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式与词汇的互动压制模型.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2651859 上传时间:2024-01-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构式与词汇的互动压制模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构式与词汇的互动压制模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构式与词汇的互动压制模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构式与词汇的互动压制模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构式与词汇的互动压制模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构式与词汇的互动压制模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构式与词汇的互动压制模型关键词: 构式压制 词汇压制 互动压制模型1. 构式压制理论压制起初和计算机语言学相关。 De Swart 认为, 压制在句法上和词法上都看不 见,它受到隐性语境重解机制的控制 ,一旦有解决语义冲突的需要 , 这个机制便会 受到激发(Michaelis,2005:15)。与“压制”这一概念异曲同工的有 TG学派的 “控制”思想 ,Talmy 的语义迁移 ,Michaelis 的压倒原则等。“压制”思想与构 式语法理论相结合便形成了诸多构式压制观念。本文主要讨论 Michaelis 的离 心压制观、 Goldberg 的构式压制观、 Panther Thornburg

2、的词汇压制观以及 Taylor 的粘合压制观。1.1 对 Michaelis 离心压制观的发展Michaelis(2004) 的压制观是为指示模块语法结构而形成的 , 压制现象支持基于 符号的语法模型。该压制观是在形态 -句法规则层面上谈的 ,压制为了适应规则 的需要而排除人的主观识解因素 , 属于一种纯粹的句法加工过程。但其离心型压 制效果抛弃了依靠中心词投射进行驱动的句子意义观 , 是对“基于词汇投射特征 的句子语义理论”的挑战。基于这一点 ,构式语法将离心型压制拓展为另一种情 况即: 具有内部结构的语法构式也可以对一词目进行重新范畴化 , 从而产生转义 的用法(张韧,2007),也就是王

3、寅(2009b)所说的“将离心压制交给构式来处 理”。1.2 对 Goldberg 构式压制观的修补Goldberg 的压制观在概念系统范围之内进行 , 属于对语义冲突的调和 , 压制的施 与者是语义 (构式义), 受压者是填充于构式的词汇。 Goldberg(1995:1) 认为构式 有义, 独立于其中的词。构式义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 词汇进入构式必须接受构式 义的限制。二者关系可以用一个恰当的比喻来描述 :构式义犹如一个模子 ,放入 模子的成分可以千差万别 ,但是产品最终的形状必须相同。这未免太绝对化了 ! 而且, 单纯构式压制解决的问题仅仅是语义冲突而对二者语义一致时的情况却描 述得平淡

4、无奇。这种压制观缺乏构式义与词汇义之间的双向互动 , 需要修补。1.3 词汇义压制是否能单独存在 ?单纯的构式义压制创造了一个单向的构式压制过程 , 语义许可因素仅仅是构式本 身, 而词汇插入构式只能被动地接受构式的许可和压制。其实,P T(2004:101) 早就提出词汇义挑剔 (nibble at) 构式义 , 并通过转喻机制改变构式义也不是不可 能。词汇义压制观是在弥补构式压制观的单向性基础之上提出来的 , 实现了词汇 义和构式义的有效互动。在国内,王寅(2009a,b)用“词汇压制观”来解释“副 名构式”的成因 ,并归纳了 8中词汇压制可视为在这方面的巨大贡献。但是 ,词 汇义压制很容

5、易被 Goldberg 的构式多义性观念所推翻。后者认为词汇是适应了 构式多种意义中的其中一项才能够插入构式中充当成分的 , 因此, 单纯的词汇义 压制是否能够脱离构式义压制而单独存在值得商榷。1.4 Taylor 粘合型压制有拓展的必要Taylor(2002,287) 把压制定义为一种现象 , 当一个语言单位和另一个语言单位结 合的时候 ,一方会施加一种影响给另一方 , 导致其改变特征。按照他自己的话讲 With coercion comes bondedness 。因此, 我们将 Taylor 的压制观称为粘合 型压制。压制导致粘合 ,促使构式中成分界限模糊 ,进而身份模糊 ,而作为整体的

6、 构式却因此获得了全新的意义 , 形成一个高度紧密的结构 , 很难再细分为小的成 分加以分析。压制和粘合之间存在一个客观参数问题即压制和粘合的参数与词 和词结合时一方对另一方施加影响从而改变其形态的程度有密切联系。 Taylor 的压制观固然完美 ,但遗憾的是它仅局限在一个语言单位与其邻居间的互动 ,用 于解释语言单位与其邻居间的粘合情况而未上升到构式与其填充词汇的关系上 面来。2. 构式词汇互动压制模型 构式语法在对离心压制观进行充分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之上拓展了构式压制的思 想;词汇压制观是对构式压制观的有效弥补 ;粘合压制观则从全新的视角 (语义和 语音两个方面 )讨论语言单位之间的结合问题

7、 , 是对压制观的巨大发展。通过反 思上述四种压制观的优劣 ,我们提出了构式词汇互动压制模型 :Goldberg(2006:5) 将构式定义为被学会的形式、语义 -语篇功能配对体 , 这包括 语素或词语、习语、词汇半填充类型、完整的普遍词组类型。这说明语言元素 的结合实际上就是构式与构式的结合。这未免太笼统了。本文讨论的是作为整 体出现的构式与填充入构式的词汇之间的关系 ,二者相结合便形成现实的句式。 当词汇与构式、构式与构式、词汇与词汇结合时 , 抽去人的使用和识解因素考虑 会出现二者之间的简单相加 ,但一旦加进了人的使用和识解因素 , 二者之间的互 动关系在所难免 ,Frege 的组合原则

8、需要通过认知语言学所坚持的整合原则进行 弥补。因此 , 出现 Cuyckens(2001:ix) “自然语言中多义无处不在。”的论 断;Taylor(2002:550)的极端性表述:“严格意义上的组合即使能遇到,也是很少 见的。通过说话的语境进行识解的大部分表达(我冒风险地说:所有表达)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非组合性的。”也不足为奇。李勇忠(2004) 明确提出句子的意义来自构式义和词汇义的相互作用。王寅 (2009b) 从角色互动和意义互动两方面对词汇和构式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归纳。在 此基础之上 , 我们将互动观与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相结合提出“互动压制”的观 念。互动压制属于词汇和构式互动关系中的一

9、类情形 , 对传统意义上的压制观进 行了拓展 ,并扬弃了上述四种压制观的优劣。当二者一致 , 则两种意义在相互映 衬的作用下而互相加强 , 这叫作增强型互动压制 ; 当二者之间出现不协调 , 为了维 持句子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的协调 , 一方的意义和另一方的意义会通过互动来 消除冲突 , 这叫作调和型互动压制。一方面 ,构式义可以压制填充词汇 ,使其产生 语义上的扭曲 ,形成适应于具体语境的识解义 (“词汇 ”); 同时,丰富的词汇义 也可以迫使构式义特征发生扭曲 , 从而形成最佳的、最契合的、最协调的互压型 句式, 这两种扭曲不是孤立的而是同时进行的 , 也是同质的。它们都通过隐转喻 的方式

10、对双方语义上的某些特征进行突显、消显和隐藏来实现相互压制和完 善, “互压型句式”与”词汇义 ”之间最终实现了理想的融合。从这个意义上 说, 绝对意义上的组合型句式由于掺杂了人的因素只能在理论上存在。在互动压制模式下 ,压制行为以语义为中心 ,属于人对语言的心智加工行为 , 参照 主观客观两方面因素进行。人在使用和识解语言过程中需要参照概念系统中的 心智加工机制和语言在人的心智中所激发的语义框架 , 同时也需要参照语言系统 本身的规则。这来源于 Langacker 规则与清单相结合是思想。首先 , 压制的动因 是为了满足人主观识解的需要和语言使用者对客观语法规则的遵循。从压制效 果来看, 无论

11、是语义效果的增强还是语义冲突的消解都是为了实现句式能够在句 法上遵循客观语法规则 , 语义上满足主观识解的需要。其次 ,压制过程是双向的 , 这体现为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的互动。“以大压小”的构式压制中必蕴藏着 “以小压大”的词汇压制 , 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构式在填充词汇后形成全新的 互压型句式 , 而词汇插入构式后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最后 ,被压制者的本质 (原 型)意义与压制后的扩展 (辐射)意义会产生关联 , 这种关联可以通过形态 -句法上 的相似或邻近以及是否会激发人心智中的域或框架进行检验。3. 采用互动压制模型分析“X嘛?”构式3.1增强型互压句式一一反问句“X 嘛?”构式“利润递

12、增包干 , 国家不少得 , 企业可以多得 , 怎么搞不得嘛 ?”此句实际表达的 意义是“绝对搞得”,而且带有强烈劝诫意味。我们在 CCL中搜索出“X嘛?” 反问句式共 155句。现代汉语反问句的语用价值是诱导说服和提醒 (殷树 林,2008)。“嘛”表示“道理显而易见”和“期望劝阻”,“X嘛?”构式中出现的反问句格式与“嘛”的词汇意义实现了完美地粘合。按照如果构式义与词 汇义一致 , 则两种意义互相加强的说法 , 跟其它疑问语气词比如“呢、吧、吗、 啊”相比,反问句“X嘛?”构式所表达的诱导说服和提醒强度是最大的,难怪陈 俊芳(2005) 称“嘛”有加倍强命题态度表示确定的功能。3.2调和型互

13、压句式一一疑问句“X嘛?”的构式分析 a. 你们为什么这么凶 ?为什么要生我的气 ?b. 你们为什么这么凶嘛 ?为什么要生我的气嘛 ?a句是明显的强式疑问句,表明说话人对疑问点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强烈地需 要对方回答。而 b 句中插入了“嘛” , 在句法上仍然保持了疑问句的特征 , 句中 含有疑问点 , 并通过疑问标记 (特征疑问词“为什么”或疑问语调 ) 传递出来。但 是“嘛”在语义上的“显而易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 “X嘛?”构式的整体意义体现出问话人的真实目的并不是要求听话人一定回答 , 而是传达自己对所述命题 的态度。在语用上 ,该句传达了说话者对语境中“你们”的一种埋怨和不满 ,并 采

14、用质问的方式来排解这种情绪。整句话受到了“嘛”明示标记功能 (即通过 “嘛”明示听话人付出最小努力了解自己的意图 )的影响,使得听话人在回答与 不回答之间。这体现了转喻机制特征代范畴。“X嘛?”构式的整体功能和意义在“嘛”的语法功能、语义和语用特征的影响下发生了调变 , 使得构式的疑 问标记功能发生衰变 , 从而以弱式疑问的形式来代替整个疑问句范畴。4. 结语 本文结合构式词汇之间的互动观和四种压制观提出了构式词汇互动压制模型 , 并 借助该模型对“X嘛?”构式进行了分析。通常情况下,反问句“X嘛?”是词汇“嘛”与构式之间互动压制而形成的增强型互压句式,而疑问句“X嘛?”则突出了词汇“嘛”的语

15、义特征压制构式义造成其疑问标记功能衰变而形成调和型 互压句式。通过构式与词汇之间有效的互动压制,“X嘛?”构式在句法上得以协调并展现出独特而丰富的语义与语用价值 , 这说明构式是动态的系统。参考文献 :陈俊芳 , 郭雁文 .(2005). 汉语疑问语气词的语用功能分析 . 中北大学学报 ,(6).殷树林.(2008). 论现代汉语反问句的语用价值 . 求是学刊 ,(1).王寅.(2009a).汉语“副名构造”的认知构造语法分析一一基于“压制、突 显、传 承、整合”的角度 . 外国语文, (4).王寅 .(2009b). 构式压制、词汇压制和惯性压制 . 外语与外语教学 ,(12).张韧. (2006). 构式与语法系统的认知心理属性 J. 中国外语, (1).石勇、谭海华 ( 四川外语学院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