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竞赛试题.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2662629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竞赛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竞赛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竞赛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竞赛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竞赛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竞赛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竞赛试题.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校名班级姓名编号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2009-9-14 xy庐江五中2006年秋七年级语文竞赛试题命题人:侯义祥 校对:周燕说明:本试卷共分三大部分,满分为150分,其中语文积累与运用15分,阅读70分,写作60分,卷面分5分。150分钟内完成。题 号一二三卷面分总 分(一)(二)(三)(四)得 分阅卷人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5分)1 根据课文填空(6分) 赤壁中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的诗句是: , 。 浣溪沙中体现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性格的词句是: ,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冬景比作春景的诗句是: , 。(4)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指的是: , 。(5)游山西村中富有

2、哲理,给人以启迪的诗句是: , 。(6) 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见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2、填写俗语中的空白部分(2分):千里送鹅毛, 。画虎画皮难画骨, 。3、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副对联,请你所学对联知识对对联。(2分)上联是: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弃之可惜。下联是: ,量力而行。4、“隐(暗)喻”是比喻的一种,不用“如”、“像”等比喻词,而用“是”“成”等词,把某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下表列出了有关传统教师角色的几个隐喻,请仔细研读,写出各隐喻的“肯定之处”或“不足之处”,然后为新课程下的教师拟一则新的隐喻。(5分)隐 喻肯 定不 足新的隐喻教

3、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体现了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忽视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奉为万能的上帝,教育视为工厂,学生成了批量生产的产品,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水。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二、阅读题(70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生活是什么张玉庭有个谜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 这是什么?人们都猜:这是镜子!我的朋友却不动声色地回了一句:这是生活。举座皆惊!他却来了句妙侃:愁眉苦脸地看生活,生活肯定愁眉不展;爽朗乐观地看生活,生活肯定阳光灿烂。果然有道理!于是,我突然地想起一个故事。一次

4、,穷困的法国作家拉伯雷想去巴黎,却偏偏一分钱也没有,就故意笑眯眯地当着警察的面拿出几张白纸,分别在上面写上“送给皇后的药”、“送给王子的药”、“送给公主的药”,然后在白纸里包了点红色粉末。那警察见拉伯雷行踪古怪,疑为刺客,便把他押到巴黎,经审查排除了刺客的嫌疑,又只好把他放了。真是妙极,笑眯眯的拉伯雷一分钱没花,便平平安安地到了巴黎!真佩服这位乐观豁达的拉伯雷,真佩服这种笑眯眯的人生态度!尤其有趣的是,笔者钻研法国文学时,居然找到了上述谜语的出处就是拉伯雷说的:“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不是吗?如何看待生活,的确与人的主观世界有关:心中没有阳光的人,势必难

5、以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没有花香的人,也势必难以发现花朵的明媚!既然如此,以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吧!别小鸡肚肠!别斤斤计较!别动不动就背上沉重的十字架!5、“我”是如何理解“我”朋友的那句妙侃的?用浪线画出相应的句子。(3分)6、照第7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两句构成排比句。(3分)7、读本文后,你认为生活还是什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一两个句子进行描摹(4分)8、如果把标题生活是什么改成生活是一面镜子你认为怎样,说说理由。(4分)(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912题(16分)中秋赏月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

6、秋赏月呢?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徐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

7、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9、为什么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4

8、分)10、古人怎样过中秋节?根据文中有关介绍,用自己的语言,作一简单描绘。(4分)11、人们为什么会把天上的圆月与亲人的团聚联系在一起?谈谈你的看法。(4分)12、文章结束给人以没完卷的感觉,根据文意,用一二句话补写一个结尾。(4分)(三)阅读早春之恋一文,完成1317题。(计22分)早 春 之 恋(1)在残冬的余威中,早春细微的信息已从很不起眼的角落里渗露出来。春天最初的脚步,轻盈地踏过冬日的叹息,向世人展示先行的姿态和渐进发展的决心。(2)温湿的小南风,刚刚突破严冬的防线,便像涓涓细流一般向冰冻的土地温溢。大地渐渐暖和并苏醒,丝丝温馨湿润的水气从泥土的毛孔中蒸发弥散出来,宛如绵延不尽的袅袅

9、炊烟,昭示着生命的存在与勃发。高山上的皑皑积雪,在凛冽的冬天里出尽了风头,而春风在她的胳肢窝只温柔地一抓一挠,她便再也不能严肃不能正经,忍俊不禁地噗嗤一笑,霜冷的脸融化成粉红的花面,澌澌然地从山顶到山麓,再到村落,再淙淙地流入溪河湖海,醉心于横跨千里的春天的旅程。春雨细细地蒙蒙地飘洒,像冰凉的薄翼一般的纱巾,盖在人们的脸上和身上,迷离了极目远跳的视线。早春的雨,从不刻意地张扬,也不赤裸地显露。她像一个温文尔雅盈盈细步的小家碧玉,悄无声息地做着自己的份内之事。在这样的时节夜卧听雨,滴滴答答絮絮密密的天簌之声,将会洇湿无数浪漫的关于早春的梦境。早春的梦,其实就是封闭已久的窗户被猛地推开,沉寂麻木的

10、心灵迎着清新的空气自由地放飞;就是新孵的蝴蝶飞飞停停翩跹起舞,撩起红男绿女们郊游远足的浓浓兴致;就是在湖畔溪边浣纱的江南女子,纤纤的素手触摸到温温的水流的血脉,粉红的脸颊上荡漾的那份惊喜。早春就是这样,总在人们不经意的时候,悄悄地挪移和靠近,洋溢着生命萌动的灵气。(3)广袤的原野上,早春的景致新鲜而纯粹,充满生命成长的欲望。早春尚不是百花竞艳百鸟鸣啭的时节,早春的标志模糊而暧昧,浅浅淡淡的草色,总让人们轻易地忽略她那轻盈而神秘的脚步,忽略那刚刚萌发的、若有若无的春意。放眼远望,野草已经始发,但还没有完全显绿,猛地一看,依然是冬天的枯色。粗心大意的人,也许就这样放弃了探春的努力,在早 春已经来临

11、的时候,仍然怀着沉重的冬天的心情。对于早春的虔诚的恋者,却不会因为冬天设置的迷障,而错失一睹为快的赏心悦目的感受。春风乍起的时候,他们必定会应和季节的脉搏,扑进大自然的怀抱。这时是否能看到野草所渗透出来的绿色。早春望草,须有一种望草的心情和敏锐的感觉。古诗云“草色遥看近却无”,与其说古人“看见”草色,不如说古人以一种观赏的姿态感知到了野草生机始发的势头。这种若有若无却漫山遍野的绿意,这种看似柔弱其实咄咄逼人的气势,让人们看到了早春的活力,从而对一年的生活充满希望。(4)春天是四季的发轫(轫,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而早春则是一段最宝贵最美好时光的起点。早春时节,播下希望的种子,

12、那么在开花结果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13、第(3)段中,作者引用了古诗“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唐代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诗句,请你写出这首诗的后两句:” , ”。本文作者引用韩愈的诗句,突出了春草具有“ ”的特点。而朱自清在 春中写出了春草的特点却是“ ”。(4分)14、第(2)段中,有两句话描写出春雨“温柔”的特点,这两句话是 : ”。而朱自清在春中描写了春雨“细密”的特点,其句子是:“ 。”(4分) 15、与朱自清的春相比较,本文描写了哪两幅春景图?但是,本文作者已从春风、春雨、春草图中体味出生命成长的活力,在本文第(1)(3)段中哪些语句能直接表达出这种活力?(写出3处的句子即可)(4分)简答:描写的两幅春景图: 直接表达这种活力的句子: 16、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春风、春雨、春 草的景致。请你从文中任选一个比喻句或拟人句进行赏析,写出你的理解。(赏析得见解独到、语句流畅,可获奖励2分)(5分)简答: 17、作者在文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