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君子三戒1.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2556781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君子三戒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5、君子三戒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5、君子三戒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5、君子三戒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5、君子三戒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君子三戒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君子三戒1.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子思想之孔子论君子论语选读教案设计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执教者张娜教学时间2011年11月16日教学课题孔子论君子所用教材自编教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主要思想及其影响。2把握君子的人格特点,掌握学习论语的重要方法文化视角、践行原则。3引导学生培养君子风范,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教学难点 把握君子的特点,掌握学习论语的方法。难点突破1通过诵读,小组讨论,总结君子人格特点;2从学生的亲身体验以及名家读论语的感悟出发,引导学生学以致行,培养自己的君子风范。教学方法主题讲解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学过程及

2、内容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学过程及内容 (板书:孔子论君子)一、导入在孔子去世后数百年,以及再往后的中国历史上,孔子本人的声望之高及其遗教地位之隆,要归之三个因素。第一,孔子思想对中国人特具吸引力;第二,中国古典学术与历史知识为孔门学人所专有,而当时其他学派对中国古典及历史则不屑一顾,同时,中国此等古代学问本身即极为宝贵;第三,孔子本人的人品声望使人倾慕。 林语堂左手孔子右手老子二、学生习作展示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是丘也。”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我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让你们知道的。如此坦荡的话语,今日的我们,就算对身边最亲的父母长辈、兄弟闺蜜,又有几人能说出?君

3、子坦荡荡,这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承诺。 谭欣孔子为人之君子坦荡荡我心中的孔子,是悲悯的,隐忍的,宽和的。茕茕孑立,东走西顾。世间仿佛只有他和天。天下走着的孔子,将天地间的所有浸染上悲哀。哀而不伤,他还是有所执念。他念的是求之不得的种种,譬如道、志、知己。他做的是不可为之的努力,譬如传道、尚志、惜友。 安晓爽我心中的孔子在我看来,孔子不是神人。 因为仙人神灵总是风姿绰约,自命不凡。但孔子不是,他只是累累若丧家犬的路人,不知老之将至的老叟。 孔子不是超人。因为超人就要有预知未来,改变现在的能力。但孔子没有,他预知不了颜回的结局,改变不了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甚至不是圣人。因为圣人是后世封建帝王封

4、给他的。为严政苟税,强权剥民的管理办法披上“儒家”的温情面纱,这样的事,恰恰是孔子最不能容忍的。 刘雨宁 孔子是什么人三、孔子思想概说关于孔子的思想,你能说出哪些?如果说论语有什么思想能够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论语中的“仁”出现过104次,作为一个专门的概念,可以说使用频率是最高的了。什么是“仁”?孔子并没有给“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他总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对“仁”进行不同角度的阐述。比如在颜渊篇,他提出“克己复礼为仁”。(那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这就是仁了。)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5、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至于什么是“克己复礼”,那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所以,他说:“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当然,“仁”绝不只是个人修养问题,它也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因此,孔子进一步提出“仁者爱人”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怎样才能达到这种“仁”呢?孔子认为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把自己不想要的强加给别人。从更积极的角度说,还要“己欲立而立人

6、,己欲达而达人。”(壅也)(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其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多精辟的言论。(根据以往学习内容,说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提倡“温故而知新”的学习规律,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者殆”的学习方法。从教育的角度看,孔子特别注重因材施教。孔子的学生经常提到孝、仁、政、君子等问题,孔子总是针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回答。先进篇中有一章: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

7、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就要去做吗?”孔子回答说:“你父亲、哥哥还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也用同样的问题问孔子,孔子却回答:“听到了就去做。”公西华很奇怪,问孔子问什么给两人的回答不一样。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因为冉有性格退缩,所以孔子就给他激励;而子路勇于作为,所以孔子让他有所节制。同时,孔子很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

8、不复也。”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一方给他看而他不能想到其他三方,就不再教他了。)他认为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又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所以他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拿他没办法。)而且孔子力求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论语当中还有不少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极富哲理性和启发性。比如孔子认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9、,损矣。”(季氏)(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的人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便有益了。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跟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又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戒忌:年少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旺盛刚烈,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无厌。”)此外还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这些言简意赅的话,都堪称至理名言。即使在今天,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当成座右铭。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当然有些夸大,但是论语中所体现出来的孔子思想确实在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一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可以说,孔子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脉,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价值。如何对待孔子思想,不仅关系到对孔子自身的评价,更牵涉到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这样一件事,可能大家都听说过。 今年一月,一座孔子塑像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

11、物馆北门前落成。到了4月份,这座9.5米高的塑像突然被搬走。由于天安门广场的特殊地位,很多人对这件事进行了政治解读。面对这种泛政治化的解读,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孔子像和政治没有关系。他说,孔子是世界公认的四大文化巨人,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去诠释孔子像。这件事和政治到底有没有关系,我们不得而知,但我对他的那句话非常认同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孔子像,因为孔子是文化巨人。怎样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孔子呢?中国文化主要讲究如何做人。 钱穆孔子与论语第九页倘使诸位欲知古代之礼,可读左传;欲知古代文学,可读诗经。孔子只讲如何做人。 钱穆孔子与论语第六六页因此,我们应该从做人的角度来解读论语。你读

12、论语,你会发现,孔子论人总共有这样几类:圣人、仁人、君子和小人。其中圣人,也就是尧舜禹之类的人物,地位极高,贡献极大,一般人做不来。就连孔子自己都不敢说自己是圣人。仁人呢,不多,也就那么几个。孔子论述最多的是君子,并且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君子。那么,孔子心中的君子是怎样的呢?四、孔子论君子孔子论君子,喜欢和小人对比着来讲。(小人的古今含义的不同。)君子与小人最重要分别是什么呢?我们先从他们的基本心态,也就是他们所奔赴的目标来看。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孔子说:“君子日日长进向上,小人日日沉沦向下。”)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原来,小人无论如何努力,他生活的目的,无非就

13、是衣食。当然衣食也是人生必需,为衣食奔忙本也无可厚非;但若仅仅为衣食而一生劳碌,我们不禁要问:这与动物的生活又有什么差异呢?所以,孔子认为,仅为衣食而生活,便是下达。至于君子则不然,他在衣食之外还有更进一步的要求,那就是要在精神上修养自己,使自己拥有独立的人格。于是,他在衣食上便不会有过度的要求,只要能满足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他人生的努力重心,在道德文化层面,这就叫上达。也就是说小人追求现实生活的满足,而君子则追求精神上的道德人格。那么,追求现实生活的满足的特点是什么呢?追求精神上的道德人格的特点又是什么呢?在下面这一则,孔子就通过“义”与“利”的观念来进一步说明。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14、利。”(里仁)(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所谓“利”,其最重要的含义就是仅为个人打算。由上一则我们知道,小人的生活目的无非是衣食,既然只为衣食,他必定会只为自己打算。所以说小人眼中只看到一个利字,心中只明白一个利字。而至于“义”,其最重要的含义是指不仅为个人的生活打算,而更能扩及于他人。因为君子所看重的,是道德人格的修养,也就是所谓求仁,而“仁者爱人”,所以他一定视人如己,这样就叫做义,也只有如此,他才能心安。由于人生目的不同,追求不同,他们的心境也是不同的。他们的心境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来看一下。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孔子说:“君子一切求之于己,小人一切求之于人。”)也就是说,君子的心境是自由的,小人的心境是不自由的。因为君子求的是德性修养,是可以自己做主的;而小人追求的是衣食,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