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2591273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六语上6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3学会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及侧面烘托的方法。4了解谭千秋老师,感受谭老师的人格魅力,学习谭老师的大爱精神,培养学生的情感。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及侧面烘托的方法。2了解谭千秋老师,感受谭老师的人格魅力,学习谭老师的大爱精神,培养学生的情感。三、教学评价设计:1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看预习单、同位轮读及指

2、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移情体验、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通过词文对照,读懂词的意思和意境;借助文中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评价。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教师:1.多媒体课件2. 学生查阅的相关资料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播放视频,创设环境,情景导入1. 播放谭千秋老师相关视频

3、大爱千秋同学们,老师相信刚才的这段视频一定勾起了大家许多酸楚的记忆。2008年5月12日,这是令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一天。这一天,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它使川西北许多美丽的城镇乡村在瞬间变为废墟,无数的同胞在这一天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甚至失去了生命。但是也是在这次地震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肺腑、令我们刻骨铭记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这些动人故事中的一个最后的姿势(板书课题)(二)浏览课文,回顾内容,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识、写。(1)出示预习单,组织学生认读生词。(出示课件)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凹凸 洗漱 生死攸关 (先默写,再出示课件集体评改,并注意书写

4、规律。)(2)教师针对预习单上的错字及不规范的字进行范写指导2.检查朗读课文 (1)同位轮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文,师相机指导,做到正确、流利。 3.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内容。问题:(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谭千秋老师)(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灾难来临之时,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四个学生的生存)(3)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幻灯片展示)(4)为什么会以这样的姿势定格?(分析课文,寻找答案)(5)重读课文,明确结构(幻灯片出示)第一部分(1):写5月12日,谭千秋老师像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课。第二部分(2-7):写谭千秋

5、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第三部分(8-10):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感受。第四部分(11-12):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环节二、部分理解品读文字,感悟人物精神。(三)示范阅读,初解人物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中老师,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2展开讨论:学生可能会从“给女儿洗漱、穿戴”“带女儿散步”感受到他是个关爱家人的人;还可能从“早早地赶到”体会到他是个热爱工作的人。(目的是通过这段内容的学习,教给学生一个方法,让他们知道如何借助语言文字去深入解读人物。)3、交流、小结:谭老师(关爱

6、家人,热爱工作)(四)作业:1.借助词典完成课后第三题。2、熟读课文,感受谭老师的英雄形象。第二课时(五)导入新课,渲染气氛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谭千秋老师,谁来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面对死亡,谭老师来不及做出更多的选择,当学生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世界,解读他的师魂。【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说和读,迅速唤起同学们对谭老师的真实感受。因此,我以此作为了课的开始。】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六)品读文字,感悟人物精神(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照应课题的一句话。1指名回答 (

7、课件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2齐读。【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要求学生“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课堂伊始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训练学生浏览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等于找到了解读文本、品味文章的金钥匙,并以此为线索,展开课堂教学。】(二)“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谭老师生命永恒的瞬间。在这危急万分的时刻,谭老师是怎么说?1指名答2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引导抓住“来不及多想”“大声喊”“大家快跑”体会真是一个临危不惧、以学生为重的好老师,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向我们展现出来?指导有感情朗读 (三)谭

8、老师又是怎么做的?1指名答2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幻灯片出示)(1)谁再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谭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引导抓住动词“拉”“撑”“护”体会谭千秋对学生无私的大爱)(2)正是谭老师的奋不顾身、舍己救人,保全了4个孩子的生命,却让自己的生命在这一刻定格,让自己最后的动作成了他一生(指读课题),谁来读好这句话?(3)指导感情朗读【“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字眼、词

9、眼来谈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活动中,紧扣文本谈理解、说感受,让学生对人物精神世界的体悟更有依据,更实在。】过渡:刚才我们从谭老师的语言、动作中感受到他是一位爱护学生、忠于职守的好老师,这样描写人物的方式在写作上我们称之为正面描写(板书:正面描写)。接下来,让我们从侧面,也就是他人的语言、介绍来感受谭老师崇高的精神品质。(板书:侧面烘托)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七)借助文本,迁移写法。1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那画面,让多少人垂泪低泣,让多少人为之震撼!教师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的话,指名学生朗读,并说说自己读后

10、的感受。2在学生交流后,教师作一个总结与提升,教给学生一个写作方法。读着这三段文字,老师仿佛看到了三幅最感动,最美丽的画面:展开双臂,护住孩子的画面;紧急时刻飞扑向孩子的画面;指挥学生们逃离现场的画面。三个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再一次烘托出了谭老师那高大的形象。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侧面烘托”。3在明白了什么是侧面烘托与侧面烘托的作用后,请学生回忆自己认真阅读过的地震中发生的感人的事情,学习这一写作方法,对远在天国的谭千秋老师一诉衷肠吧!【在读写结合中,读是写的基础。课文读到这里,学生对谭千秋老师的情感已达到高潮,找准动情点,适时拨动学生的心弦,激活他们的倾吐欲望,使学生真情勃发,至此练笔,水到

11、渠成,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八)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幻灯片定格最后的姿势英雄不死,大爱千秋,)九、板书设计6、最后的姿势正面描写 谭千秋 爱与责任侧面烘托最后的姿势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一、识字。自学生字词语,然后读正确、同位互相帮忙默写。并把写错的字纠

12、正过来。二、读书练习。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我读了 遍;我能够做到:正确 流利你做到了吗?如果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课文或查字(词)典尝试理解;自己不能解决的还可以和同伴交流。三、思考1、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张开双臂,护住,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想一想,小组同学交流。2、收集有关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3、这里还可以记下你读书时的疑问。 教后反思:成功之处:本文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他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那一刻,他用行动证明了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课文有四处重要的环境和场

13、景描写,这些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境,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因此,我调动百度文库中的各种资源(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在设计过程中以细节描写为抓手,以“爱与责任”为贯穿始终的情感主线,以四处“环境和场景描写”及描写人物言行的语言文字为切入口,读中悟情,读中品文,读中懂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不足之处: 利用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不熟练。教学建议:在读懂“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

14、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时,要利用视频再现地震场面,真切感受地震的危害,凸显谭老师形象。 一、紧扣题目,直奔主题。1、最后的姿势讲的是谁?找出文中描写他最后姿势的句子,感情朗读。2、讨论:为何以“最后的姿势”为题?(包含对谭千秋老师舍己救生壮举的赞颂和敬佩之情。)A、护生的姿势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1) 体味用词的准确性。“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挂在第一位。“弓”字从形状上写出谭老师要为学生最大限度承担“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时分量。弓形承担的分量最大,耐压,过去的石拱桥就是这个道理。也可以看出作为老师的他懂得如何科学的保护学生,是一个既具有舍身救生精神,又具有丰富科学知识的人。“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2)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弓、撑,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3)从这一节可以看出谭老师具有什么精神?(舍身救生)B、牺牲的姿势“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