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扒系列报道.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2618288 上传时间:2023-12-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扒系列报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反扒系列报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反扒系列报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反扒系列报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反扒系列报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反扒系列报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扒系列报道.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反扒系列报道一疯狂贼团从城关偷到西固作者: 西部商报暗访组 稿源: 每日甘肃网-西部商报2009-12-23 11:0反扒系列报道一:疯狂贼团 从城关偷到西固随着年关的临近,城里的小偷越来越猖獗。有人编段子形容城里的“贼患”:从大街上随便拉来一拨人,不是被贼光顾过的,就是被贼惦记过的,要么也是目睹过贼伸手的,反正很多都遭遇过贼。本报记者耗时两月之久,成功打入一小偷团伙,揭开偷窃的层层内幕。A思想困惑打进团伙店老板提出点子尽管此前曾有媒体从抓获小偷的单方面揭秘过,但这些团伙究竟有多少人?有什么样的分工?他们怎样培训人员,如何分获赃物?记者很想探秘究竟,但对于外行的记者来说,打入小偷团伙似乎没有机

2、会。暗访之前,记者得到一组数据,仅兰州市公安局反扒窃大队今年以来共抓获小偷近200人。有人曾这样描述兰州市区的小偷:“他们自东而西一路征战,从东部市场、东方红广场,再到西关十字、西站,最后到西固五一市场,然后折回汽车南站,几乎个个都是收获丰盈。”不仅如此,他们不但行窃,而且被发现时还打人。2009年10月26日发生在西关十字的一幕,无疑证实了这个说法。那天下午,家住山字石的王女士在回家途中经过西关十字欧陆商厦门口时遭遇了小偷。因为行走匆忙,她把包提在手里,这正好给了小偷下手的机会,一个年龄在25岁左右的男子尾随在她身后,右手已经将皮包拉链拉开,王女士转脸的瞬间发现了小偷,就在她指责小偷的行为时

3、,该男子一拳打在她的脸上,近视眼镜片被打碎,还差点伤眼睛。不过这一幕很快被附近巡逻的兰州市公安局便衣支队民警发现。这名小偷和他的另一同伙被当场抓获。处于繁华地段的西关十字、永昌路以及西站一带是小偷最为疯狂的地方。市民反映,这里的小偷们不但猖獗,而且都是比较大的团伙。记者决定从这里入手打进小偷团伙,但记者转悠了几天始终无法与小偷接触,附近一个店铺的老板向记者建议,不如直接当一回小偷,这样才会消除他们的警惕。这是个艰难的抉择,真的去偷被发现后实在解释不清,这也有违道德的底线,记者陷入了困惑。不过机会终于来了,两名小偷的被抓对于进入小偷团伙或许是个机会。B机不可失假戏真作警察出手相助因为害怕出现意外

4、担责,便衣支队的民警拒绝了记者的请求。但这是惟一接近贼窝的机会,记者多次和民警协商,耐不住软磨硬泡,民警终于答应了。最终结果是记者也以被抓“小偷”的身份去接近他们,但怎样才不被怀疑?民警的建议是,演一出以假乱真的戏。10月27日,星期三。虽然还没有立冬,但寒流比往年来得早了一些,当天上午,记者换了一身较脏的衣服,在警察的帮助下走进了置留室。假戏真作,而且要演的逼真,在警察的训斥和批评中,记者极不情愿并假装屈服的样子蹲在了角落里,但戏还需演得更像一些,民警将记者拽起后推到一名上身穿西服,下穿牛仔裤的男子旁边。因为前一天的偷窃没有得手,两个小偷也拒不承认此前曾有作案,拘留不够条件,只能置留24小时

5、。尽管按照预先的计划在进行,但当记者真正和小偷呆在一起时,仍感到拘束和紧张。大约半个多小时,记者主动和他们搭话。“哎,老哥,怎么办啊?”“没事一会我们就走了,你呢?”“我还不知道呢!”“你偷没偷上嘛!”“没有,刚伸手就被发现了!我干这个时间不长,你们呢!”“你一个人啊,现在单干肯定不行!”记者故意装作无助的样子和他们说话。后来记者才明白,他们把单干的人叫做“临客子”,也正是“临客子”抢了他们的生意。“我今天盯的那个女的装了很多钱,我在银行门口盯的,结果没得手。”听说钱多,穿西装的男子顿时来了精神,他说:“那样的人一个人肯定不行,得掩护才能得手。”后来记者知道,穿西装的男子在兰州做小偷行当已经6

6、年了,是个老手,外号叫“钳子。钳子一直都保持着警惕,这倒不是他怀疑记者的身份,他是怕泄露自己的手段和经验,他怕记者向警察揭底立功。C成功打入吃饭喝酒取得“老哥”信任在置留室的四个小时里,记者一直和钳子套近乎,他答应以后帮忙。置留时间到了,记者和钳子以及他的同伙都以没有偷盗证据而被释放。走出警方大门已经是下午5点多了。“老哥,咱们一起吃个饭吧,在一起被关,也算有缘嘛!”就这样记者和钳子才有了一次正式的交往,那天我们一起吃了一顿火锅。钳子今年25岁,皮肤很白净,一米七零的个头,外表很帅。后来记者证实,他还是团伙中的小头目,可以自己招人,他曾把自己在团伙中的职位向记者打过一个比喻:就像搞保险的业务经

7、理一样,自己负责几个人,但内部的事还是老大说了算。钳子边喝着酒边说:“兄弟,你自己单干不好,哪天栽了就翻不了身了。”记者也随声附和“唉!本来想找个活干,但找不到,没办法只好偷了,你以后多照顾照顾我啊!”记者顺势试探地说:“那我能不能入你们的伙啊?”“不行,你没有经过正规培训,老大不要。”钳子仍然防范着。其实记者也明白,此时如果非求着钳子入伙,一定会让他生疑。和钳子再次联系是过了三天后,也就是10月31日,正好是星期六。记者知道休息日一定是小偷最繁忙的日子,果然,钳子告诉记者他在西关十字活动,不过他白天没时间和记者见面。直到晚上7点之后,钳子才给记者打来电话。当天他得手3次,总共2000多元,或

8、许是他怕花钱请吃饭,钳子说:“我已经把钱交给老大了。”记者又一次请钳子去吃甘南路的酸菜鱼。那一晚,钳子喝了半斤白酒,但神志清楚,他说,他们这个团伙分布在各个繁华路段,每个路段都有负责人盯梢,怕下面的人吞钱。这个团伙里的人都是“全职”的,有时候运气好的一天能偷上万,有时候一天一分也没有。D“钳工”亮招偷盗手段让人防不胜防11月1日值得让人兴奋,因为这一天钳子给记者教了一招他的拿手活。这是个星期天,天很冷,记者和钳子同坐在张掖路步行街上吸烟。早就听他的同伙说,钳子是技校毕业的,学过钳工,于是记者好奇地问他:“听说你是钳工?”他笑而不答。记者又问:“是几级工?”他说:“只有三级。”“那,三级钳工有多

9、大本事?”“没啥大本事。”他说,“只有点三脚猫。”“那可以让我开开眼界吗?”“可以。”他爽快道,“不过,只能你我两人知道。”在得到了记者的“绝对保密”的承诺后,他答应即兴表演一下。当时,记者的棉衣口袋里有一串钥匙,他示意记者朝前走五六步,然后回头再朝他面对面走。交会时他蓦地碰撞了记者一下,最后彼此交换了一个位置,不到两分钟时间。“好!”他得意地叫道,“你现在再摸摸你的口袋。”“啊!”钥匙已不翼而飞。“你看,”他拿着钥匙在头顶上晃了晃,“我就靠这点三脚猫混口饭吃。”“绝了,真的绝了!”记者连声问,“你的本事是谁教的?”“学校里学的跟这不一样,我这是跟师傅学的。”“那,你师傅的本事有多大?”说起师

10、傅,他更得意了。他说他的师傅原来很厉害,手下的窃贼有20多个,不过这两年去了北京。钳子不愿意说师傅的姓名,但他得意地夸奖。钳子说,有一次,师傅被警察抓了进去,由于当场未抓住赃物死不认账,但没过多久,被手下的一个小贼在警察的审讯中出卖了,当时包括师傅在内的大大小小窃贼一个都不少,统统被公安局扫进了看守所。一年后,师傅出来就去了北京,再也没有回来过。以后的日子里,钳子每天都带着记者逛街盯人,尽管他拒绝记者加入他们的团伙,但很明显他已经不再防范记者了,他相信记者就是个没找到工作而堕落的“临客子”。他也在不经意间顺手向记者炫耀或者表演一下他的手艺。明日提示跟钳子厮混的十多天里,每天除了看到他偷钱外,记

11、者还熟悉了很多这一行里的行话。钳子的心态似乎已经扭曲了,他几乎没有了同情心。在他看来,只要能偷到钱,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他一概不会放过。“钳工”亮招D偷盗手段让人防不胜防反扒系列报道二:初涉贼行记者被当枪使作者: 稿源: 每日甘肃网-西部商报2009-12-24 10:14 回顾:反扒系列报道一:疯狂贼团从城关偷到西固跟钳子厮混的十多天里,每天除了看到他偷钱外,记者还熟悉了很多这一行里的行话。他们把掏包称为“背壳子”,互称“匠人”、“钳工”,把上衣衣兜叫做“天窗”,下衣口袋称“平台”,裤兜称“地道”。团伙分工很明确,有看点子的“架子”(遮挡“目标”或他人的视线),有摸点子的“趟活”(就是扒手“

12、检查”乘客身上是否有财物),用镊子的叫“长钳”,用刀片的叫“玩飞刀的”,偷了几百元叫“几条”,过千的叫“槛”。钳子说,这是专业小偷必须会的。本报暗访组A 掩护失手贼骂记者“白痴”钳子平时最爱唱的一首歌是“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跟钳子厮混的十多天里,每天的工作就是看着他偷钱,而他每天的话题也无外乎“偷窃”。“最近这几年,人们的防范意识提高了,再加上大家都用银行卡和信用卡,身上的现金越来越少了。我们的收入也下降了。”钳子的心态似乎已经扭曲了,他几乎没有了同情心。只要能偷到钱,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他一概不会放过。11月8日,星期六,正好是记者节。钳子带着记者上了一辆公交车。车里座无虚席,

13、连过道里也前胸挨后肩的站满了人,好,这是他希望的。在车里背对着他站在他前面的是一女孩,他习惯于把站在这个位置的人锁定为目标。太顺利了,他不禁暗喜,手指一夹“刷”地取出塞进口袋,利索干脆。一到西站我们一起下了车,他带着记者悠然地走进了一家面馆,时已正午,他当天没吃早饭。他要了两碗米线,外加两个馒头,实惠管饱。等饭的期间,他舒服地翘着二郎腿,哼着小曲打开了钱包:钱包里有500多元现金,还有学生证、身份证,还有一些小纸片。他深吸了一口气,一脸狡黠的得意劲。或许是当天出手顺利,吃完饭后,记者和钳子又坐车折回西关十字。看着拥挤的人群,钳子又兴奋起来,抑制不住再下一次手的冲动。在西关十字地下人行道,钳子盯

14、上了一名妇女,看到她背上鼓鼓的白色皮包,钳子的眼神突然变得呆板,盯着包不放。事后,他告诉记者,按照他的经验,那个包里肯定有好东西,可惜失手了。之所以失手,主要是钳子让记者帮他做掩护,按照他授意的方法:记者吸着烟,故意碰一下妇女的衣服,妇女肯定停下来指责,然后,记者拍打妇女的衣服,说对不起,这样就能分散妇女的注意力,他乘机下手。记者的掩护失败了,原因是过于敷衍导致,钳子没有得手,他气急败坏地大骂记者“白痴”。钳子很是生气,他开始怀疑记者到底是不是真正的“临客子”。“你咋这么笨,连个掩护都做不好,到底干没干过你?”钳子的生气对记者不是最坏的,道歉完全可以解决,但一个意外的出现差点让记者暴露。那一刻

15、钳子怀疑记者是警方安插的线人。B 偶遇熟人记者被疑是线人就在记者跟着钳子行走中,突然,一名同行看见记者后开始大喊记者的名字,记者本能地回头看了看,对方冲着记者问:“干吗呢,没去过节啊!”记者只能装做不认识地快步向人群中穿行,正是这个本能的动作让钳子开始怀疑起了记者身份。“你到底是干嘛的,那人怎么问你过节,今天是什么节日?”“哦,不知道啊,我不认识他,他可能认错人了吧!”“不可能,那么多人,他喊你,你们肯定认识,你是不是警察的线人?”“怎么可能呢!”无论记者怎么解释,钳子就是不相信,他的眼睛里充满了凶光,狠狠地瞪着记者。记者故作镇静,但必须取得钳子的信任。乘着钳子不注意,记者偷偷给朋友发了个短信,同时通知了警察。按照短信约定,朋友装着200元现金在张掖路上与记者偶遇。钳子一眼就发现记者朋友的钱包装得浅,很容易得手,他偷偷向记者指了指,示意记者上前行窃,于是记者假装不认识朋友,跟在其后将钱包偷到手。一天后的中午,记者再次请钳子吃饭,钳子带来了他的同伙。这是个年龄只有20岁的小伙子,和钳子同乡,外表精干。钳子曾告诉记者,在团伙里他们基本不喊真名字,每个人几乎都有自己的代号(外号)。钳子的同伙进入团伙还不到一年,他的外号叫“缝子”,记者后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