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247391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我市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我市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我市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我市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我市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我市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我市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我市工业园区开展调研报告当前,决战工业园已成为我国各地壮大区域经济,实现产业转换晋级,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我市工业园区建立起步较晚,但经过几年的努力,获得了打破性的进展,为促进全市经济安康快速开展作出了重要奉献。 一、我市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立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园区已经步入一个快速开展的扩展期。无论市本级还是县市区,各工业园区均呈快速开展之势,突出表如今园区面积迅速扩张。截止20xx年年底,全市10个工业园区建立面积达36.1平方公里,比上年同期增长13.7;入园企业达965家,其中投产企业671家。二是园区经济已成为经济开展的重要增长极。去年,全市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

2、资9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7;完成工业总产值263亿元,增长60.3;完成销售收入252.2亿元,增长60.7;实现利润16.5亿元,增长73.7;实现税收14.2亿元,增长65.2。奉新县过去工业根底非常薄弱,除了一些零星的竹木加工小厂外,几乎没有像样的企业。随着工业园区的兴起,工业已成为该县的支柱板块,去年工业园区提供的税收已占全县财政收入的71.7。三是园区已经成为转移城乡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近几年,宜春各地在工业园区开展中,始终注意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之路,把扩大就业、转移剩余劳动力,作为园区开展所追求的目的之一,工业园区已成为吸纳城乡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目前,全市农

3、民在工业园区就业人数到达17.6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5.1万人,增长40.8,其中从业人员最多的奉新工业园到达3.1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9000余人。四是园区已成为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平台。各地在工业园区建立中,把工业化与城市化结合起来,把工业园区看作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平台,形成了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的互动格局,有力地带动了城市建立,促进了人口集聚,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上高工业园区无论是规划还是建立,都高人一筹。园区内消费、生活等功能区布局合理,与县城总体规划相衔接,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工业城初其规模。目前,该工业园建成面积达6.2平方公里。二、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应当说,我市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在吸引外资、促进地方经济开展、扩大城乡就业、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按照科学开展观的要求,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开展中加以标准和解决。1、土地集约效应不明显。从相关经济指标在园区每平方公里的分布情况看,宜春与全省的平均程度作比拟,每平方公里分摊的年产品销售收入比全省要少15321万元,仅相当于全省平均程度的70.4;每平方公里分摊的年出口交货值比全省少3528万元,仅相当于全省的33.1;每平方公里分摊的年税金为1716万元,仅相当于全省的53;每平方公里吸纳的从业人员2779人,比全省少955人。工业园区作为工业企业聚集的区域,在土地利用率

5、等方面是有限制要求的。目前土地集约效应情况说明,我市工业园区入驻企业数量并不多,消费规模大、投资工程大的企业较少。2、产业聚集特征不明显。目前,在宜春地域范围内,有大小工业园区10个,除了袁州医药园等少数园区有一些地方特色,多数工业园区没有明确的产业开展方向,尚未形成多个产业互相交融、众多类型机构互相联结的共生体,对外未形成“宜春园区”这一品牌特色的竞争优势。10个园区的企业消费经营活动涉及31个行业大类,外表上看行业众多,但产业零散,企业关联度不大,园区内的企业大多只是地理空间的聚集,是企业数量上的简单“堆砌”。袁州医药园虽然产业特色较为明显,但实际上园区企业涉及产业范围有医药、食品、化工、

6、服装等十几个行业大类,只有5家医药企业,大局部企业关联度不大,产业链无法形成,工业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和附着力不强。3、园区布局不够合理。目前,我市有的园区还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在园区选址上,全市有3个工业园间隔 县城近10公里甚至10公里以上,有的县市工业园分布在3个地方,既占用了不少耕地,又对扩张县城规模、推进城市化进程不利;在园内布局上,多数没有区分功能小区,入园企业先来后到地混杂在一起,与科学开展观的要求有差距。如有的园区将食品加工企业与化工企业摆在同一区域布局,加上环保等措施一时难以跟上,这对园区安康开展难免留下隐患。4、园区企业根植性不强。根植性不仅是地理上的靠近

7、,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开展具有很强的本地联络,它说明企业的经济行为已深深嵌入当地社会关系中。根植性是产业地方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形成产业竞争优势的力量泉。目前,工业园区内的 企业大多数是招商引资进来的,与当地原有企业、原有产业及当地资、市场,还缺乏严密的有机联络和结实的共生关系。有些企业根植性不强,没有与当地经济开展形成深度嵌合,在做大做强地方支柱产业方面积极性不高。类似上高旺旺集团利用当地大量农副产品资进展深度加工,实现外商增利、农户增收、政府财政增长的三赢企业,全市并不太多。5、引进企业层次不高。从全市各工业园区看,我市引进的企业大多是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技术为主的传统加工型企业,工程整体规模

8、、程度、档次不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较低,不同程度地存在雷同。还有一些企业主要是看中我们的资,属于高耗能的企业,大企业、名牌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入驻园区数量较少。三、提升工业园区开展程度的对策今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开展态势,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把决战工业园区作为“三大战役”的重头戏来抓,务求经济开发区建立获得重大打破和实效。就当前来看,加快我市园区建立与开展,要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优化土地资配置上下功夫。在土地政策偏紧的情况下,企业用地成为工业园区扩大开展的制约因素。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清理一块。对征而未建、多征少建进展清理,对有土地无工程,或围地不用的企业坚

9、决收回土地使用权。二是集约一块。要把企业的绿化用地控制在30以下,鼓励企业在现有土地上增量扩股,加大投资密度。苏州、无锡等地工业园区投资密度均在500万元一亩。我市提出省级工业园到达50万元一亩,这种强度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今后,投资强度或密度低于100万元一亩的企业要限制入园,没到达50万元一亩的要限期达标,留下一些土地给大企业入驻。三是鼓励一块。鼓励现有企业和在建企业建立多层厂房。苏州、无锡等地都把建立多层厂房当成节约土地的有效举措,这方面我市亦应制订标准,给予政策扶持。四是把投资密度和经济密度作为考核园区建立的重要内容。从实际出发,按不同产业确定相应的投资密度和经济密度,防止造成土地资以及

10、园区投入的浪费,防止先期入园企业占地多、产出低等现象的出现。二是在提升集约开展程度上下功夫。一个园区要充分表达内涵和功能,表达在它内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以特色的思路培育园区的产业特色,形成产业优势。一是在招商引资中,要注意整合资,搞好产业招商。一方面加大专业化招商力度,培育产业特色。要进一步加强医药、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招商引资,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搞专业招商会,如樟树市可搞医药招商会,丰城市可搞建材招商会。另一方面,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增强产业竞争力度。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考虑产业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延伸,推动外资企业扩大与当地产业的关联度和外乡化开展,防止外资企业向比拟本钱低的地区再转

11、移。二是根据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如:樟树市以医药工业为主导;丰城市以建材工业为主导;市本级以机电产业为主导;宜丰、铜鼓、奉新、靖安等地以竹木加工工业为主导;上高、高安、万载等地以农产品工业为主导。从而使每个园区凸显特色,形成主导产业相对集中的特色产业群。三是在园区的产业布局上,打破区域界限,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调配引资工程。根据行业开展情况、产业开展前景等要素,通过科学论证,制订实在可行的开展规划,对市、县两级工业园区合理布局、准确定位,适当划分功能,培植产业特色,引导、标准同类企业相对集中进园,形成产业优势。坚持谁引资、谁受益的原那么,工程入园由市里统一安排,既服从全市一盘棋,

12、又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合力。三是在筹措园区建立资金上下功夫。如今园区投入以政府为主体,企业投入以自筹为主体。银行贷款虽年年增加,但银行不愿承当风险,银行嫌贫爱富的抱怨还是不绝于耳。为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建园:一是招商引资建立工业园区。苏州的工业园根底设施和生活设施投入,用的全部是新加坡的资金,这叫引资入园。二是与商业银行结合投资建园。由银行投资根底设施和生活设施建立,这叫银行建园。三是利用股份制建园。事业单位的充裕资金、企业家资金、农民被征用的土地、民间闲散资金等都可入股,共同参与园区建立,这叫股份建园。工业园区的根底设施和生活设施建立仅靠政府投入是单一思维形式,只有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创新建园思路,园区开展才能一片光明。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