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2636458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见文言实词一、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 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 具体意项。如2004年春季高考北京、安徽卷B 项“乃皆易十二蹑”,根据上文“旧绫机五十综者 五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可知,此处“易” 应为“改变”,而题干中将其解为“交换”,显然 脱离了语境,是错误的。再如2003年春季高 考安徽、内蒙古卷第11题C项:“以中益怒, 曰:丞慢我。慢,诋毁。”,此处的“慢”,是 否作“诋毁”解呢?上文讲“知县周以中巡视田 野,为部民所詈。捕之不获,怒,尽絷(拘禁, 笔者注)其乡邻”,吴履到任后,察之冤情, 在未通知周以

2、中的情况下,“立释之”,在周以 中看来,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是傲慢之举, 这样分析后可知,此处的“慢”显然应该解为“傲 慢,不敬”,而非“诋毁”。由如2004年高考江 苏卷第11题B项“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题干解作“强迫”显然也是望文生义,由上文不 难推断应为“强行改变(他的主张)”,天津卷 第11题C项“一日一夜与虏相及”,题干解为 “达到”,据原文“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 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可知,此处 应为“追赶”意。二、联想迁移法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 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 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 篇目或熟知的

3、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 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 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如2003年高考 全国卷第11题C项:“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遇”的义项有: 相遇(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际遇(斯固百世之遇也)、接触(臣以神遇而 不以目视)、待遇(盖追先帝之殊遇)、对待(不 如因而善遇之),语文读本中有“遇人恭谨”汉 书?季布传),也作“对待”解,根据上下文语境, 不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待”,而不是“优 待”。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 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将联想的触角指向自 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

4、方 法之一。如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卷第7题D 项: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成语有“东奔西 窜”“狼奔豕突”,都作“逃跑、逃亡讲,根据上 文语境,此处的“奔”也应作“逃亡”解,与现代 汉语中的“奔走”显然不同。再如2004年高考辽 宁卷第11题A项“韩轨遂投城遁走”,句中“投” 是否作“投奔”解呢?据上文“敌见,惊退。逐至 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再联想到成语“投 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三、语法推断法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 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 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破题”。如2002年春季 高考全国卷第12题D项:(孙)登辞疾不受(急

5、 速)。从句法关系来看,“辞疾”即“辞以疾”,是 “以疾辞”的倒装,全句犹言“登以疾辞而不受”, 即“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不接受孙权的赏官”,题 干中解释为“急速”显然不对。又如2002年高考 北京卷第17题,要求翻译“天下不多管仲之贤 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一句,其中关键是对“多” 的解释,从句法来看,“管仲之贤”是一个名词 性的偏正短语,整个句子的谓语只能由“多”担 当,可见“多”只能是动词,联想到学过的“夫古 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五蠹中的“多”为“称 赞、赞美”,以此代入本句中刚好相符,因此 全句意为: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 能够识别人才。不少考

6、生将其译成“天下像管 仲这样贤明的人不多”是错误的。再如2004年 湖北卷第11题C项,“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题干中将其解作“空闲”是否正确呢?根据语法 知识可知显然是错误的,这里的“闲”在句中应 为谓语动词,而“空闲”是形容词,根据上下文 语境可知应该解作“熟习”,古语有“闲于兵甲, 习于战攻”(战国策?燕策二),可资佐证。四、互文对举法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 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 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 常普遍。有时同一句中相对应之处的字词也具 有这种性质,因此有时用互文对举法可帮助你 快速判断。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7题D项 要求判

7、断“去郑而之许”中“去”与现代汉语的异 同, “郑”和“许”同为地名,都作宾语,“之”为 动词“到”,“去”与“之”相对,可见应为“离开”, 刚好与现代汉语相反。再如2001年高考全国 卷第11题D项为:齐人追亡逐北(败逃者)。 “追”与“逐”相对应,且同义,那么“亡”与“北” 也应同义,“亡”为“败逃者”,那么“北”也应为 “败逃者”,可见原题中的解释是正确的。五、通假代入法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 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 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 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 一村”之感。如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卷第7题 B项:吾说

8、晏子之义。此处如不从通假角度考 虑就难以理解,这里的“说”通“悦”,以此代入, 符号上下文语境。再如2002年春季高考上海 卷第21题,要求将“知者创物,能者述焉”译成 现代汉语,相当一部分考生得的是零分,究其 原因,乃不明此处“知”通“智”,它和后面的“能” 相对,根据对举性完全能够判断出来,全句意 为: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 人对之加以传承。再如2004年湖北卷第11题 D项“昌宗从旁趣说”,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 通“促”,意为“催促”,否则就讲不通。此外,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 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近几年试卷中时有涉 及,高考已考过“乞骸骨”(告老还乡)、“下

9、车” (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 子成年、等。再如2004年高考北京卷第11题 D项“讼者多两让而止”,句中“两”命题人解作 “再次”是否正确?据上文“后有欲诤讼者,其乡 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 一句,考生如知道古代诉讼的双方称为“两造”, 就可推知此处“两”应该解做“双方”,而非“两 次”。又如福建卷第11题D项“晁错为内史, 贵幸用事”,题目解为“凭感情做事”,也是不明 文化常识之故,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中 学教材中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中一、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 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 是另一个意义

10、,这就是一词多义在一个句子里, 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多义词中的哪能个意 义呢?这就要紧密地联系上下文,认真地阅读, 认真地分析,以找出正确的答案答题时要防止 不认真地看原句,分析语意,而随便写上一个。1安安得广厦千万间怎能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隐 衣食所安养生死于安乐安逸2. 苟苟无饥渴但愿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3舍便舍船,从口入舍弃屋舍俨然房屋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学舍 4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5但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且广年六十年余矣而且 盖余之勒且艰若此并且 8乃 乃不知有汉竟然 乃重修岳阳楼于是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才 9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11、黄发垂髫头发 有时朝发白帝出发 征于色,发于声发出10. 开 开轩面场圃打开 连月不开放晴 日出而林霏开散开11. 得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怎么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 得一人之使需要12. 谢 广不谢大将军辞别 愿岁并谢逝去,消失 从而谢焉道歉13. 举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14. 咎 国人皆咎公责怪 以彰其咎过失 15及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和 及其未既济也趁着 伤未及死到 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16加 而山不加增更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 弗敢加也虚夸 17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司命之所属掌管 属引凄异连续 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 18.强 三、古今异义

12、词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古今异义就是指某一 个词,古今都在使用,但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rrn女6.更焉得更有此人还 子能更鸣改变 因复更射之又 赏赐百千强有余 余强饮三大白勉强 争而不得,不可为强尽力 19.通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顺利,顺畅 贯通政通人和 中通外直20. 寻 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不久21. 义吾义固不杀人坚守正义 舍生而取义正义,仁义 引喻失义适宜,恰当22. 益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有所广益好处 不治将益深更加 胡虏益解渐渐地 23再再而衰,三而竭第二次 主人日再食两次24.争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争夺寻找规劝知而

13、不争25. 极此乐何极南极潇湘 初极狭非常26. 居居十日过了不可久居停留面山而居居住27. 绝绝多生怪柏极,非常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 南绝幕横渡消失断绝哀转久绝乏绝之处28.名名之者谁 不可名状穷尽到命名说出是日更定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7作一鼓作气振作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有仙则名出名,闻名29. 或或王命急宣有时宋人或得玉有人或异二者之为或许军亡导或失道通“惑”,迷失30. 归吾谁与归归依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家 云归而岩穴暝聚集31. 故温故而知新旧的,原来的 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 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故余虽愚所以 32.固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固自辞于大将军坚决 汝心之固顽固 然后社稷可固巩固

14、33 .急 见敌急逼近 胡急击之猛烈 大将军使长吏急责广紧急 34.信 必以信信实 诚信于士大夫使 小信未孚信用 字通假信服通假现象是文言文的一种语言现象,是通 用字和假借字的简称,所以古今通假,就是两 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的意思, 它们相互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 义上的联系。愚公移山 始一反焉1.2.3.4.汝之不惠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桃花源记便要还家橘颂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今义绝境:古义少年中国说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其中往来种作耕作 冻风时作起1.橘徕服兮2曾枝剡棘圆果抟兮3.淑离不淫鱼我所欲也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1.2.3.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曾益其所不能2困于心,衡于虑3.入则无法家拂士公输 公输盘不说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子墨子九距之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1.2.3.4.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三峡略无阙处右溪记置州已来,无人赏爱 满井游记1. 夫不能以游堕事2. 恶能无纪曹刿论战小惠未徧子鱼论战1.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2. 既阵而后击之邹忌讽齐王纳谏1. 徐公来,孰视之2.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李将军列传1.2.3.4.5.6.世世受射诸将多中首虏率 胡虏益解 或失道 南绝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