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资料---期末背诵.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2631148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资料---期末背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资料---期末背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资料---期末背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资料---期末背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资料---期末背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资料---期末背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资料---期末背诵.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或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便运算。例如:2.56表示6个2.5的和是多少或2.5的6倍是多少。2、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有所不同,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是多少。例如:2.50.06表示2.5的百分之六是多少。总结:小数乘法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是多少。3、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1)先把小数看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2)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得数的右边起输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3)乘得的

2、积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时,先点上小数点,再把0去掉;(4)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4、积的变化规律:(1)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外一个因数乘(或除以)a,积也乘(或除以)a。(2)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乘a,另外一个因数乘b,积就乘ab。(3)在乘法里,一个因数除以a,另外一个因数除以b,积就除以ab。(4)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乘a,另外一个因数除以a,积不变。5、积和因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原来的数;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6、小数点的位置移动规律:(1)把一个小数

3、乘以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2)把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7、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 ac+bc=(a+b)c8、积的近似数:保留a位小数,就看a+1位,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值。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看十分位上的数;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看百分位上的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

4、确到百分位,看千分位上的数;按实际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积的近似值。9、小数乘法中的解决问题: (1)用估算解决问题(2)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水费、电费、煤气费、电话费等)a.基价里程+超出里程=总里程 b. 基价费+超出(里程)计价费=总金额c.基价费+超出时间计价费=总金额破题密钥:攻克分段计费问题的关键是弄清分界点并分段计算。当分界点不易找寻时,可画线段进行分析。第三单元小数除法1、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2、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1)小数除以整数。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

5、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要在后面添0继续除,直到除尽。(2)小数除以小数。先看除数中有几位小数,再把除数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再按“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进行计算。3、商与被除数、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规律。(1)被除数比除数大的,商大于1。(2)被除数比除数小的,商小于1。(3)一个数(0除外)除以1,商等于这个数。(4)一个数(0除外)除以大于1的数,商比原来的数小。(5)一个数(0除外)除以小于1的数,商比原来的数大。(6)0除以一个非零的数还得0,0不能为除数。4、近似数相关知

6、识点。求商的近似数:计算时要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求积的近似数:计算出整个积的值后再取近似值。取商的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保留商的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5、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四舍五入法(常用);进一法(如租房间,租车,运载货物等);去尾法(如购物,包装物品,做衣服,折东西等 )。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如:4.9955.00(得数保留两位小数)6、循环小数相关知识点。(1)小数的分类。小数可以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

7、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中的一种。循环小数一定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是循环小数。(2)循环小数的定义。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3)循环小数必须满足的条件。必须是无限小数;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4)循环节的定义。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叫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如6.3232的循环节是32。(5)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省略后面的“”;第一个循环节首尾的数字上分别加点。如:5.33=5.3(),读作五点三,三的循环;7.14545=7

8、.14()5(),读作七点一四五,四五的循环。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1、 长方形:周长=(长+宽)2 字母公式:C=(a+b)2 面积=长宽 字母公式:S=ab 正方形:周长=边长4字母公式:C=4a 面积=边长边长 字母公式:S=a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字母公式: S=ah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字母公式: S=ah2底=面积2高 高=面积2底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公式: S=(a+b)h2上底=面积2高下底 下底=面积2高-上底;高=面积2(上底+下底) 2、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3、两个完全一样的

9、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4、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5、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6、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1、单位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00公顷=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公顷

10、=10000平方米7、计算圆木、钢管堆根数公式:总根数=(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层数=底层根数顶层根数+1第四单元简易方程1、用字母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或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或(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 或(a+b)c=ac+bc 2、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aa可以写作aa或a2 ,a2 读作a的平方表示两个a相乘;2a表示a+a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3、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正方

11、形的周长公式:C=4a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aa=a24、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含有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是含有未知数)5、等式的性质。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6、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求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7、10个数量关系式:加法: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两一个加数减法: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乘法: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

12、数 除法:商=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等式不变的规律: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8、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找出未知数,用字母表示(写出解、设)找出题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作答。解方程时(注意:当未知数是减数或除数时要转化)重要公式: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单价=总价数量 数量=总价单价复习位置、可能性、植树问题1、 行和列的意义:竖排叫列,横排叫行。2、 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也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3,6)3、 可能性的情况:可能、不可能、一定。4、 可能性的大小判断。数量多,发生的可能性大,数量少,发生的可能性小。5、 不封闭路线植树问题。两端都植树: 棵数=间隔数+1=全长株距+1 株距=全长(棵数-1) 全长=株距(棵数-1)一端植树:棵数=间隔数=全长株距 株距=全长棵数 全长=株距棵数两端都不植树: 棵数=间隔数-1=全长株距-1 株距=全长(棵数+1) 全长=株距(棵数+1)6、 封闭路线植树问题。棵数=间隔数=周长株距 株距=周长棵数 周长=株距棵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