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名词解释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2613614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1.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哲学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哲学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名词解释(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古代易学用以说明矛盾运动法则的命题。语出易传系辞上主 为天地万物及人类生活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 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 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 “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 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 ”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两仪】中

2、国古代易学范畴。两仪所指,说法不一,其哲学意义则指天地或阴阳 【四象】中国古代易学范畴,象征春夏秋冬四时,故称四象。在哲学上,含有变化产生的各 种现象之意。【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 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 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元气】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以元气为天地 本原。【贵无论】魏晋玄学的一种主要哲学思想。创始人为何晏、王弼。主要观点是以“无”作为宇 宙的本体,认为万物(有)以无为存在的根据,贵无论促进了中国

3、古代本体论哲学的发展, 但错误地以空洞的抽象观念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故受到后来以裴頠为代表的崇有论的批判。【名教与自然】魏晋玄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名教,指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 礼教;自然则指天道之无为,人类无须以人力干预也不由人的意志所决定的人的自然本性和 自然情欲。儒家重名教,道家尚自然,二者长期有争论。魏晋玄学以老庄思想释儒,进一步 展开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并成为玄学的重要理论问题。认为维护社会秩序最好的途径是顺 应人的自然本性,无为而治。主张超越名教的束缚,返归于自然,以虚静之心任性任情。极 大地冲击了礼教的神圣性,为门阀士族腐朽堕落的生活作辩护。宋代学者以复兴儒学自命, 重振

4、传统纲常名教,以天理论证名教的绝对性和合理性,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巨大枷锁。 明李贽再次冲击名教是非观。近代谭嗣同提出“冲决网罗”,抨击封建纲常名教。以西方近代 伦理原则和自然人性论反对名教,提倡个性解放与自由。【崇有论】魏晋玄学的重要哲学理论和派别之一。与贵无论相对立,认为宇宙万物以有为本。 指出宇宙万物皆产生于有,世界的本原是实际的物质存在,无不能生有。【道统说】儒家关于传道系统的学说。首先由唐韩愈明确提出,他在批判佛教的过程中,提 出了儒家先圣前贤一脉相传的“道统”对抗佛教传法的“祖统”(法统)。道统说的提出是为了 复兴儒家传统。宋儒继承韩愈的思想。朱熹以理学为儒家正宗,并自命为传人。

5、陆九渊则不 承认程朱的正统地位,自命为道统传人。道统说遂成为理学程朱与陆王两派争夺儒学正宗的 理论。【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宋元明清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吸收了 道家和佛教哲学思想而产生的新儒学。它以性命义理为核心,是宇宙论、认识论和道德学说 高度统一的思辨哲学。它以“理”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和宇宙本体,取代了传统儒学思想的“天” 的地位。南宋以后,被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明清之际,从理学内部分化出王夫之、颜元、 戴震等人,对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批判。【理】又称天理。主要涵义有:事物运动变化的固有秩序和规律、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 范、事物的本质和本性、宇宙万物的本体等。【知行

6、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 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 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致良知】明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 良知亦为万物之本。王守仁良知实际上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的概括。兼爱: 墨子的主要思想。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 于人们不能兼爱。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他提出“兼 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

7、现出对功利的重视。 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 ,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 社会矛盾,这当然只是一种空想 。但他批判了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 步性。性善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 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阴阳:本义为日。照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后来用以指气和事物所包含的对立因素。道法自然: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

8、然,否 定了宇宙间有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万物齐一:“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 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 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和“齐 论”合在一起便是齐物论的主旨。齐物论即“齐同物论”,阐述万物平等观。庄子认为,万物在作为个体的存在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差异性,也就是 对立性;而在“道”面前则是统一的,均齐的, “道通为一”。他主张应该抛弃万物相对性的差异,而去把握

9、 道永恒性,绝对性的统一, “忘年忘义,振于无竟”。这些都是庄子对立统一观念的体现。 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 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 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 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 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 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 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