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动学生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流动学生的思考.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流动学生的思考 公民中学 范方信 伴随着高校招生制度的多元化,异地高考制度的破冰,国家户籍政策的优化,城镇化建设高歌猛进,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大量农民工北上南下,农民工子弟便跟随其父母浩浩荡荡涌进城市。由于受户籍制度的影响,农民工子弟到了升学的时候,又不得不提前回到故乡参加升学考试。这些学生从小学念到初中或高中,基本上习惯了父母工作所在地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教育模式,教学方式等。由于教育资源不平衡,同城或同区域的学生择校热依旧火爆。物质化的时代造就物质化的家庭,这就给家庭的稳定性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离婚率偏高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因而导致单亲家庭的孩子偏多,这些都给我们学校的教育管
2、理带来了诸多问题,学生的流动越发频繁。以下是我对学生流动的几点浅知拙见。一、班上情况我已经连续8年担任初中班班主任,每年或多或少都有学生转入或转出,甚至流失。现以12届1班为例,开班48人,升学之初从成都转回1人,初一下流失1人。初二上又从成都转回1人,初二下从浙江转入1人。毕业时全班50人。二、流动原因剖析1、转入的学生来看,一部分是因为农民工子弟校的教学质量不高;一部分是在外就读家庭经济压力大;一部分是早晚都要回来,不如早回来;一部分是临近升学考试必须回来参加本地考试;一部分父母离异,孩子判给一方,不得不从一个学校转入另一个学校;一部分学生是从教学质量差的学校慕名而来。2、从转出的学生来看
3、,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外发展不错,有能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一部分学生在我校属于后进生,转到外地,因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环境、教育版本,区域教育要求的不同,从而让这一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幅上升的空间,最终使学生的更浓自信心更强,转出理所当然。(三)、“读书无用论之大学生就业难,待遇低”导致少部分学生流失。三、对转入学生的感悟(一)、优点方面 无论是从成都或外省转入的学生,他们都有几个共同的优点:1、学习习惯较好,如上课基本会做规范的笔记,善于总结学习方法,书写较规范。2、学业方面,英语学科的口语能力很强,考分也很高。动手能力强,创新思维更机智灵活,比我们本地培养的学生更爱学习,
4、更善于学习。3、普通话标准,行为习惯好。(二)、呈现不适应1、教材不适应,他们在外地学校所用教材版本与我们本地所使用的版本不同,如成都转入的学生,他们原来使用的是人教版,而内江市各县区学校,如语文,英语是人教版、数学是华东师大版、物理、化学、生、地、政史,又是济南版,苏科版等。为了弥补他们知识的不衔接,我们主动帮他们把本地学生使用的教材配齐,在老师的引导下与原教材作对比,并系统学习新教材,从而建构新的知识网络体系。2、教育模式不适应,转入的学生在外地学习时,课堂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协调者、导航者。学习过程主要以学生自我展示为主,这种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5、,探究新知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又使学习过程充满了趣味性、竞争性、挑战性。而我们本地教育模式,基本上还是以教师教授为主,课堂显得刻板,僵化。这对刚转入的学生而言,学习压力挺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的教师积极调整教学模式并与之多沟通,让转入学生尽快适应这种教学风格。3、教学手段不适应:转入学生在转入之前的大部分学校基本实现了电子白板覆盖化,教师以电子白板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集声画于一体展现其所上内容,这样学生学的容易,老师上得轻松。而我们本地的好多学校依然是一支粉笔,一把刷子,一张黑板打天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老师只能和学校多协调,要求学校尽快配置一些好的教学设备。另一方面为了学生能
6、学懂,只能多讲精练,多检测。4、语言不适应:转入学生在外地,一般文理科老师都说普通话而我们本地学校一般还是文科老师讲普通话,并且大多还不标准;理科老师一般不说。所以这一批学生要适应本地的语言,一般要比较长的时间。四、建议1、国家加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干预,以便在社会上形成一个正确舆论导向。让“读书无用论”不攻自破。2、进一步完善异地考试制度。3、加大教育投入、平衡教育资源。这样学生家长就不会挤重点学校,占精品班了。4、建立培训教师业务,提高教师素质的长效机制,以适应课程改革下的新模式,新教学方法,对我们留得住学生,培养创新型人才,显得非常迫切。5、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流动的监控机制。确保留在家的,留得住,学得好;辍学的有一技之长。5、加大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关爱,防止这批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一旦出现问题,这批学生就会厌学、弃学,最后辍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