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理性问题初稿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2543269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理性问题初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农民理性问题初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农民理性问题初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农民理性问题初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农民理性问题初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民理性问题初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理性问题初稿(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民有限理性、人力资本与农村内生经济增长陈雪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内容提要:中国建国后施行的赶超型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与当前 “三农”困难在一定意义上有着直接的关系。为适应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要求, 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必然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以转移农村剩余,作为经济起 飞的资本原始积累。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化逐渐进入中后期,伴随新一轮经 济体制改革,在经济环境逐渐由计划转向市场的情况下,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的 农村由于历史原因尚未能实现有效资本积累,尤其人力资本存量稀缺,造成农民 行为理性不足,农村未能形成内生增长能力,甚至贫困恶性循环,成为“三农” 问题持续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根本

2、症结所在。本文创新点在于以内生增长理论为 依据,反思国家主导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和二元经济结构,提出农民有限理性假 说,深化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阐明了人力资本投资对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 关键意义。本文主张农村经济研究与农村政策制定需要把农民有限理性行为作为 一个变量予以考虑,以期提高分析研究的水平和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关键词: 人力资本 有限理性 内生增长能力无知是迷信之母,然而失败却未必是成功之母。中国自 90 年代中后期以来, 由于农民收入增幅的持续减缓,引发了“三农”问题的研究的又一个高潮。国内 学者和政府决策部门从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政策建议,然而大部分均 在忽视对农民行为

3、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作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回答,甚 至手段结果颠倒,因而具有种种不足之处:一是主张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 战略性调整。实践中往往流于政府主导和形象工程,成为地方政府领导谋求短期 政绩的一条绝佳途径,农民很难获得主导权,因而利益难得保障。二是实施城镇 化和城市化战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人地矛盾,进而消除城乡差别。缺 乏内生产业支撑的速生的外生型城市注定要成为有城无市的空心城市。三是进行 农业产业化革命,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模式,将农业办成一个具有完整产业链条 和高附加值的大产业(牛若峰等)。却由于农户与公司谈判地位和信息的不对称, 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农民屡屡遭受大商业资本

4、的残酷剥削和市场机会主义的肆意 侵害。四是在收入分配领域进行税费改革,却由于官僚体制的消费刚性而步履蹒 跚,且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农民对此反映不一。五是彻底破除计划经济体制, 通过开发和发育劳动力、资本与农产品市场来逐步解决。此外,部分学者逐渐认 识到当前的“三农”问题症结已不在农业和农村内部,而在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密 切相关的宏观经济体制和大的政策导向(张晓山,2003)。上述认识对解决“三 农”问题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反映了在学者、政府在这一问题认识上的不断深化, 体现了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逼近。然而“三农”仍未走出困境,解决“三农” 问题的希望灯塔仍未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内,根本解决“三农”

5、问题依然遥遥无 期。“一国穷是因为它穷”,美国经济学家罗格纳 纳克斯通过考察发展中国家的 贫困问题,探讨了贫困的根源和摆脱贫困的途径,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而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从理论上突破了规模报酬递减的局限,为穷国经济发展带 来了曙光。近年来农民收入增幅的持续减缓,使历史上已经造成的农村资本短缺, 尤其人力资本存量极度稀缺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农民在大市场经济环境下日益渺 小而不知所措。中国部分农村地区已逐渐进入了贫困的恶性循环,陷入经济发展 的低水平均衡而不能自拔。“三农”问题种种矛盾聚集到一点即小农户与大市场 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实质上恰是信息不对称环境下农民的有限理性,其正如 海

6、底冰山使解决“三农”问题的种种良好政策的巨轮或触礁或搁浅而无一逃脱。 理性不足的农民是“三农”困境的根,也是“三农”欲走出困境所不容回避的难 点所在。解决“三农”问题,就是打破恶性循环,城市工业剩余回流农村,推 动农村经济的起飞并形成内生经济增长能力,最终消灭历史形成并得到计划经 济不断强化的二元经济畸形结构,而其关键点在农民的转变。 依靠人力资本投 资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使农民自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作,和别人应该怎么对待自 己,是农民由有限理性的传统农民转变为适应当代环境的能作出正确决策的现代 人的唯一途径。自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采取种种措施来解 决“三农”问题,但都未能见到明

7、显成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自然也非 一日之工,“三农”问题已显然成为长期问题。达尔文主义者和自然主义者或会 开始抬起头来,大谈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组织要有自组织性,经济发展多让市场说话,少去干预。但献血之后还能打拳击 比赛吗?黄生借书岂有估俟异日观云尔的道理!诸多矛盾已日累益深,且直接影 响经济建设全局,走出三农困境,极其急迫。解铃还须系铃人,在新世纪彻底解 放农民,解决“三农”问题,是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产党人义不 容辞的责任和光荣使命。为中国工业化原始资本积累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国农民, 理应分享工业化进程中的红利,通过中央财政切实地转移支付

8、,获得城市工业剩 余,实现经济起飞。二 理论模型与分析框架20 世纪 80 年代新增长理论的出现导致了增长理论研究的复兴。新增长理论 将技术进步内生化,并将不完全竞争和 R&D 理论引入增长理论,突显了人力资本 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从而为政府政策影响经济增长提供了理论依据。新增长 理论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有诸多借鉴意义。为了中国农村经济实现长期增长,政 府有必要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使农民更加理性地决策。建国后,赶超型国 家主导的工业化使农村未能形成有效资本积累,农民人力资本存量的过低,影响 了他们作出理性决策的能力。解决人力资本瓶颈是当前农村打破低水平均衡,形 成内生增长能力的必要条件。(

9、一)理论模型:增长理论的发展及新增长理论在中国农村1、国外增长理论的回顾 对经济学家而言经济增长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和激动人心的领域,古典经济 学家们如 Adam Smith(1776)、David Ricardo(1817)、Tomas Malthus(1798) 及其后的 Frank Ramsey(1928)、Allyn Young(1928)、Joseph Schumpeter(1934)、 Frank Knight ( 1944 )的探索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开辟了道路。其中,竞争性行 为和动态均衡的基本方法;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及其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 的关系;人均收入和人口增长率的相

10、互作用;以专业分工、新产品和新的制造方 法等形式出现的技术进步的作用;以及垄断对技术进步的激励作用都成为了现代 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组成要素。而 Ramsey( 1928)的经典文献对家庭跨期优化 的处理方式不仅是经济增长理论真正意义上的起点,而且是现代经济学研究许多 领域的基本工具之一。 Harrod-Domar 模型强调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 用。 Solow( 1956)和 Swan( 1956)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 Solow-Swan 模型的基本特征是新古典形式的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单个投入要素规模报 酬递减;以及投入要素之间的正的、平滑的替代关系。这样的生产函数

11、与外生、 不变的储蓄率和技术进步率相结合导致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由于在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其最重要的变量储蓄率和技术进步被假定为给定的外生 变量,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很难对经济增长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源于 Romer( 1986)和 Lucas( 1988)的开创性工作,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 期,经济增长理论又获得了新生。由于摆脱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技术进步被 假定为外生变量的束缚,近期的经济增长模型能够在模型之内决定经济的长期增 长,因此,新的理论体系被称为内生增长理论或新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的早期 工作Romer( 1986), Lucas ( 1988), Rebe

12、lo( 1991 )构建于 Arrow( 1962),Sheshinski( 1967)和 Uazawa( 1965)建立在“干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理论的基础之上。他们并没有能够真正引入关于技术变化的理论。在他们的模型 中,由于对广义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的投资不一定存在报酬递减,增长过程能 够无限持续。知识的溢出(spillover )效应和人力资本的外部性帮助阻止了在 物质资本投资过程中出现的报酬递减现象。分析人力资本与增长的关系有两条基 本方法,即 Lueas 方法和 Nelson-Phelps 方法。 Lueas 强调人力资本积累 (accumulation

13、of human capital)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之一。具体而言,Lucas 区分了人力资本积累的两种方式,即通过教育和“干中学”。而后一种方法 认为,人力资本存量(stock of human capital )通过影响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 影响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本研究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方面是关于教育和经济增长的 实证研究。在 Barro 和 Sala-i-Martin 的一项研究中,他们对世界部分国家 1965-1985的平均增长率和包括国民教育水平及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等宏 观经济变量进行了回归,并得出以下结论:以平均受教育年限衡量的国民教育 水平与该国家其后的经济增长率有明显的联

14、系,其相关系数为0.05:公共教 育开支对经济增长也有明显的正向影响。 1965-1975 期间,公共教育开支占 GDP 的比重每上升 1.5 个百分点使同一期间的经济增长率提高 0.3 个百分点。2、模型的描述在保罗.罗默1990年经典论文“内生技术变迁”中系统论述了人力资本与经 济增长之间的决定关系。该文认为技术的典型特征是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从 而打破了过去增长理论由于忽视技术作用而得出规模报酬递减的假定,从而论述 了经济实现规模报酬递增和长期增长可能,且厂商为谋求最大化利润而投资于技 术革新,从而解释了内生增长的源泉,实现了经济增长研究的内生化。(1) 最终产品部门的生产函数Y (H

15、Y, L, x) = HYa L0 Z xja 邙(1)(其中Hy投入到最终产品部门的人力资本,为使用的中间部门生产的资本 品的数量,L为劳动力数量)该生产函数和新古典生产函数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投入要素的替代程度不同,新 古典生产函数中各种实物资本是完全替代的,而该处的生产函数假定实物资本之 间是不完全替代的,它们在生产中各自发挥独特的作用,市场力的引进也正是通 过这种生产函数形式体现出来的。最后依据研发部门和最终产品部门人力资本获 得的报酬相等建立等式,得到平衡增长路径时的增长率g= 5 H - Ar,其中r 为实际利率,从而突显了人力资本的关键作用。( 2) 结合中国农村实际对相关模型的讨论

16、与改进A-=6 HA(2)A(其中A-为技术进步率,取决于人力资本在研究部门的投入H,技术存量A,A更关键的取决于效率参数或转换率6 )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技术与人力资本关系等式,然而在中国农村,科学技术 进步基本上仍然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主导的农业科研加农业技术推广的 僵化体制,与农户生产关联度弱,农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导致科技有效转化率 低,影响了科技对农村增长的作用。表现在现实中即大量科研成果闲臵浪费,科 研与经济严重脱节。为此对模型作细微改进,以接近农村科技进步现实: A=6 (HY,In )HA( 3)E EA在这个模型中,6 =6 (HY, in),正常科研转换率6转换为受农民人力资EE本存量 HY 和科技进步体制 In 影响的有效科技转化率6 , 从而科技进步率 A 转换为有效科技进步率 A , 根据以上讨论, 6(HY, In) 6 , 农村改革的首要目EE的就是要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下面分析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为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