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圈会员整理重点内容打印版之药理学.docx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2580755 上传时间:2023-08-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圈会员整理重点内容打印版之药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药圈会员整理重点内容打印版之药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药圈会员整理重点内容打印版之药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药圈会员整理重点内容打印版之药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药圈会员整理重点内容打印版之药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圈会员整理重点内容打印版之药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圈会员整理重点内容打印版之药理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药圈会员整理重点内容打印版之药理学 第1页共14页药物的体内过程药动学一、药物的体内过程(一)吸收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1、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途径(胃肠道给药:口服、舌下、直肠给药;注射给药;其它给药途径:吸入、鼻腔、局部、经皮给药)、剂型、机体因素(胃肠道pH值、胃排空、肠蠕动性、吸收面积、血流量)首过消除口服给药,药物吸收后在进入体循环之前,部分在肠道粘膜和肝脏中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此种现象称首过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硝酸甘油的首过效应可灭活90的药物,所以口服疗效差。舌下含服可避免受过效应,直肠给药可部分避免。(二)分布分布是药物从血液向

2、器官组织转运的过程。影响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及体液pH值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反应是可逆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有饱和性和竞争性,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从体内消除较慢,作用维持时间长。3、局部器官血流量4、体内屏障: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三)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变化,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重要途径。多数药物经此过程后活性降低或消失,但也有些药物经转化后产生活性或毒性。肝脏是药物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又称肝药酶。此种酶系的个体差异很大,除先天性差异外,年龄及病理生理状态等因素都会影响肝药酶的活性。肝药酶的活性还受某些药

3、物的影响。能使肝药酶活性增强的药物称酶诱导剂或酶促剂。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卡马西平、灰黄霉素和地塞米松等。能使肝药酶活性降低的药物称酶抑制剂。氯霉素、别嘌呤、酮康唑、异烟肼、西米替丁和吩噻嗪类等。(四)排泄药物代谢产物或未经代谢的原形药物经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药物排泄也是药物消除的主要方式。药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其他排泄途径还有肺、胆汁及腺体(如乳腺、唾液腺等)分泌。二、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及其应用(一)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时量关系是指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关系。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是一个连续变化的动态过程,此过程决定药物作用强度,起效快慢和维持时间长

4、短。这种药物效应随给药后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关系,称为时效关系。峰浓度达峰时间(二)消除半衰期是指血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药物体内消除速度。(三)稳态血药浓度如以相同的剂量和时间间隔给药,随着用药次数的增加,血药浓度的积累速度逐渐减慢并最终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药浓度仅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称稳态血药浓度。达到稳态的时间仅与药物的半衰期有关,须经过5个半衰期才能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为尽快达到稳态,可在首次给药时使用负荷量,如以半衰期为给药间隔,负荷量通常为给药量的加倍量,可使最低血药浓度在一个半衰期后即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四)生物利用度又称生物有效度,是指药物制剂经血管外给药后能被

5、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是来评价制剂吸收程度的指标。绝对生物利用度(F)=%100DAUCDAUCextivivext相对生物利用度(F)=%100DAUCDAUCTRRT(五)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机体将多少容积体液中的药物清除。是反映药物体内消除的重要参数。肝肾功能不良时会下降。(六)表观分布容积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是理论上或计算所得的表示药物应占有体液的容积(以L或L/kg表示)不代表真正体积根据Vd值可了解药物在体内分布的情况Vd5L3LVd5L:药物分布于血浆10LVd20L:药物分布于细胞外液Vd=40L:药物分布于全身体液Vd100L:药物集

6、中分布于某一器官第三章药,圈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的生化和生理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即阐明药物对机体作用和作用机理的科学。一、药物的基本作用1、治疗作用:凡能达到防治效果或符合用药目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可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对因治疗是针对病因给予治疗。2、不良反应:凡是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或使病人产生不利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1)副反应:副反应也称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产生副反应的药理基础是药物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当某一反应被用于治疗目的时,其他反应就成了副反应。因此副反应是随治疗目

7、的而改变的。(2)毒性反应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伤性反应,一般是在超过极量时才会发生。(3)变态反应:是一类异常的免疫反应,也称过敏反应。常见于少数免疫反应异常患者,这种反应和药物剂量无关,反应性质不尽相同。(4)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主要效应。(5)继发性反应:是药物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6)停药反应:又称反跳。(7)特异质反应机体用药后少数病人因机体生化机制的异常而出现的特异性不良反应二、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关系称为量效关系。通过对量效关系的分析,可了解药物剂量(或浓度)产生相应效应的规律。有助于阐明药物作用的

8、性质,并为临床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1、剂量的概念:根据药物效应,剂量由小到大可依次分为最小有效量、治疗量、极量、最小中毒量和最小致死量。2、量效曲线量效曲线可以看出下列几个特点:药物要达到一定的剂量即最小有效量,才产生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剂量增加,效应也增加;效应增加是有一定极限的,这个极限称为最大效应,当达到最大效应以后,效应不再随剂量增加而增加。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称为效能。药物效价强度,是指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剂量大小,效价强度越大,用量越小。3、量反应和质反应:药物效应的高低以数和量分级表示的称为量反应,如心率、血压、利尿药排钠量等;药物效应以有或无(阳性率)表示者,称为质反应,

9、如死亡率、生存率、惊厥率、睡眠率等。为了比较质反应的强度,常选用产生50阳性反应的剂量,即半数有效量(ED50)为指标,该指标较准确地反应了药物的作用强度。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称为半数致死量(LD50)。作为药物毒性大小的指标,LD50越小表示药物毒性越大。三、药物作用的机理药物作用机理是药效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研究药物作用部位,作用方式和作用性质。通常药物作用机理可分为下述三个方面。(1)作用于受体(2)影响酶活性(3)影响离子通道或载体的物质转运(4)影响核酸代谢(5)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6)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7)影响生理活性物质及其转运(8)影响免疫功能(9)非特异性作用四

10、、受体学说1、受体的特征:饱和性、特异性、可逆性、高灵敏度、多样性2、受体的类型:离子通道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调节基因表达的受体3、作用与受体的药物: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能力,称为亲和力,它决定药物的作用强度。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称为内在活性。根据药物对受体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大、小的不同,可将药物分成两类:药圈会员整理重点内容打印版之药理学 第2页共14页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亦有较大的内在活性的药物称为受体的激动药;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与受体结合后,不引起生物效应,却能阻断激动剂和受体的结合,从而对抗激动剂的作用,此类药称为受体拮抗药或称阻

11、断药。4、受体的调节:受体脱敏、受体增敏5、信号转导第一信使: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第二信使:环磷酰苷、环磷鸟苷、肌醇磷脂、钙离子、二十碳烯酸类、一氧化氮第四章药,圈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一、药物因素1、药物的剂量、给药时间、给药次数、给药途径药物2、药物的相互作用(1)药动学方面药物联合应用时,药物在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排泄方面可发生相互影响。(2)药效学方面协同、拮抗作用药理性拮抗,化学性拮抗。二、机体因素1、年龄和性别2、病理状态3、精神因素4、遗传因素第五章药,圈抗菌药物概述一、常用术语1、化疗指数:即用药物对动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染动物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LD

12、50/ED50)来衡量药物的价值。化疗指数越大越安全。2、抗菌谱:指每种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3、抗菌活性:指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4、抗菌后效应:当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一定时间后,药物浓度逐渐下降,低于最小有效浓度或药物全部排出以后,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此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二、抗菌药物作用机理1、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2、影响胞浆膜的功能3、抑制菌体内蛋白质的合成4、影响核酸代谢三、细菌耐药性及其产生机制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耐药性的种类:固有耐药性,获得性耐药性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1、产生灭活酶水

13、解酶和钝化酶。2、改变膜的通透性以增强屏障作用3、改变靶位结构4、形成代谢拮抗物5、加强主动外排系统6、其他药圈会员整理资料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临床应用抗菌药的基本原则是:尽早确定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根据药物动力学特征合理用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硝唑类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合理用药防止抗菌药不合理应用,严格控制预防用药。防止和杜绝抗菌药物滥用病毒感染、发热原因不明者、皮肤和粘膜一些腹泻、肠炎者(痢疾和部分大肠埃希菌感染选用)防止联合用药的滥用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病因未明而又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先行联合用药

14、,待诊断明确后即调整用药。单一药物不能控制混合感染,如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腹膜炎、烧伤感染等。减缓耐药性的产生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减少剂量。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第六章药,圈-内酰胺类抗生素一、青霉素类青霉素G【抗菌作用】主要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球菌、杆菌和革兰氏阴性球菌有强大杀菌作用。此外,对螺旋体如钩端、回归热及梅毒螺旋体以及放线菌等亦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对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无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抗菌作用较弱。【抗菌机理】干扰敏感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作用靶位是PBPs【用途】用于各种敏感细菌所引起的感染【不良反应】青霉素G毒性很低,化疗指数很大,主要不良反应如下。1、过敏反

15、应2、局部刺激3、其他半合成有霉素类青霉素V口服青霉素,抗菌谱同青霉素,但作用弱,不耐酶。双氯西林抗菌谱与青霉素G相似,主要特点是对耐青霉素的金葡菌作用强。可口服,与青霉素G间有交叉耐药性。临床主要于耐药金葡菌感染或需长期用药的慢性感染。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素广谱,对革兰氏阴性菌也有杀灭作用。对绿脓杆菌无效,也不耐酶。可口服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及伤寒、副伤寒。美洛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广谱,对绿脓杆菌也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抗青葡无效,也不耐酸,口服吸收少。临床主要用于绿脓杆菌的感染,也用于变形杆菌的肠杆菌属的感染。二、头孢菌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作用强,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差,对绿脓杆菌无作用,耐酶,对肾脏有一定毒性。临床常用的是头孢拉定、头孢氨苄等。第二代头孢菌素耐酶强,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于第一代,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稍弱于第一代,部分对厌氧菌也有杀灭作用,但对绿脓杆菌无杀灭作用,对肾脏毒性较第一代低。常用的有头孢呋辛和头孢克洛。第三代头孢菌素耐酶性更强,对革兰阳性菌有抗菌活性弱,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尤其对绿脓杆菌、厌氧脆弱类杆菌及肠杆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