为之后参加科举考试及向朝廷上万言书(即上穆宗毅皇帝书和上穆宗毅皇帝第二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当时大背景而言,庶昌先生发奋求学的根本动力还是为了科举入仕,当时的他还是认同科举取士这一制度的,所以对于以讲授四书五经、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教育体制,庶昌先生还是尊崇的。否则他也不可能以廪贡生的身份千里迢迢远赴顺天参加乡试。再说,在庶昌先生家境贫寒时曾远离家小只身赴威宁担任时任威宁州知

7、州顾崑扬(字赋亭)家的塾师,他的教授内容及方式方法当也是围绕科举考试内容,因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不可能有人聘请违背科举制度的塾师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可以说庶昌先生26岁之前,亦即上穆宗毅皇帝书(1862年)之前,对于科举取士的制度、对于封建私塾围绕科举考试而开设的教学内容还是尊崇的。作为生活在封建时代大背景下的黎庶昌先生,自小受到传统儒学的熏陶,其内心一定程度上尊崇传统教育及科举取士的制度,并发奋求学、参加科举考试,以求改变生活状况,这实属正常而无可非议。二、形成教育改革思想阶段随着阅历的不断开拓,加之自身及才华横溢的内兄莫友芝、表兄郑珍屡次参加科举考试的失败,黎庶昌先生逐步认识到科举制度埋

8、没卓越人才之弊端,并因此而引发了他深刻的思考。1862年朝廷颁发求言诏书时,处于落泊潦倒的黎庶昌先生依据广大士子之情况及中国时局,以“干犯天威”的胆量,剥茧抽丝般地将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陈述出来上呈朝廷,这便是上穆宗毅皇帝书。在上书中,黎庶昌明确指出人才对于国家兴旺的重要性:“贤才者,国家之元气。人无元气则亡,国无元气则灭。贤才者,将以备非常之用,愈求愈出,而非可以例限者也。”1P8-9同时客观地指出了科举考试存在的弊端:“今尽困天下之聪明才智於场屋中,而场屋之士,又尽一生之精力,不为效命宣劳之用,徒用之於八比小楷试帖无足用之物。”1P13这些大胆的进言,实质上是指出朝廷选拔人才不得其道,是

9、对当时教育制度的理性思考。他还进一步分析了正是因为科举考试存在这样的弊端,才形成了“士不讲修齐平治诗书礼乐,而专讲小楷时文” 1P13的不良风气,从而向朝廷提出招揽贤才的建议:“讲取士之法,宽用贤之格,宏听言之路延揽天下贤才”1P17对于传统儒生来而言,提出这些大胆的建议是违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纲常的,作为一名落第儒生,黎庶昌大胆进言的壮举正表现出其与传统儒生的区别,直接反映出他在对待儒学思想方面的创新思想,正是因为他敢于突破传统纲常,才能够以大无畏的精神提出自己的见解,冒死向朝廷上书进言。如果说在上穆宗毅皇帝书中黎庶昌还是宏观地提出对封建科举考试、取士制度的改革思想的话,那在其奉上

10、谕“条晰其说”的上穆宗毅皇帝第二书中,就更为具体地指出了改革封建传统教育、科举取士的方式方法:“科举取士,诚不可废。惟今八比小楷最空疏无谓,应请罢去。”1P20(按:任何历史时期,其总有选拔优秀人才之方式方法,科举考试作为封建时代选取人才的主要形式,在当时有其合理性,黎庶昌先生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对于科举考试制度没有全盘否定,而是提出了科学可行的改革措施,这一点与唯物主义辩证法是相互吻合的。)黎庶昌在上书中建议朝廷选拔人才要注重实际才干,杜绝形式主义:“殿试(要求)策问当世大务,许其悉意敷陈,无所忌讳,勿拘以字迹。增设绝学:如历算、乐律、测望、占候、火器、水利之属,各设为科,以附于乡试、会

11、试之后,不定额,有应试者试之,果有发明,与举人、进士一例进取”1P21庶昌先生的奏折中建议增设“绝学”,实际上是建议将自然科学等与经国济世密切相关的内容引入教学范畴。对于封建传统教育为应对科举考试而开设的枯燥无味的四书五经教学内容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创举。因为封建科举制度主要是为了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员,无法培养能工巧匠、科技创新人才。在封建统治阶级看来,科学技术、能工巧匠仅仅是不入流的社会构成因素而已。所以黎庶昌先生提出的先进科学的观点对于改革清末落后的封建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对于学校教育、教师队伍、教学内容等问题,黎庶昌在上书中也作了具体的陈说:郡县学官,毋得出自选除,应

12、由郡县公议。如书院,例请有学行者为之,自布衣以至宰相之卸事者皆可。教之必以经世大务及先王礼乐制度之属,崇尚气节,为天下先。1P21其中建议将“经世大务”列为教学内容,亦即将治理国家的思想、方略与传统儒学经典同列为教育内容,这是黎庶昌先生对政治的理性思考,可以说是当今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雏形,可谓开历史之先河,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在上书中,黎庶昌先生甚至建议朝廷将官员重视教育与否作为朝廷考核官员业绩的一个重要手段: “(地方官员)凡有兴革利弊,必令始终任其事,严格考课法修地利、崇学校特旨褒奖。”1P22-23黎庶昌先生上书内容得到清朝政府的认同,并得到“候补知县”的恩赐,但是由于时任

13、陕西道监察御使吕序程向朝廷上书述说“(黎庶昌)学术心术,均未深知。且片纸敷陈,立致显达,诚恐此风一开,天下纷纷尽图尝试.” 2(P38),并向朝廷提出将黎庶昌下放到曾国藩处,由曾国藩“悉心查看”,黎庶昌先生未能够顺利出任官职,而是在曾国藩幕府接受“审查”。鉴于庶昌先生的器识才干,亦因其内兄莫友芝先生与曾国藩为知交,庶昌先生逐步得到曾国藩的器重,并最终出任吴江、青浦知县,之后才得以随郭嵩焘出使西欧各国。作为中国清朝最早一批走向世界的外交官,庶昌先生出使西欧诸国时,深入考察西方资本主义富强之道,洞察中国贫弱之源,翔实记录西方体制,两相比较,得出中国之所以落后,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社

14、会生产力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所需,这是他对历代封建王朝封建政治体制和封建教育制度作出的理性思考。正因为教育、科技跟不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才使得中国从明清以来,国际地位逐年下降,甚至到清朝末年成为西方列强蚕食的主要对象。在敬陈管见折中,庶昌先生虽未直接说出要完全变革封建王朝施行的教育体制,但是就其陈述的内容而言,亦尖锐指出了正是教育落后导致社会发展迟缓这一问题。随着科举落第及阅历的不断拓展,庶昌先生对待传统教育及科举制度提出了自己科学的见解,所以他敢于在朝廷下诏“进言”时将自己的观点上呈封建最高统治者。可以想见,庶昌先生提出的问题若非客观科学,别说赐官,可能家庭甚至家族都会受到牵连治罪。正因为庶昌

15、先生自小便博览群书,且善于思考,结合社会实际提出应对之策,这些观点才能够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认可。此举足以彰显庶昌先生的器识,更表现出庶昌先生超越一般儒生的魄力:中国传统的“三纲五常”不知道约束了多少文人学士的个性发展,传统的儒学教育不可能教导学子对上级提出异议,何况是对最高统治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庶昌先生对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儒学思想绝非墨守成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运用自如。考察历史可知,中国自秦朝开始,便开始了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尤其是汉、唐两朝,在世界上影响之大,西方国家可谓难望其项背。但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萌芽并不断发展,中国封建王朝却固守成规,以至明朝后期

16、便不断遭受“倭寇”的侵害,到清朝末期,更是被西方列强视为可以蚕食的膏腴而不断侵扰,遂割地赔款、满目创痍。作为封建文人、封建官僚、尤其是封建朝廷的外交官,黎庶昌深谙“弱国无外交”这一国际社会潜在的“规则”,国家地位低,势必会在各方面受到制约、鄙夷,如出使日本时遭到天皇的歧视等等。黎庶昌先生有了这些深切体会,逐渐形成变革体制、兴邦强国的思想,于是他再次上书朝廷,独抒己见,提出若干改革国策的意见和建议,并创办学堂将其教育改革之构想付诸实施,在传统教育基础上,开设外语、讲授自然科学知识,这对于当时处于风雨飘摇中的中国清朝政府及教育情况的实际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在清朝末年,面对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教育,黎庶昌先生能够进行深刻的解剖并提出科学可行的见解,提倡将“经世大务”和“绝学”(即自然科学)纳入教育之中,我们不得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