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2035年).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2655440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4.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2035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常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2035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常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2035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常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2035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常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2035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2035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2035年).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2035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科学技术普及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2035年)和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行动规划。一、前言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

2、快速转化。”这为我市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年)和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07-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要求,按照上级决策部署,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充分发挥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不断完善现代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体系、基础设施、条件保障和监测评估机制,以重点人群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实现了跨越。具体来说:一是架构上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加大引导投入,聚力构建

3、了政府领导、科协协调、社会参与的全域科普格局;二是方法上由传统型向开放型转变,坚持协同创新,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主渠道作用,切实增强了科普吸引力和影响力;三是活动上由规模型向精品型转变,不断超越自我,全力打造了“龙城科普大讲堂”“百场科普进基层”“科普研学”等科普品牌;四是质效上由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坚持需求牵引,全面提升了科普的温度和覆盖的广度,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取得长足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优秀科普作品数量、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入选数量和科技竞赛综合获奖数量等均名列全省前茅;两次取得“全国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江苏赛区”和“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大赛”第一名;全市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从20

4、16年的10.3%提升至2020年的15.2%,在全省排名第四。呈现出与常州经济社会相协调的良好局面,为新时代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交织叠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科技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深入协同,极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们认知范围,深刻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深入实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全面提升公民素质已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这给我市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我市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

5、存在差距。城乡、区域、不同年龄群体之间发展还不够平衡,随着新增人口的不断增加,常州公民科学素质呈现出参差不齐、整体提升压力加大的态势。因此,要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彰显科学素质建设价值引领作用,提高公民终身学习能力,不断丰富人民精神家园,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担当作为、砥砺前行。其次,我市公民科学素质工作效能还有待提升。科普场馆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市民科学素质提升需求,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等科技场馆设施对外开放力度和利用频度有待加强,特色科普场馆建设力度有待加大,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的制度机制还需健全完善。因此,要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

6、科学普及支撑科技创新、以高素质人才推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担当作为、砥砺前行。再次,我市基层优质科普资源有效供给还不够充分。科技资源科普化有待深化,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优质科普资源社会化服务动力有待增强,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因此,要在优化科普资源配置,创新科普传播方式,强化基层科普服务能力,营造科学理性、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更好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担当作为、砥砺前行。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聚

7、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紧扣“532”发展战略实施,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深化科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普惠共享”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生态,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厚植科学精神、彰显城市品格,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推进我市“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和“两湖”创新区建设,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常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突出价值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传播科学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加强理性质疑、勇于创新、求真

8、务实、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设,坚定创新自信,营造崇尚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坚持协同推进。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支持、投入保障,激发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基层组织、科学共同体、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活力,增强全民参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协同推进的社会化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大格局。优化服务供给。破除制约科普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组织动员机制,强化政策法规保障,突出服务基层,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等创新提升,提高科普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建强人才队伍。加快培养高层次和专业化科普人才队伍,建立科普人才库,设立科普专家指导委员会。探索完善科学传播首席

9、专家制度和科普志愿者日常培训管理等制度,建设一支专业、规范、高效、全面的科普人才队伍。扩大开放合作。立足国际视野,突出区位优势,在公民科学素质内外交流中增进开放互信、深化创新合作、推动资源共享,共同应对区域性科技治理挑战,畅通形成内外联动、上下互动的科学素质开放合作新局面。(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市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的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公平普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体制机制、组织保障等体系更加健全,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领域行动、全民参与共享”的大科普格局更加完善,“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更加凸显。公民具备科学素质

10、比例力争达到21.5%,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各地、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更为均衡,全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到2035年,全市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显著缩小,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科普事业发展一体化基本实现,科普服务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科普公共服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科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发展,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格局更为完善,为常州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三、重点任务“十四五”时期,着重抓好“科学素质提升、科普资源提聚、科普设施提档、服务能力提优”四大工程,扬长补短、固本培元,推动科普理念、科普内容、

11、传播方式和服务模式等全面创新,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全域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体系。(一)科学素质提升工程1. 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1)推进青少年科学教育。以我市率先向全国青少年发起的“我们爱科学”倡议活动为抓手,以服务“双减”为契机,按照立德树人要求,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链条,打造“常有优学”品牌。在幼儿园保教工作中融入科学启蒙和生活技能教育内容。深化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教学改革,构建提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将综合实践能力纳入学生学业质量标准进行考核。在科学与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中明确学科和学业质量要求,征集科学教育服务项目

12、,开齐通用技术课,开设科学教育选修课,广泛开展科学创新与技术实践跨学科探究活动。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中高等职业院校科技创新教育,支持在校学生大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增强学生创新能力、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学校科学教育设施建设和配备,加大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向农村中小学校倾斜力度。利用科技(科普)场馆、博物馆、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普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资源,深入开展学校科技节、高校和科研院所(实训基地)开放日、高校科学营、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评选、科普游学等探究性、启发性、创新性科学教育活动,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市青少年科技教

13、育协会等科技团体的牵头作用,通过制定标准、规范运行、严格考核,认定一批“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命名一批“青少年技能馆”和“青少年科普研学实训基地”,建立一批特色鲜明的“青少年科学俱乐部”“青少年技能角”。到2025年,创建省级“科学教育综合示范学校”10所、市级50所,建设省级“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创新实践基地5个、市级10个。(2)推进科创型后备人才培养。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持续开展“常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同时,利用青少年机器人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青少年技术技能大赛等平台促进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加强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推进高校

14、科学基础课程、科学史等科学素质类的课程建设。深度开发科技创新、科普宣传数字化推广应用,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等学习方式,用好“名师空中课堂”“云上科学课堂”等线上教育平台,引导青少年正确合理使用信息资源、培养终身学习习惯。创新科学教育传播渠道及方式,把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成效纳入“常州市五好家庭”等创建标准。推动科学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重点扶持科学教育相对薄弱地区。面向农村特别是农村留守青少年开展科学教育、创新指导、心理疏导、应急避险等志愿服务。(3)推进校内外资源衔接。加强校内科学教育与校外科普活动有效衔接,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搭建协同化平台,利用科技场馆、科普基地、科研院所、企业和高校实

15、验室、社区教育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秋白书苑”等,深入开展探究性、启发性、创新性青少年科学教育。加强学校科学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衔结,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功能,组织开展“我们爱科学好家庭”评选。加强科学教育与科技教育辅导员培养有效衔结,壮大科技教育辅导员队伍,定期组织校内外科技辅导员、青少年技能训练指导员等开展科技知识技能、科学精神、科技创新能力培训。加大科学教师线上培训力度,定期评选科普类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和精品科普课程资源,提高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每年培训科技辅导员300人以上。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鼓励中小学校以及职业院校建立一批特色鲜明的“名师工作室”,支持学校老师开

16、展科普创作,开发科学教育校本课程。鼓励在常高校加强科普专业人才培养,加大对学校专兼职科技辅导员的支持力度,在职称评定、享受待遇、评价考核、激励奖励、外出培训、继续教育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等)2. 提升农民科学素质(1)拓宽培育规模。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分层次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和小农户科学素质培训,举办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科学素质网络竞赛、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农产品电子商务万人培训等活动,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与生产经营能力,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4500名以上,其中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100名。加强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特别是服务农业农村的农技推广人员、农技协领班(办)人、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