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储备规模需求实证研究.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2556891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26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国际储备规模需求实证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国国际储备规模需求实证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国国际储备规模需求实证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中国国际储备规模需求实证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中国国际储备规模需求实证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国际储备规模需求实证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国际储备规模需求实证研究.doc(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经济学 中国国际储备规模需求实证研究张桢(苏州大学商学院金融系 江苏 苏州)内容提要:在本文中,建立了以国际储备需求量为因变量,各种影响国际储备需求因素为自变量的线性模型。采集了我国1952年至2003年期间国际储备数量等经济时间数据,利用统计软件SPSS来估计模型各变量的参数。得出了1952年至1982年,1982年至2003年两期间各自的国际储备长期需求模型与短期误差修正模型。从估计得到的模型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1952年至1982年期间,国际储备长期需求与国际收支差额波动率成正相关;在短期内,某年度货币市场的失衡会影响到国际储备持有数量的波动,并存在2个年度的时滞,若货币的供给超

2、过需求,将导致国际储备需求数量的减少。2:1982年至2003年期间,国际储备长期需求与规模变量(进口额),国际收支差额波动率成正相关,而与对外开放程度成负相关关系,对外开放程度越大,政府越倾向于采用收入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在短期内,某年度货币市场的失衡会影响国际储备需求数量的波动,并存在1个年度时滞,时滞减为一年,是因为我国对金融资本项目交易管制相对放松的结果。关键词:国际储备需求; 需求影响因素; 长期需求模型; 短期波动模型; 一 有关国际储备等相关概念首先,在本文的一开始,介绍本文所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国际储备。有关国际储备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COHEN(1975)认为

3、国际储备是一国中央银行持有的,能以确定的价值转换成其他金融支付中介的资产储备,其持有的目的对该国的汇价产生影响。我国广泛接受的定义为:一国政府持有的,可以随时平衡国际收支差额,对外进行支付和干预外汇市场的国际间可以接受的资产总和;这是从持有国际储备的目的出发定义的。国际储备的统计口径。国际储备的定义是抽象的,具体到统计口径问题,学者们又有着不同的看法。分歧主要集中在国际储备是否应无条件流动与是否应包括借入储备两个方面。国际储备在研究文献中通常被定义为一个总量的概念,BAHMANIOSKOOEE(1988)认为过去对国际储备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国际储备总量数据的基础之上的,而总的国际储备是指无条件的

4、流动性。CROCKETT(1978)指出一国不应该将在货币基金组织中附有条件的借款权与附有条件的动用资产不应纳入一国的国际储备范围,因为这些资产不是无条件的。HELLER和KHAN(1978)认为如果一国借入外债来增加持有的储备量,借入的储备则是对国际储备需求的增加的一个反映,因此,国际储备应是总量的概念,应包括借入储备。而净国际储备储备(即总持有的国际储备减去从国外借入储备数额)可以被认为是一国真正储备持有量。在本文中,国际储备是指一国现实的对外支付和清偿能力,不包括从国外筹集短期外汇资金的能力,即是一净国际储备的概念。在本文中,国际储备的统计口径包括:中央银行持有的可兑换的外汇储备,货币性

5、黄金;并没有包括通常意义上的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与特别提款权,出于以下的考虑:储备头寸与特别提款权的动用是有条件的,不符合作为国际储备所要求的“完全流动性”的要求;两者的总额与外汇储备等其他储备相比,数量较少,可忽略不计。国际储备需求。一国货币当局持有国际储备,是因为国际储备有以下的作用:熨平暂时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作为国际收支支付的信心保证,借举外债的担保,干预外汇市场。正因为持有国际储备有着以上的作用,于是便产生了对国际储备的需要。国际储备需求可定义为:一国的货币当局在一定时期与一定条件下,为满足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对外进行支付以及干预外汇市场需要而持有的国际储备量。国际储备供给。国

6、际储备供给是指国际储备的来源,包括外汇储备,黄金储备,以及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地位。外汇储备是由外汇储备货币国由于贸易逆差而向国外输出所形成的;黄金储备则是一国货币当局直接开采并冶炼黄金或在国内外黄金市场上购买黄金所形成的;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地位则是该组织根据有关原则进行分配而形成的。 在本文中,将详细研究我国国际储备长期需求影响因素以及国际储备短期波动因素。二 问题的提出2.1 两阶段有关经济指标比较1952年至2003年我国的国际储备总量迅速增长,统计口径包括货币当局持有的储备黄金与外汇储备由1952年的16.54亿美元(以1996年不变美元价计)增长到2003年3610.35亿

7、美元,五十年的时间内,增长了二百多倍。我国国际储备量的增长明显分为两个阶段;1952年至1982年一阶段,1982年至2003年期间为一阶段。中国在1952年至1982年为计划经济时期,这一阶段我国国际储备数量有以下的特点:国际储备量数量不多,除了1982年,其他都在80亿美元以下,国际储备数量呈缓慢上升趋势,由1952年16.54亿美元增长到1982年的112亿美元,在三十年的时间内增长了不到十倍;国际储备进入七十年代波动性不断增大。1982年至2003年这一阶段为自改革开放阶段,对外经济交往日益扩大,对外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得作为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用以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国际储备(包括国家

8、持有的外汇储备,货币性黄金储备,在IMF的普通提款权与特别提款权)总额也不断增长,国际储备由1981年的24.58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4085.52亿美元,二十二年的时间里,增长了166倍,1982年至2003年我国的国际储备量具有以下的特点:该期间储备量比1952年至1982年明显呈上升趋势;该阶段的储备数量除了1985,1986,1987,1988年份不足100亿美元,其他年份都在100亿美元以上,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储备量更是连续增长;在该阶段,储备量的波动性很大。造成国际储备数量在时间阶段上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主要与我国在两个不同阶段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有关,1952年至1982年是实

9、行的相对封闭的中央计划经济政策,而1982年至2003年实行的是对外开放与对内市场化改革的政策。GDP指标反映国内经济的总规模。GDP在1952年至1982年与1982年至2003年两个阶段不同的经济体制下都明显地呈现了增长的趋势。在1952年至1982年期间,经济也获得增长,GDP由1952年的1067.33亿美元(以1996年不变美元价计的)增长到了1982年的4316.74亿美,在三十年里增长了三倍,这也说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同样可以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在1982年至2003年这阶段,由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伴随着一系列对内改革措施的展开,与

10、不断地对外开放,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GDP由1982年4219亿美元增长到了2003年的12623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在1982年至2003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0%(以不变价格计)。进口总额指标为反映了一国对外经济交往总规模的指标。1952年至1982年这阶段,进口总额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以1996年不变美元价计的进口额由1952年的58.98亿美元增长到1982年291亿美元,但总数量不是很大,进口额最大的年份,为1981年的353亿美元;在1982年至2003年期间,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对外经济总规模不断的扩大,以1996年不变美元价计的进口总额(FOB价)由1982年16

11、8.76亿美元增长到2814.84亿美元,进口量不但明显快速增长,而且总的规模也很大,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的经济交往的总规模变大。对外开放程度系数指标反映了一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从1952年至2003年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是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程度由1952年的5.5%扩大到2003年的29%。而对外开放程度在1952年至1982年期间与1982年至2003年两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1952年至1982年的对外开放程度系数具有以下的特点:该期间开放系数总水平不高,最高仅为8%,这说明,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对外交往程度不深,国内经济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在该期间内,开放系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先变小而后增

12、大。1982年至2003年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系数具有以下的特点:该时间序列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从1982年的7%增加到29%,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是不断加深的;在该阶段,对外开放程度比1952年至1982年期间要大,反映在对外开放系数上,便是该阶段对外开放系数绝大多数都在10%,最高年份接近了30%。在1982年至2003年期间的对外经济交往中,除了在进口方面与1952年至1982年期间存在不同外,在利用外资方面也有所差异。在1952年至1982年期间,我国基本上不存在利用外资的情况;而在1982年至2003年期间,开始了大量利用外资。利用外资的形式为对外借款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9

13、83年我国对外借款10.7亿美元(以当年价计),在整个八十年代取得了高速发展,八十年代末,在借鉴发展中国家利用外债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由对外借债的形式转向了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而同时由于我国广阔的市场与经济增的巨大潜力,外商也加大了我国的直接投资,实际直接投资总额于1992年首次超过了对外借款总额,并在整个九十年代迅速增长,2003年,更是达到了535.1亿美元。对外借款的所导致的后果便是我国外债余额的增加,随着我国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作为利用外资的结果之一,我国外债余额从1982年的不足84亿美元(以当年价计)上升到了2003年将近2000亿美元。负债率(一国外债

14、余额与出口量之比)反映的是一国肩负的债务负担的程; 1982年中国负债率为37%,以后持续增长到1993年为91%,虽然之后负债率有所下降,但到2003年我国负债率仍偏高,达到44%,依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从以上对我国GDP,进口总额,对外开放系数,外债总额与负债率五个大体反映我国经济情况指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作为起联结国内外经济纽带作用的国际储备在两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有不同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在两阶段我国对外经济交往情况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因此有必要对国际储备需求的研究分为两阶段。 22目前中国国际储备需求研究的成果中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国际储备数量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中后期,数量激增,我

15、国国际储备总额的快速增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对国际储备数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集中于我国国际储备总额的适度性问题,即我国应持有合理的国际储备规模,第二个方面集中于对影响我国国际储备实际需求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对我国国际储备总额适度性问题的研究,在经济学上来说,是属于规范性质的研究;我国的国际储备通常包括货币用黄金,在IMF的一般提款权,在IMF的特别提款权与外汇储备,其中货币用黄金储备持有政策为稳定数量的政策自1981年以来保持在1267万盎司的水平,而在IMF的一般提款权与特别提款权的分配不是经常性的,且受制于IMF的政策,因此学者们对国际储备数量适度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6、了外汇储备的数量上。栗书茵(2000)对适度国际储备进行了定性分析以后,从满足全年进口总额的40%,外汇成交额15%,外债余额的30%,三个定量因素方面共同确定2000年适度外汇储备总额为8001000亿美元,而我国当时实际外汇储备则基本适宜;钟伟(1995)年,利用1977年至1994年统计经济数据与特里芬,阿格沃尔模型,同时考虑中国实际因素,得出当时适度外汇储备为360亿美元,而当时我国实际的外汇储备基本与这数量一致;王国林(2001)利用三个相对指标即外汇储备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外汇储备与全年进口总额之比,外汇储备/(短期外债余额+3个月进口额),分别计算出1994年至1997年三个相对指标的平均数值,再利用1990年至2000年各年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全年进口总额,短期外债余额加3个月进口额的统计数量,计算出每年度的适度外汇储备,得出1996年以前我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