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故书不厌百回读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2524536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故书不厌百回读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2022故书不厌百回读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2022故书不厌百回读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2022故书不厌百回读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2022故书不厌百回读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故书不厌百回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故书不厌百回读(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书不厌百回读 范文一:好书不厌百回读好书不厌百回读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抒情性散文的赏析是我们必然要面 对的,但是在赏析过程中我们有时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些 角度来欣赏,其实可以试着从文题、文章主旨、文中的线索等角度 来讨论如何赏析抒情性散文。 关键词:抒情性散文;赏析角度;赏析技巧 现代散文的阅读既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尤其是抒情散文的欣赏,有的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更是抓不住头 绪,感到无从下手。下面我就结合部分课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如何欣赏散文: 一、读懂文题: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分析它有助于初步感知课文 如朱自清的春,初看这个题目,我们就会想到当春天来临

2、的时 候万物复苏、一切充满生机的样子。当带着这种初步印象学习文章 时,我们就会进一步知道这篇课文借描绘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 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们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 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二、找出揭示主旨的语句 每篇散文都会有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即中心句。找到文章 的中心句有利于我们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枣核课文最后一节说:“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 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这句话不仅总结全文 而且呼应文章开头,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三、找出本文的线索:线索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 线索可以是物品、人物、时间、人物的感情变化等等,

3、抓住了文 章的线索就能有效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作品的主题。 在课文枣核中,“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 心和故土连在一起。文章开头写几颗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读 到后来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朋友的心中,这几颗枣核的分量简 直同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 情线索。 四、理清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内部的组织与构造,通常被称为“谋篇布局”, 结构的作用就是把文章各部分统一起来,把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 使文章成为有机的整体。理清结构有利于我们了解作者的写作思 路,对这点多做训练有利于我们在写作中很好地组织材料,把文章 写得井井有条。 我们都熟悉的从百

4、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一篇描写鲁迅童年生 活的散文。文章分为两部分,表现作者由童年玩乐到入学的成长过 程。第一部分写在百草园里游戏、玩乐的时光,第二部分则写长大 后不得不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的故事。 五、从细处体味文章的语言美 抒情散文语言或高昂,或低沉,或紧凑,或舒缓,有节奏感,具 有音乐美。体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其精妙处,有利于我们进一 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赏析语言美则可以从修辞手法、句式特 点等角度进行。 如朱自清的背影,在描写父亲攀越站台时用了:蹒跚行走,慢 慢探身,双手“攀”,两脚“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这些 动作描写突出了父亲老态龙钟、步履艰难的情形。我们通过这几个

5、 词也可以想象出当作者看到这充满父爱的身影时,心里是如何的感 动。 六、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 抒情性散文可以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联想、 想象等角度分析其写作技巧,进而挖掘出文章的深度内涵。 如高尔基的海燕运用象征手法。作者紧紧把握住形象的特征, 如乌云低压、狂风怒号、海燕高傲地飞翔、企鹅胆怯地躲藏等等, 内在地照应沙皇反动势力、勇敢的革命者及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 革命者的各自特征,使得象征意义鲜明突出,既隐又露,既暗又明, 既隐晦曲折又富有斗争效果,体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下面我就从这六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赏析阿里山纪行。 问题设置一。你对题目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学生

6、思考后得到:阿里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点,文章是作者到阿 里山游玩后写下的感受。而阿里山所在的特殊地方(台湾)又使人 想到我们对她的特殊感情,希望两岸早日统一。 问题设置二。你认为课文哪句话能揭示中心。 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神木 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依然是阿里山 的标志、灵魂。” 再追问: 为什么作者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学生经过讨论后明确:因为神木历经沧桑毅然屹立山间,它的精 神就是台湾人民精神的写照,作者写它是表达了对台湾人民的赞 美。 问题设置三。作者以自己的行踪为线索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观。 (要求学生用偏正短语来概括)

7、学生经过讨论后明确:清澈的水潭;静谧的森林;厚密的青苔; 神奇的神木。 再追问。描写了这样的美丽景观,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学生经过讨论后明确: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呼吁大家爱我中 华,希望两岸早日统一。 问题设置四。根据以上的探讨,请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学生经过讨论后明确:第一部分(第一节),以大海啊,故乡 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第二部分(第三节第九 节),描写看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如诗如画的风光,抒 发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第三部分(第十节),仍以高山青作 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问题设置五:分小组活动,赏析作者在描写“清澈的水潭”“静谧 的森林”“厚密的青苔”

8、“神奇的神木”这四个景观的语言美。举例: 作者在描写“静谧的森林”这个景观时用了对偶句、比喻句、排比 句,写出了森林的宁静,让人享受一种净洁的世界。同时整句和散 句交错使用,形成轻松迷人的节奏,有音乐感。 问题设置六。师生互动讨论本文在写作中用了哪些写作技巧。 明确: (1)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2)托物言志:借神木表达对台湾人民精神的赞美;借歌曲表达 出希望两岸早日统一的愿望。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对偶等。 (4)大量运用叠词、拟声词、双音节词,使得文章有音乐美和情 韵美。 总之,只要学生在把握好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的基础上, 再结合以上六个方面。我相信学生

9、在赏析抒情性散文的时候就一定 会有收获。 (作者单位XX省XX市XX县区岔路学校)好书不厌百回读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抒情性散文的赏析是我们必然要面 对的,但是在赏析过程中我们有时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些 角度来欣赏,其实可以试着从文题、文章主旨、文中的线索等角度 来讨论如何赏析抒情性散文。 关键词:抒情性散文;赏析角度;赏析技巧 现代散文的阅读既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尤其是抒情散文的欣赏,有的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更是抓不住头 绪,感到无从下手。下面我就结合部分课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如何欣赏散文: 一、读懂文题: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分析它有助于初步感知课文 如朱自

10、清的春,初看这个题目,我们就会想到当春天来临的时 候万物复苏、一切充满生机的样子。当带着这种初步印象学习文章 时,我们就会进一步知道这篇课文借描绘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 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们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 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二、找出揭示主旨的语句 每篇散文都会有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即中心句。找到文章 的中心句有利于我们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枣核课文最后一节说:“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 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这句话不仅总结全文 而且呼应文章开头,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三、找出本文的线索:线索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 线索

11、可以是物品、人物、时间、人物的感情变化等等,抓住了文 章的线索就能有效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作品的主题。 在课文枣核中,“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 心和故土连在一起。文章开头写几颗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读 到后来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朋友的心中,这几颗枣核的分量简 直同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 情线索。 四、理清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内部的组织与构造,通常被称为“谋篇布局”, 结构的作用就是把文章各部分统一起来,把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 使文章成为有机的整体。理清结构有利于我们了解作者的写作思 路,对这点多做训练有利于我们在写作中很好地组织材

12、料,把文章 写得井井有条。 我们都熟悉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一篇描写鲁迅童年生 活的散文。文章分为两部分,表现作者由童年玩乐到入学的成长过 程。第一部分写在百草园里游戏、玩乐的时光,第二部分则写长大 后不得不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的故事。 五、从细处体味文章的语言美 抒情散文语言或高昂,或低沉,或紧凑,或舒缓,有节奏感,具 有音乐美。体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其精妙处,有利于我们进一 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赏析语言美则可以从修辞手法、句式特 点等角度进行。 如朱自清的背影,在描写父亲攀越站台时用了:蹒跚行走,慢 慢探身,双手“攀”,两脚“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这些 动作描写突出了

13、父亲老态龙钟、步履艰难的情形。我们通过这几个 词也可以想象出当作者看到这充满父爱的身影时,心里是如何的感 动。 六、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 抒情性散文可以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联想、 想象等角度分析其写作技巧,进而挖掘出文章的深度内涵。 如高尔基的海燕运用象征手法。作者紧紧把握住形象的特征, 如乌云低压、狂风怒号、海燕高傲地飞翔、企鹅胆怯地躲藏等等, 内在地照应沙皇反动势力、勇敢的革命者及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 革命者的各自特征,使得象征意义鲜明突出,既隐又露,既暗又明, 既隐晦曲折又富有斗争效果,体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下面我就从这六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赏析阿里山纪行。 问题设置一。你对题目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得到:阿里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点,文章是作者到阿 里山游玩后写下的感受。而阿里山所在的特殊地方(台湾)又使人 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