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技术转移的对策思考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2522019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技术转移的对策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技术转移的对策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技术转移的对策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技术转移的对策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技术转移的对策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技术转移的对策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技术转移的对策思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技术转移的对策思考 摘要:产业技术转移既是发达地区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大推力,作为生产力在空间转移的一种方式,产业技术转移对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起着重要作用。欠发达地区应该正确把握产业技术转移的特征和效应,正确权衡转移带来的利和弊,努力为转移营造良好的承接环境,科学、高效、积极的承接转移,以缩小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关键词:产业技术转移 政策 环境 一、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技术转移的必然性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积极承接国际产业技术转移,东部地区经济的崛起表明了产业技术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高效、重要的手段。为此,欠发达地区的

2、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采取产业技术转移这一手段是必要的。在承接转移的过程中,只有准确把握产业技术转移的内涵和特征,才能认清产业技术转移这一必然趋势,从而科学、高效的承接转移,使经济、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产业技术转移的内涵及特征 产业技术转移是指某个产业、技术链或者产业、技术群体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发生变动,即由一国或一地区向另一国或另一地区移动,是产业、技术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基本表现形式。产业技术转移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一般以梯度推进的形式进行,即首先从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到次发达国家或地区,然后从次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到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这是产业技术转移的规律,也是产业技术转移的特点。由于产

3、业间的发展存在高低差、层次差也即产业梯度,具体可以表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梯度差,也可以反映在地区产业结构间的梯度差,因此,区域间经济发展的梯度差直接导致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这种不平衡性也是导致产业技术转移的必要条件和直接原因。 (二)承接转移是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 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产业结构升级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快经济增长,使得技术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同时,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的过程,经济的发展水平越高,其产业、技术的结构层次就越高。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产业技术转移对于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很强

4、的推动作用,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融入到国际产业技术转移浪潮中,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协作,大大加快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因此,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努力把握好当今国内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良机,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营造适应产业和技术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承接转移,无疑是技术进步和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改善当地的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缓的现状。在区域分工与协作的推动下,产业技术转移将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承接转移过程中将面临的主要问题 欠发达地区对外部资本的吸引力很低,区域内部尚存在诸多制约引进资本和产业技术转移的障碍,且转移过来的企业多数为技术设备落后,污染严重的淘

5、汰企业,对承接地的生态环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影响了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当前,欠发达地区,尤其西部各省区在承接产业技术转移浪潮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一)远离产品市场,不具区位优势 欠发达地区多高山、峡谷、戈壁、沙漠等不良地貌,大部分地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且经济运行和管理带有很多旧体制,如行政干预过多,当地公众由于长期处在相对闭塞、发展滞后的社会环境,对外来资本缺乏信心,接受过程漫长,这种社会环境导致发达地区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不适合转移到远离市场的欠发达地区。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追求,而产品的市场状况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

6、购买力水平低下等诸因素致使各类转移的产业由于缺乏市场而导致经济效益低下,从而为产业技术的承接增添了障碍。 (二)现有产业技术水平滞后,协作配套能力低 欠发达地区虽然劳动力资源充沛,价格低廉,但落后的基础教育,不良的知识结构和低下的技术水平难以满足转移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增加了转移企业对劳动力进行再培训的成本。同时,欠发达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有一定技术的普通劳动者,大量流失到发达地区,导致剩余的人力资源劣化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由于长期以来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集群发展有限,工业配套能力远远低于东、中部地区,致使许多追求集群优势的转移

7、企业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配套企业来获得符合要求的原料、产品及服务,从而制约企业的发展。 (三)环境风险高,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被转移企业大多数为资源消耗量大,严重污染环境的重工业企业,极大的挑战了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欠发达地区引进来的更多是中小型企业及民营资本,在现行体制环境下,民营资本比国有资本更具利润指向性、自主性、灵活性和流动性,因而更可能成为产业技术转移的行动力量。但自身具有资金有限、规模偏小、技术缺乏、产业层次低、环保意识淡薄等特点,经营活动易对当地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当追求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发生矛盾时,必然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合理承接产业技术转移的对策建议

8、(一)出台必要的承接转移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软环境推动产业技术转移 出台必要的承接产业技术转移优惠政策,其实质就是为产业技术转移提供便利的服务,以增加对转移企业的投资吸引力,调动其转移的积极性。因此,对转移的企业,承接地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税费减免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简化有关投资项目审批办事程序,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加快信息服务、资产评估、信用评价、投(融)资担保、法律服务、人才培训、就业服务、行业商会等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主动关心和了解外来企业面临的经营困难和有关需求,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提供各项便利服务,以实现外来企业效益和地方经济的双赢发展。(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地区优势

9、承接产业技术转移 产业技术转移最便利、综合成本最低、成效最好的做法就是发达地区对临近的欠发达地区进行直接转移。这就需要欠发达地区通过加快搞好和完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便利的交通条件,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吸引附近发达地区对本地区的产业技术转移,从而达到 “双赢”的目的。 (三)开展错位竞争,发展特色产业集群1. 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相关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为克服单凭自然资源优势和廉价劳动力参与竞争的局限性,适应资本向产业集群方向转移的新趋势,欠发达地区有必要借鉴发达地区和国外成功经验,制定适合本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策略,重点发展具有地区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

10、如农业、畜牧业和加工业、旅游业、生物制药业以及矿产资源和能源开发等。积极承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项目,防止引进高污染、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实现承接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科学发展。2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完善相关服务 产业集中区和工业园区是推进工业化的有效载体,具有集约利用土地、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治理污染、方便管理服务、加快城镇化发展等重要作用。欠发达地区应切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并建设好产业集中区和工业园区,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以此有助于提升转移企业的生产运营能力,从而进一步吸引资本,推动产业技术转移。 (四)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与邻国的经贸合作 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大多地处西部边陲,有着较

11、长的边境线,其中,广西、云南、西藏、新疆、内蒙古5个边境省区,分别与南亚、中亚部分国家以及俄罗斯等国家接壤,加入WTO后,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些欠发达省区应当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深化与邻国的经贸合作关系。这对于加快当地经济发展,推动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产业技术转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积极培养各类人才,为外来企业提供各专业领域高素质人才人才乃事业发展之本,产业技术转移项目企业在承接地的成长发展离不开各类人才的支撑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所承接产业的发展所需的各领域、各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培训机构的作用,积极采取定向培训、在岗培训、技能培训、代

12、理培训、实习锻炼等多种形式,积极为转移产业企业培养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经营人才、以及各工种的技术工人,从而增强转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为外来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员工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米加宁、黄丽华、徐磊,作为公共政策的技术转移政策J.中国科技论坛,20X,(5):79 陈永奇、彭月兰,技术转移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经济题,202.6. 3邓亦林、钟建华、汪淼,产业承接模式及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的对策思考.商场现代化,202X.1 4李志军,政府在促进技术转移中的作用M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2X.15王辉堂、王琦,产业转移理论述评及其发展趋向M.经济问题探索.201. 作者姓名:左玥,女,(1983.-)籍贯:河北,学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产业技术转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劳务/用工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