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过程:.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2563888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过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过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过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过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过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过程:.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过程:一、导语 蝴蝶来自奥斯维辛的诗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 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 不住在集中营。 这首诗的作者,生于布拉格的巴维尔弗里德曼,在21岁时被遣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两年之后,他被毒气室夺去了生命。 找不到更多关

2、于他的记录,年轻的巴维尔只是死亡于此的上百万犹太人中的一个。 那个年代被太多的毁灭和死亡充斥,我们唯一相信的真实,是那座人间地域里散发着的腐臭气息,和年幼年轻年老的写满恐惧的眼睛。 但现在,我们阅读到另一种东西飞来飞去的蝴蝶,金色的太阳的泪水,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它们在巴维尔最黑暗的生命时光里,跳出了一抹最鲜亮的光。 人们说,眼睛看到的,是心灵的图画。那是美、是生、是自由和尊严的图!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这里有试验室,这里有毒气室,这里有焚尸炉这里曾倒下

3、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之多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进入这座恐怖的人间地狱。 二、文章主体分析 请大家思考一下,罗森塔尔带我们都参观了奥斯维辛的哪些地方?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 明确:第715自然段;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是作者亲自参观这些地方吗?如果不是,记者的眼光又是落在什么上面的?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参观者参观时的感受和反应如何?(让学生在原文中找并划出来。)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

4、步子”、想象成了现实“布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读到这,大家有什么感受? 恐怖,发抖,惊惧,窒息,(原文的语言,也是我们大家的感受)压抑,沉重 如果直接描写作者所见所感,好不好? 不好。写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就更具广泛性,这当中自然

5、也就包含了作者的感受和反应,说明奥斯威辛集中营遗迹召唤起所有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同时,这比直接描写作者所见所感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 “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 三、文章细节分析 我读这篇文章时,不只读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时有沉重、压抑的感受,就是读整篇文章都有这种感受,大家看是不是这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1、我们来看第一自然段:“波兰布热金卡电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读了这一自

6、然段你有什么感觉? 有同学答美好、幸福、安宁、安谧 我好象没有这种感觉,有没有其他同学有不同的观点? 沉重、可怕。 对,是沉重、可怕。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有同学念第二自然段:“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分析:这里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

7、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这种手法叫做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一倍增其哀情,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有一种沉重的感觉的原因。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2、文章结尾处也有这么一种景物描写,大家一起读读: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大家看看,这一段与第一自然段是不是重复了,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从结构上看,文章最后一段再次照应首段,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从内容上看,最后一段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之上再次描写的,这就深化了沉重、悲哀的感情;文章首尾相合,使得整篇文章整个儿笼罩在一种特

8、别沉重、压抑的氛围里;以景结情,令人无限遐想,无限沉思,无限悲痛。 3、文章还有一些细节描写,也使人沉重,大家试着找出来,咀嚼一下: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这是细节描写,也运用了对比手法: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也使我们思考:曾有多少这样灿烂的生命就倒在了这里,令人唏嘘 4、“这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

9、温和地微笑着,似乎为着一个美好而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有一种甜甜的、温馨的感觉。 不是,特沉重! 这也是一处细节描写:充满青春与梦想的照片,美好的生命化为灰烬,这是对法西斯的控诉。这也与现实构成了对比、反衬,多么可爱的一个姑娘,而今安在哉?以相片中的有,反衬现实的无,更突出现实的无,更突出了那种上天入地再难寻觅斯人的撕心裂骨的痛! 5、“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 我不懂,如何理解? 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

10、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这也是多么令人伤痛,多么令人无奈,多么令人绝望啊! 四、解题 文章读到这里,可以说,我们大家心情都十分沉重、压抑,抑或震撼,感觉作者也写了不少,但作者却在文章中反复说,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报道,请在原文中找出来,为什么?是不是矛盾? 第六自然段:“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不矛盾。 什么叫新闻?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报告文学、采访手记、群众来信等多种新闻文体的总称;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新闻价

11、值和社会意义的事实的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的报道,这样一种新闻文体,即是消息。它的特点是:及时性、客观性、简明性。 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但作者还是写了不是新闻的新闻,为什么?请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第六自然段:“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 是啊!此时的他已被深深地震撼,感到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否则的话,就对不起逝去的那些人,并以此祭奠亡灵,揭露罪恶,反省人性。 总结

12、:这篇新闻与一般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1、一般新闻所写的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实,而罗森塔尔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严格意义上讲,这算不得新闻。 2、新闻报道贵在客观叙述,这篇文章从头到尾贯穿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给人以沉重、压抑感。 3、时效性不强。 这就是标题为什么叫“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原因。 但它还是一篇新闻,只不过是一篇不同于一般新闻的新闻。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大家分析一下一篇不是新闻的新闻为什么能获得大奖? 这是因为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

13、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 让我们来欣赏它的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第一和结尾自然段景物的描写)、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五、延伸:让大家谈谈他们所知道的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情况。 六、反思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那段历史虽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只是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共同面对这样的罪恶。我们应该去反思:人类是高级动物,为什么还会出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自己同类的行为?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没有硝烟的日子寥寥可数?为什么还有人去跪拜凶手的灵位? 讲一个故事: 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酷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接着是一阵愤怒的呼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