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2623218 上传时间:2024-01-1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一、教材的概念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之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的教学教材,比如,课本、练习本、活动册、故事书、补充练习、教辅资料、自学手册、录音机、录像机、计算机光盘、复印材料、报刊杂志、电视节目、幻灯片、卡片、教学实物等。教师自己编写的或设计得材料也可称之为教学材料。总之,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从目前来看,教科书出了学生用书以外,几乎无一例外地配有教师用书、练习册以及配套读物、挂图、卡片、音像带等。很显然,广义的教材

2、既包括课堂教学的教科书,也包括其他所有有利益学生学习的材料。标准中的教材主要是指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二、对教材整合的思考及对教材内容说明以前的教学大纲把小学教材教学内容分为七个方面:数与计算;量与计量;几何初步认识;代数初步知识;比和比例;应用题;统计初步认识。当前新课标只把小学教材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前者对知识的划分比较细,教材中例题和习题比较配套,老师们在教学中比较好操作,但不足的是:对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就力不从心了。而新的数学教材奖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着重强调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思想及估计意识的发展,通过数与代数

3、、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方面等方面内容的安排,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的发展。1“数与代数”领域中主要仍是最基本的数、式、方程(及不等式)和函数的内容,但是在编排方式上与过去人教版教材有较大变化。(1)在注意知识的纵向逻辑结构的前提下,突出重点,适当精简整合。例如,对代数式作了“先分散,后集中”的处理。在一元一次方程部分,改变了“先集中安排代数式作为预备知识,再安排方程的解法,最后安排应用问题”的传统处理方式,而是以问题为线索,以方程为重点,将列方程、方程的解法及有关代数式的预备知识等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机地结合。在后面安排了整式、分式和二次根式各章,又对代数式

4、的有关内容进行归纳和提高。(2)螺旋上升地呈现重要的概念和思想,不断深化对它们的认识。例如,改变了“先集中出方程,后集中出函数”的做法,而是按照一次和二次数量关系,使方程和函数交替出现,即按一次方程(组)、一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顺序螺旋上升。一方面不断地深化对方程和函数的理解,另一方面强化它们之间的联系,从函数角度提高对方程等内容的认识。(3)联系实际,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突出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在方程、函数等内容均注意尽可能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出与建立数学模型,讨论有关概念和方法,然后再运用所得理论进一步探究新的实际问题,提高对数学内容及其

5、应用的理解,从而体现“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例如,“一元一次方程”分为以下四节: 从算式到方程 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 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 从“买布问题”说起 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 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全章改变了“概念解法应用”的传统教材结构,以实际问题为主要线索,将概念与解法融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之中。2“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包括了“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推理”等。在内容和编排上都与过去人教版教材有较大变化。 (1)加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体现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为更好地反映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前了安排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七年级

6、下学期,第6章),使坐标这种数形结合的工具更早更多地得到使用,用坐标方法分析平移变换、对称变换等的本质特征,处理某些图形问题,加深对函数及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等的认识)。 (2)循序渐进地培养推理能力,作好又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对于推理能力的培养,按照“说点儿理”“说理”“简单推理”“符号表示推理”等不同层次分阶段逐步加深地安排,从七年级开始渗透推理的初步训练,到八年级上学期的第13章“全等三角形”开始正式出现证明,难度不超过包含两个三段论的简化形式。推理的培养不拘泥于形式,不局限于“空间与图形”,而是结合各领域内容中适宜的内容自然地进行,如在2.4节的问题探究中就已渗透反证法的思想。

7、 (3)从感性到理性,从静到动提高对图形的认识能力。学习“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对图形的认识能力。这套教材按照“从感性直观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本质认识,从静止状态的认识发展到运动状态的认识,从定性描述向定量刻画过渡”的顺序编排这个领域的内容,注意在各知识点对于“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推理”应把握到何种程度,并注意这四个方面的联系。例如,在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最后部分,初步介绍了平移;在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平行四边形等内容之后,进一步对平移变换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作了讨论;在后面的图案设计中,将平移与其他几何变换结合,进行综合应用。 3“统计与概率

8、”的内容在前面学段已有一定基础,这套教材分专题编排为四章,依次安排于三个年级,即第4章(七年级上)“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12章(八年级上)“数据的描述”,第20章(八年级下)“数据的分析”和第24章(九年级上)“概率初步”。 (1)侧重于统计和概率中蕴涵的基本思想。编写教材时,改变了以往处理这部分内容时过于偏重计算的做法,而特别注意体现统计中通过数据探究规律的归纳思想,重视渗透统计与概率之间的联系,通过频率来估计事件的概率,通过样本的有关数据对总体的可能性作出估计等。 (2)注重实际,发挥案例的典型性。这部分的四章都注意加强探究性和活动性,各章都安排了实践性较强的“课题学习”。在各部分都结合

9、了现代社会生活中丰富的实例,发挥典型案例的引导作用,避免脱离实际例子的讲述概念与计算。 (3)注意与前面学段的衔接,持续地发展提高。编写教材时,注意了相关内容在前面学段的基础,明确了在本学段应发展到什么水平,在内容和要求方面螺旋式发展上升。 4“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与前三个领域有密切联系,又具有综合性。编写这套教材时,我们认为要充分注意这一领域内容对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又要认识到在初中阶段它与数学基础知识的关系,要为学习它作必要铺垫。这套教材中,“实践与综合应用”不作为独立的一块内容,而是同与其最接近的知识内容相结合,以“课题学习”“数学活动”等多种形式分散地编排于各章之中,使

10、实践与应用能多种形式进行,化整为零,经常化和生活化。三、教材的地位分析教材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工具,如何学好、用好教材,是教师一辈子都在思考和探究的问题。过去,“半部论语治天下”,教师教的是教材,学生学的是教材,教师与学生仿佛就是靠教材来发生和维系关系的。于是就有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然而事实上,一方面大家紧抱住教材不放,却未能充分利用它的资源,另一方面很多人成了教材的奴隶,跟这教材亦步亦趋。进入课改,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教材,又怎样去使用教材呢?1、教材不是一本薄薄的书,而是一座矿藏无限的资源库过去,我们老师自觉不自觉地存在这样的一种定势:教师干什么?教师就是教书。教什么书?教教

11、科书。所以老师开学初拿到一本教科书,一学期忙来忙去就是忙着备教材、讲教材、练教材、考教材,教材成了教师的全部世界,正是这一种定势,造成了一些教师一辈子只读三本书: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练习册,严重束缚了自己的专业发展,而由于这种束缚,也就是施学生视野很狭窄,阅读欲和研究欲淡化,潜能得不到充分挖掘,发展受到了相当制约。那么,教材是什么?是一本薄薄的书,而是一座矿藏无限的资源库,是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是一片取之不竭的生生息壤。当我们拿到教材,千万不能只把它看作是一本书,我们手捧的是自然与社会的精华、历史与现实的浓缩。而我们教师就是一个导游,要和孩子一起去采集无尽的宝藏。2、教材不是教学的全部,而是

12、教学的一个载体长期以来,教师有一种陈见,教书教书就是向学生传受教科书知识,所以教学的全部内涵,就是把书本上的东西全盘的教给学生,这就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给学生的学习设置了一个“壁垒”,划教材为牢,似乎学生只有读教材才是学习,读课外书就是消遣,开展课外活动就是不务正业;二是给教师教学套上了“枷锁”,教师的任务就是图解教材、细化教材、想方设法把教科书的语言化为现象、具体、可感、学生容易接受得东西。于是经常听到教师喊进度来不及之类。应该说,这是一种误解,也是一种错误。其实,教材是工具,是手段,是师生发展的平台,是构建师生平等、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媒介,从这个角度说,教师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的阐明清楚

13、,同时也要有能力根据教材的提示、教学的任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去探究,去自主学习。如果总是对学生不放心、不放手,学生学到的却不一定会,学会的却不一定会做,其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不了。3、教材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文本,而是一座贯通联系的桥梁教材是学科的文本,但任何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尤其是进入课改以后,面对教材,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站在大学科的角度审视,看看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便打开通道,构起网络,即让学生立体的去学习科学知识,又能掌握科学的、联系的学习方法。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学,还真离不开教材,仅此这一点,也就证明了教材在教育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他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随

14、着社会的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广泛应用,教材也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了,因此,我们的教学不可能完全脱离教材,有教材而不惟教材,善待教材,还教材一个应有的地位,既要尊重它、用好她,又不能教学看成是教材内容的移植与照搬。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教材观,这就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材无外是例子,要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天地,不能只盯住教材不放;二是我们教师不能只是叫教材,而是应该用教材教。一句话,就是创造性使用教材。四、新教材编排的特点及使用策略1、题材源于生活(策略: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信手放开教材,可以看到很多题材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比如,一年级上册中“比长短、高矮”,教材中出现了几个小朋

15、友在桌子上比自己的铅笔、尺子的长短,教师按小朋友的高矮来排队,“第几”中出现的是公园售票处的排队场景,“9加几”是以学生运动会的画面切入,一年级下册中,“位置”的教学选取的就是教室的场景,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主题图提供了买气球、套圈游戏、捉迷藏、丢手绢等许多孩子喜欢的游戏场景,“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一系列学校生活内容(发新书、联欢会、作业评比等)为素材引出计算问题,是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书中大量的习题也是学生在校内外生活中亲身经历的,比如“快乐的星期天”(认识时间)、“电影院找座位”(位置)、“作业评比”(比多少应用题)、“小小商店”(数学实践活动)、到商店购买

16、学习用品等等。这样的题材选择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有意义的数学应该是现实的”这一理念,同时也启示我们: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2突破解决问题(策略: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解决问题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的丰富的数学活动,是小学数学新教材的又一特点。例如,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一课,教材提供的情景是开联欢会,桌上摆着一箱24瓶的饮料和零星的9瓶,题中问“咱班有33人,这些饮料每人一瓶够吗?”由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样一个过程。从身边的生活实际引出计算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上述情景,并提出问题;问题转化为计算24+9;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自主探究计算方法;说说你是怎样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