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 结构 认知结构.docx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2617420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8.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系统 结构 认知结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系统 结构 认知结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系统 结构 认知结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系统 结构 认知结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系统 结构 认知结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系统 结构 认知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系统 结构 认知结构.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杂系统 人对自己了解到什么程度,他对世界也就了解到什么程度。他所认识到的世界的深度,正是他自己和他自己的复杂性让他吃惊的程度。尼采19世纪一些主要科学发现打破了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基于确定性的根深蒂固的观念,从而转向了对复杂性的广泛而深刻的认知、关注和研究。复杂性科学观念的兴起和渗透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系统和结构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认为,“系统可以被定义为处于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诸元素综合体”。贝塔朗菲:,吴晓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6、203页。这个定义包涵三个方面:(1)诸元素;(2)相互作用;(3)综合体。其中(1)表明系统的多元性或者

2、多样性。在有意识的人所构成的企业组织这个复杂系统中,多样性最终体现在价值和意义层面上的多元性和相对性上。(2)表明系统中的诸元素是相互作用的、相关的或相干的,正是因为这一特性,它们才有构成一个系统的可能性。对于一个系统而言,其生命力即来源于这两点。 参见许志国主编:,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表明了系统的整体性。正是因为整体性,才表明差异的元素是相关的。对于系统的整体和差异的个体而言,根本不存在孤立的个体本身。个体总是在某个系统中活动和表现的,正如人的本质无法离开他的社会性,事物的本质也不能脱离其系统的整体性。根据上面的简单分析,系统可以形式化地定义为:令A记系统S中全部事物

3、构成的集合。设S中把所有事物关联在一起的那些特有方式可以用数学中的关系概念来表述,以r记事物之间的关系,R记所有这些关系的集合,A中不存在相对于R的孤立事物,则系统S表示为:S=。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元素联系起来的有机整体,系统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外在的机械的关系。系统是一个有结构的系统。在系统中,元素的关联(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总和形成结构。结构是系统的关系整体性的特定表现。皮亚杰认为 皮亚杰:,倪连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参见第一章。,结构是由种种转换规律和自身调节机制组成的系统,它包括三个特性:整体性、转换性(transformation)和自身调节性(self-regu

4、lation)。结构的整体性是说,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各元素在结构中的安排是有机的联系,而不是独立元素的混合,整体和部分由某个内在规律所决定。结构的转换性是指结构不是静止的,而是由某些内在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发展。自身调节性是指结构具有维持系统整体性质的守恒和自身平衡的能力。 结构包含着某些统一的因素和联系,但是,这些元素不能单独挑选出来,也不能独立于有关的联系而加以确定。即使在简单的聚合情形中,结构被看作原子论者的杰作,它们的元素亦不可能脱离它们的联系(连接点、空间位置)而给予,否则就没有结构。皮亚杰:,尚新建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34页。当我们从最广泛的意义(数学的等等)

5、上说“结构”时,我们的定义任然是有限定性的,因为它并不包括任何静止的“形式”。实际上,我们赋予结构这一概念如下三个特征:第一,一个结构包含着区别于它的要素规律的整体规律,这一整体规律甚至允许完全抽调这些要素。第二,这些整体属性就是变化规律,与任何形式规律相反。第三,任何结构都具有自动调节,它是双重意义的,既它的组成既不超越它的边界,也不需要求助于边界之外的任何东西。因此,一个完成状态的结构,就构成一个封闭系统,而正是这种封闭性保证了它的独立性和内在能力。 皮亚杰:,郑文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前言。 皮亚杰:,载自,左任侠等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页。

6、20世纪70年代,资源基础论、人口生态学和交易成本等理论先后兴起,并成为对企业成长做出解释的主要理论。这三种理论的一个共同点在于将企业成长的环境或前提作为研究的核心,而没有将对企业成长有重要作用的知识或者作为知识拥有者和使用者的人或企业组织的认知能力作为研究的重点。由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企业间竞争力的差异已经随着数字化信息网络的发展而日益缩小,由知识不对称而造成的企业异质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新亮点,培养卓越组织认知能力是企业成长的必然要求。应该承认,基于组织认知的企业成长研究远远滞后于“认知”在心理学、社会性和认知科学研究中的蓬勃发展。企业成长研究中的个体认知具有局限性,其中最

7、为严重的缺陷之一就是个体认知所涉及的“面”不够宽的问题。这种由于“视野狭隘”所带来的问题,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对此,Weick(1969),Kiesler & Sproull(1982)以及Bartunek et al.,(1983)都进行了阐述。他们认为,所谓的“视野狭隘”,用认知研究中的术语来说就是“缺乏多样化的知识结构”(less differentiated knowledge structure)。根据Aahby(1956)的观点,更加多样化的知识结构通常更有助于实现复杂、多变环境下的“最优”信息加工。个体认知与团队认知人体认知的局限性。在组织认知中,组织成员被视为“信息工人”。也就

8、是说,企业员工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搜寻、吸收、加工并传播信息、知识。然而,组织所面临的基本挑战就是他们所面临的环境异常复杂、动态且模糊多变。无论如何,组织必须基于纷杂的信息作出实时的恰当决策并解决问题,并通过认知结构结构将其信息世界再现,进而促进信息加工与决策制定这个挑战。研究表明高管个人的心智模式对他们做出的决策有重大影响。Mintzberg早在1973年就断言,个人心智模式的优劣、强弱决定了其所做出的决策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效的。Hambrick和Mason(1984)认为在可观测的人口特征变量背后的心理和认知特质对于团队过程及团队决策至关重要。心智模式与战略(Day & Lord, 1992)、

9、战略行为及组织绩效(Thomas, Clark and Gioia, 1993)以及管理者对战略问题所做的诠释和反映(Dutton & Dukerich, 1991)具有一定相关性。因此,结构是系统的结构,系统是有结构的系统。需要指出的是,结构是“活”的,它处在动态演化的状态中,是动态性的整体。其动力来自于系统与环境以及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对一般的系统而言,系统具有自身调节的能力,即结构是一种自组织。正因为的结构的自组织性和自身调节性,系统的整体性质可以通过各元素之间适应性的补偿转换而得到守恒,既系统处于某种动态平衡。相互作用是系统变化的动力之源。复杂性就是系统作用动力的表现;钱学森说,复杂性

10、就是系统的动力学特性。 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杂志1990年,13(1):311。行为与认识维特根斯坦说,“语言游戏的起源及其原始形式是一种反应;更复杂的形式只能从这里发展起来。语言我要说是一种提炼物,开始是行为”。(蒙克、拉斐尔编著:,韩震、王成兵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第471页。同样,认识是由行为活动发展起来的。研究人员由动物行为研究中认为:动物能够解决那些它们显然在逻辑上并无认识的问题。例如,动物的许多行为图示蕴涵了合乎逻辑的判断,尽管人类把这些行为图示归结为本能。“有人会反驳说,本能不是一种认识,只是一种行为;而且实际上,人们对本能的形成一无所知。关于第一点,那只是一种误解:不过

11、我们可以分析(1)动物的知觉和反应,(2)动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知道如何去做。知道如何去做(savoir faine)就是一种认识(connaissance)或能力,或其它类似的东西(savoir),对儿童来说,知道如何去做远远先于概念的知识。” 皮亚杰:,尚新建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07页。关于行为皮亚杰说:我所说的“行为”,是指有机体为了改变外部世界的条件,或改变它们自己与周围环境有关的处境,而指向外部世界的一些活动。例如,觅食、筑巢、使用工具等等。在最低水平上,行为不过是感觉运动动作(感知和运动的结合);在最高水平上,行为包括观念的内化,如在人的智慧中,动作就扩展到心

12、理操作的领域。总之,行为时有目的的动作,其目的在于利用或者变革环境,维护或者增强有机体影响环境的能力。(参见皮亚杰:,李文湉译,林方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3页。)皮亚杰明确地说,“我的核心思想始终是相互作用”(参见皮亚杰:,尚新建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37页。) 认识并不发端于主体,也不发端于客体,而是发端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的建构:我觉得有必要给这样一个重要的看法更为显著的地位,这个看法虽然已由我自己和我的同事们在这个领域里的工作得到证实,但是还太少受到注意,既:认识既不能看做是主体内部结构中预先决定了的它们起因于有效的和不断的建构;也不能看做是客体的预先

13、存在着的特性中预先决定了的,因为客体只是通过这些内部结构的中介作用才被认识的,并且这些结构还通过把它们结合到更大的范围之中而使它们丰富起来。(皮亚杰:,王宪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页)认知关系的确立,或更广泛地说,认识论关系的建立,既不是外物的简单复本,也不是主体内部预成结构的一种独自显现,而是主体和外部世界在连续不断地相互作用中逐渐构造起来的一些结构的集合。(皮亚杰:,载自,左任侠等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经验论者视人的意识为单调的白板,被动地接受经验输入,知识被视作对世界的摹写:任何客观的知识似乎单纯地由知觉记录和运动联想总和起来的对外物和外物

14、之间的联系所产生的一种图像的复本。同样,行为主义者认为,知识主要是由我们从环境中获取的信息(后天经验)构成,它们符合刺激反应(SR)模式。皮亚杰认为,全部认识都必须以人这个有机体结构为前提,人生来就具有特定的感觉运动机制并通过这些机制与自己的环境相互作用,如果不经这个有机体结构的同化,任何刺激都不会激起一定的反应图式:“一个刺激要引起某一特定反应,主体及其机体就必需有反应刺激的能力。” (皮亚杰:,王宪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页)因此相对于行为主义的SR模式,发生认识论首要强调的是主体及其机体反应刺激的能力,强调认知结构同化经验的能力。知识发生于主客体相互作用活动的建构。相互

15、作用活动以适应的意向性机能(同化或顺应)推动着认识的发展。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的两个彼此相关的机能。同化是认知结构保持守恒的反面,顺应是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方面。同化和顺应一起完成了结构的调节、发展和平衡。同化顺应皮亚杰以同化顺应的模式来描述认知结构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以及认知结构在这种相互作用中所经历的发展变化。根据这一模式,个体的认知结构在其与环境的认知互动中起着积极地作用。认知结构不仅仅是对所经历的事件作简单的心理复制,而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创造了关于现实世界的心理结构。与环境的认知冲突常常具有两个方面,既同化和顺应。皮亚杰说,一切认识都以某种同化为前提,任何认识都必然包含着基本的同化因素,只有这样,人们的感知或设想的东西才有意义。同化概念在生物学上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叶绿素同化是把可见光转换成能量,然后将能量整合到机体的活动中;遗传同化是与特殊遗传系统的结合,这个系统最初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紧密相连。事实上,所有这些用法有一个共同的含义,既与先行结构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