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山区农民增收难问题分析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2644748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干旱山区农民增收难问题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干旱山区农民增收难问题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干旱山区农民增收难问题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干旱山区农民增收难问题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干旱山区农民增收难问题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干旱山区农民增收难问题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干旱山区农民增收难问题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干旱山区农民增收难问题分析干旱山区农民增收难问题分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列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党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始终关心“三农”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每年的一号文件精神,都是“三农”的发展问题和优惠政策。党和国家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普照着广阔的农村天地,给农业注入了发展的活力,增添了的生机, 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面貌。然而,尽管我们党和政府出台了许许多多的惠农政策,为扶持农业和改善农村条件投入了大量财力,实实在在的推动农民向小康迈进,但在农村仍有不平衡的发展,

2、在一些落后的农村“老牛拉车”式的发展速度,实在令人担忧他们步入小康的前景。我所工作的干旱山区七山乡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七山乡是西部省份干旱山区的典型,这里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上世世代代地“靠天吃饭”。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说明一个问题,人的生存要有一个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但在西部干旱山区,山是既干又旱,人们无利可图,没有发展的希望,干旱山区的水也是又干又旱,人们视水如油。这样贫瘠的自然环境,人们只能求助于天,“靠天吃饭”。遇上干旱的年份,颗粒无收;遇上雨水充足的年份,也只能维持温饱,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生活面貌。“十年九旱,广种薄收”是对干旱山区农业收入的真实写照。 干旱山区七山乡全乡人口8

3、00多人,拥有耕地67244亩,人均耕地4.9亩,与邻近的川区乡镇相比,人均占有耕地是川区乡镇的-10倍,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却不及川区乡镇的三分之一。同居一个县,同样的生产能力,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和经验反思,我认为干旱山区的迟缓发展有几个因素在制约着发展的步伐。 一是“水”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干旱山区的发展速度 毛泽东主席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要丰收,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富裕,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水的问题,水是农业的根本,农民的生命。农业要有收益,农民要提高收入,水就是增加效益和收入的动脉。农业的动脉和持续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干旱山区的严重缺水,造成人畜饮水

4、严重困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人们仅仅靠土水窖,夏天积雨,冬天扫雪,储藏生活用水。尽管党和政府扶持农民实行的2雨水储蓄工程改变了储藏用水的条件,但改变不了永远缺水的山区困难。人畜无水可饮,耕地就更无水可养了。尽管干旱山区农民人少地多,但由于无水养田,造成“广种薄收”的农业现状,号称亚洲之最的水利工程引大入秦工程,在七山乡境内蜿蜒流淌,如一条巨龙贯穿而过。就地理位置而言,有巨大的天然优势,理应受益匪浅,但这条“入秦”的巨龙硬是撇下了支撑它动脉的七山山区,让这里百分之八十的农民继续“靠天吃饭”,这不能不说是工程设计者的失误之处。假如说七山的干旱山区有百分之八十能受益于引大工程,干旱山区就不再是干旱

5、山区,与川区乡镇的差距就不会太大。所以说,要从根本上彻底改善干旱山区的发展面貌,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做好“水”的文章,只要有了水,干旱山区就有发展的希望农民的生活就会蒸蒸日上。 二是人的观念严重制约着发展速度 观念的更新决定着发展的演变。一个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就在于他对事物认识上的共鸣。陈旧落后的发展观念,改变不了发展的命运,也创造不出有用的价值。发展中的价值观念尤其重要,有些人在用创造价值的发展观念改变命运,有所作为;有些人在用陈腐的发展观念维持生命,无所作为。发展的优劣全在于观念的创新认识,干旱山区与川区除了水的问题外,是思想观念的更新变化,也是一个重大的差别。“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是中

6、华民族五千年的耕作历史,这一漫长的生产传统,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也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但由于它的漫长历程,束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思想,闭关锁国,不求思变,遏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当本来落伍的西欧列强纷纷发展生产时,中华民族还在“二牛抬杠”的牛背上沉睡,致使后来人“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封建的不求思变的落后发展观念,到现在还根深蒂固,这在平常的农业生产中非常明显的表露无遗。我所说的干旱山区受其烙印极深,先进的事物来了,一时半会很难被人们所接受,需要一段艰难的付出,奏效很慢。为了切实调整干旱山区的种植结构,党和政府通过各种手段,立足“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思路,努力探索农民

7、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或多或少给干旱山区带来了福音。但在接受新鲜事物上,干旱山区的农民从根本上还带有传统的保守思想,一时半会不可能全盘接受,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仍旧存在沿用落后的生产方式来维持现代农业的发展生命,世袭着落后的种植结构。科学的发展观念很难侵蚀他们的生产习惯,有两个鲜明的例证说明这一种思想观念。202X年我们利用整村推进项目在团庄村种植辣椒,发展特色农业,建设日光温室,当时能够心甘情愿的建设日光温室的农户为数不多,就是这些“愿意”发展的积极分子,还是在国家优惠政策的前提下,通过乡村两级干部耐心的鼓励工作,才“显身手”的。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现在的日光温室是当年的十倍,机遇抓得早的农户,发

8、展的速度就快,收入也多,行动迟缓的农户,发展就较慢,与早期发展的农户就有明显的差距,这就是观念更新的问题。近年来我们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成功路子,就拿最低亩产 30公斤 计算,已是山旱地常年种植收入的三倍。效益如此良好的新生技术,农民利用接受的心理还是不那么心甘情愿,认识还是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思想仍旧安于政府的扶持和投入,政府供膜就多种一点,“等靠要”的思想严重,“靠天吃饭”的懒惰情绪已成为一种生产、生活习惯。试想,假如政府的扶持投入减少或是取消了,我们的农民能不能通过自身的投入来发展推广这一新技术,达到他们增收的目的,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发展的

9、思想观念落后,势必影响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发展的成果就有所不同。干旱山区发展观念的落后,不仅仅表现在农业生产上,在其他领域也屡见不鲜。所以,干旱山区的农民群众要想从根本上敞开发展,必须彻底解放思想,改变发展观念。三是“走出去”发展的愿望还不够强烈,制约着多种收入的良好渠道。 干旱山区山大沟深,路不畅通,信息闭塞,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农民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发展的思路也随之闭塞,发展的观念与其他地方相比显得愚昧,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法格格不入。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方针始终不变,这里面的开放既是解放思想又是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吸引外资,借鉴别人的经验为我所用,壮大我们自身的实力,改革开放的路子我们已经走

10、了三十多年,得出了不少经验,在发展中已赢得累累硕果。但在干旱山区改革开放的发展只有改革,开放很难。思想的不开放,势必造成经济的不开放。抓住机遇,“走出去”发展其实是一条快速致富的好路子,也是干旱山区改革开放的一条致富途径。但干旱山区的农民受祖祖辈辈的影响,抱着叶落归根的教条主义思想,一心扎根山区,祖先的血脉留住了他们繁衍生息的生存之本;“好出门不如呆在家”的传统守户思想,隔开了他们利用外界幸福生活的宽敞大道,遏止了他们理想生存的欲望,近几年的劳务输出虽然潜移默化的动摇了农民外出务工“走出去”的心,但却挪不动他们的根。生活在“靠天吃饭”的自然环境中,我们的思想就应该开化,就应该“挪窝”,力图“走

11、出去”发展自己,到生存环境优越的地方去发展,团庄的移民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尽管从一个地点走向另一个地点,仅仅是几公里的路程,但他们离开了无人问津的深山,来到了有发展优势的生存空间。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的有条件发展的水川地区。农民对狭窄的发展环境不抱幻想,纷纷“走出去”打造宽阔的发展空间,寻找更富裕的发展项目,致力于富上加富,财上加财,更何况干旱山区呢?党和国家针对贫困地区的生存面貌,大搞移民工程,就是号召困难地区积极“挪动”发展的方位。“走出去”发展自己,不仅仅是一条多种收入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开拓人们的发展思想,健康发展的思路。不要为没有理想发展前途的干旱山区瞻前顾后,抱有任何幻想,要有一

12、种敢闯敢拼的勇气和胆识,“走出去”改变生存的环境和贫穷的面貌。所以说,在干旱山区,撇开“靠天吃饭”的生存环境,勇敢的“走出去”开辟一个好的生存环境,是一条致富奔小康的光明大道。 彻底解决干旱山区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我认为不外乎上述三个因素。“水”的问题解决了,山区在土地上的发展就有希望,就具备了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有了水,人们的落后观念在有利条件的影响下,就会自立更新,就会有所转变,发展的思路也就有了新的境界,而“走出去”寻找优越的发展环境,是彻底摆脱干旱山区的重要措施,也是改变干旱山区农民未来生活环境,提高整体素质,又好又快发展的最终道路。干旱山区的农民要用科学发展的思路解放自己,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面对山区,要用科学发展的方法创造财富,这样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加快缓慢发展的步伐,致富奔小康,建设美好家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