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2605827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纲要)第一章 素质理论1.1 素质的定义(内涵)1.1.1 素质概念溯源素:本色、原本;质:质地、性质;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这一广义的素质概念揭示了素质概念的内在规定性,但不具有教育学意义。1.1.2 素质概念评析先天说认为素质是人生来就有的,是先天决定的。先天说承认素质的自然属性,但排斥其社会属性;素质不可改变,素质不能 培育。并列说或德育(人文)说认为知识、能力和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三个要素,并指出教育的目标就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要求培养“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并列说首先是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并列,混淆了三者之间的种属关系, 降

2、低了素质的整体地位;其次是容易让人将素质教育理解为政治思想教育抑或是 “德育”,弱化了素质教育的育人功能,缩小了素质教育的范畴。虚无说认为没有“素质”对应的英文单词,西方不提素质教育,我们倘若提倡和推 行素质教育,则难以同西方主流教育模式接轨。综合说认为素质是在先天遗传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人的基本 品质。综合说是最具有教育学意义的素质概念,较完整地表明了素质形成的先天基 础和后天教育的统一。但是综合说没有揭示素质的确定内涵和外延(内容),也 没有揭示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不能为素质教育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1.1.3 素质的定义素质是通过对人的先天潜质的开发以及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结

3、晶知识的 内化而形成的主体人的观念、品德、能力、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特质。1.1.4 素质的要义素质是人特有的,同主体人不可分离;素质形成于先天潜质的开发和后天知识的内化;素质的构成表现为观念、品德、能力、身体和心理等内容;开发、内化、创新是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根本途径;素质是内在的,决定人的外在表现。1.1.5 素质的基本属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内在性与外显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个性与共性的统一。1.2 素质的种类观念素质: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其他观念;品德素质:主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能力素质:主体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包括一般能

4、力 和特殊能力;能力按照它的功能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 韧等机能。身体素质是一个人体质强弱的外在表现。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 用,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包括情感, 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等。1.3 素质形成途径和标志1.3.1 途径教育环境实践内省1.3.2 环节与标志观念、品德素质:认知一一认同一一践行(践行是标志)能力素质:认知训练运用(运用是标志)身心素质:认知调适健康(健康是标志)1.4 素质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主体素质的高低与其先天

5、潜质的开发以及后天知识的内化程度正相关Q*D(p) I(k)(p0,k0)p-潜质k-知识D(p)-潜质开发I(k)-知识内化素质的加速发展规律:素质的加速发展与其创新程度正相关。第二章 素质教育理论2.1 素质教育的定义 依据人的成长规律和素质形成发展规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教 育。2.2 素质教育的本质规定性以开发为根本手段,以内化为根本要求,以提高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2.3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基于知识习得基础上的观念教育、品德教育、能力教育、身体教育和心理教 育。2.4 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全面发展原则个性发展原则2.5 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素质本位教育观; 开发内化创新的教学观

6、 以素质提升为标志的质量观第三章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3.1 成功的概念与属性3.1.1 成功的定义 成功是指积极的、有价值的人生目标的实现。3.1.2 成功的分类按成功大小分:部分成功、整体成功;按成功过程分:阶段成功、最终成功;按成功价值形态分:物质层面成功、精神层面成功;按成功主体分:个人成功、群体成功。3.1.3 成功的属性目的性;积极性;价值性。3.2 成功的社会价值规律追求和实现成功必然促进社会发展; 追求和实现成功的人越多,成功值越高,社会发展就越快。这是成功素 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促使学生成功)3.3 成功素质的概念3.4.1 成功素质的定义指主体具备的能

7、促使其积极的、有价值的人生目标实现的素质。3.4.2 失败因子定义:阻碍积极的、有价值的人生目标实现的因素。与成功素质的关系:失败因子与成功素质是根本对立的,失败因子排斥成 功素质的养成与发展,成功素质的获得必须克服失败因子,培养成功素质的过程 也是消除失败因子的过程。3.4 成功三要素与成功素质决定律3.4.1 成功三要素环境机遇成功素质3.4.2 成功素质决定律 在一定的环境和机遇条件下,主体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主体的成功素 质。这是成功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二(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 成功素质)3.5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3.5.1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的定义 以促使大学生成功为根本目的

8、,从专业素质、通适素质和创新素质三个方面 培养大学生的成功素质,消除失败因子,促成大学生学业成功和就业成功,并为 其今后的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的大学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3.5.2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根本目的:促进大学生成功根本任务:培养大学生的成功素质基本观念:以提高大学生成功素质为根本目标的教育观;实施“开发、内 化、创新”的教学观;以大学生成功素质的提高为标准的质量观。培养模式:实施“三维”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全息”德育模式;实施“开 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实施成功素质的“自主”学习模式;实施素质学分 制评价模式。第四章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4.1 “三维”人才

9、培养模式推行大学成功素质教育,培育大学生扎实的通适素质、过硬的专业素质和 突出的创新素质的人才培养方式及制度安排。4.1.1 专业素质教育目的:培养学生走向成功所需要的专业素质。内容:专业观念素质(提升)、专业品格素质(职业道德养成)、专业能力素 质(习得)、专业身体素质和专业心理素质与专业教育的区别:价值取向区别;教学模式区别;评价模式区别4.1.2 通适素质教育目的:培养学生走向成功所需要的通适素质。内容:政治思想素质、社会公德(品德)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实施举措:课程教学(思政课、英语课、体育课等);实践活动(军训、 成功内省、素质拓展、成功素质展示节、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个人

10、自修(博 览群书、心理调适等);素质测评(思品素质测评等);素质导师制及全息德育 模式。4.1.3 创新素质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素质、创新品格素质、创新能力素质和创新心 理素质。(2)内容: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德、创新意志、创新思维等创新特质。 包括:为科学、艺术、真理献身的精神;敢于批判和质疑的意识;科学严谨、标 新立异;掌握创新的方法,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具有丰富想象能力、知识搜索 能力、学术研究能力、整合与重构能力、评判与质疑能力;实施模式:创新典范引领;创新知识习得;创新能力训练;创新成果展示; 创新素质测评。4.2“全息”德育模式4.2.1 基本涵义以全员、全方位、全过

11、程育人为基本格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德育模式。4.2.2 基本要义全息是指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目的任务是培养和提升思想品德素质; 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2.3 基本要求 全员:全体教职员工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全方位:营造以追求真理、追求卓越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育人环 境全过程:将德育贯穿大学教育全部环节和整个过程。4.3 “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4.3.1 基本涵义 “开发”是指开启学生的智慧,发掘学生的潜质、潜能,因材施教,激发学 生内在的活力和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内化”是指学生要将外在的教学内容通过记忆、

12、理解、消化、吸收、运用, 转化成内在的素质;“创新”是指在开发内化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发展、有所突破。通过介 绍学科前沿知识、鼓励学生质疑精神、训练学生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对学生潜质的开发,促进学生内化,并鼓励学生在内化的基础上 有所创新的成功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4.3.2 基本模块教师引导学生研习课堂检验精讲提升释疑创新4.3.3 评价标准课程成绩采用平时成绩(三习、到课率、作业、提问情况等)+期末成绩 (素质化考试)作为衡量学生内化程度的标准;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测评,则分别对照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五大模块的具 体要求进行学院评教、学生评教和督导评教。素质化命题以能够测评出学

13、生知识是否内化以及内化程度的命题方式。4.4 成功素质自主学习模式4.4.1 基本涵义通过实施“四个三”,促使学生成功素质的自我培育。4.4.2 基本内容三习:预习、复习、练习;三问:敢问、勤问、会问;三多:多读书、多实践、多交流;三省:内省理想信念、内省思想品德、内省行为文明。4.5 素质学分制评价模式4.5.1 基本涵义是以素质评价为价值定位、以素质学分为基本计量单位、对大学生进行素质 评价和学业管理的教学管理制度。4.5.2 基本内容素质测评:是在搜集、分析和处理测评对象的素质表征信息基础上,通过 科学的测评程序、测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是否将所接受到的知识“内化”及其 内化程度的测评。大

14、学生素质测评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专业素质、通适素质和创新素质三个维度的测评,即“三维素质评价”。 2其 中,专业素质测评应在测评专业知识习得的 基础上,更加注重测评专业观念、专业品德、专业能力、专业身心等特质;通适 素质测评应重点测评观念(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品德(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道德行为表现等)、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适应能力、组织能 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特质;创新素质测评主要是测评创新观念、 创新品格、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特质。素质学分及其构成体系:素质学分不同于学分制的“学分”概念。它是建立在素质测评基础上,将素 质测评的成绩转换成的表示学生素质状况的一种学分,反

15、映的是学生既定时空条 件下的特定素质状况。 从素质构成的层面,素质学分体系包括专业素质学分、通适素质学分和 创新素质学分。 从素质重要程度的层面,素质学分体系包括核心(必修)素质学分和非 核心(选修)素质学分。 基础素质学分每门课程(实践及其他教学活动)规定的应修学分; 超值素质学分实际修得超出基础素质学分部分的学分;素质学分制的制度体系素质学分制的制度体系包括综合素质评价制、刚性素质学分制、弹性素质学 分制、科学选课制、重修重评制、弹性学制等六种制度。其中,以下四种制度是 对高校教学管理和学生评价的制度创新。 综合素质评价制是指对学生素质进行“三维”评价和“多元”评价的评价 制度。“三维”评价即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评价、通适素质评价和创新素质评价。 “多元”评价即对学生的观念、品德、能力、身心等方面素质均有相应的评价要 求。这是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