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案(5篇).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2470051 上传时间:2023-09-2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5.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螳螂捕蝉教案(5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螳螂捕蝉教案(5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螳螂捕蝉教案(5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螳螂捕蝉教案(5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螳螂捕蝉教案(5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螳螂捕蝉教案(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螳螂捕蝉教案(5篇).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螳螂捕蝉教案(5篇) 教材简解: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马上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急的。全文分“预备攻打楚国少年奇妙劝告消除攻打念头”三局部,构造紧凑、前后照顾、生动好玩、寓意深刻。 教学目标: 1、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无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告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明白吴王消除攻打楚国念头的缘由。 3、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制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2、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悟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策奇妙在哪里。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引领学生以读促学,以读促思,让学生在反复的文本诵读中,探究、感悟、沟通、积存、体验,从而学会读书,学会思索,学会表达。 设计思路: 1、面对全体学生,以读促悟,以读促学,用反复的、逐层深入的读的指导和训练中,串联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得到充分的熬炼和展现。 2、创设情景,采纳多种方式和手段,鼓舞学生想象、质疑、发觉、创新,

3、努力建立和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 教学过程: 一、了解历史背景 师:公元前475年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虽然这个时期距今日很长远,已经有2022多年的历史,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却可以经常接触到表现战国时期内容的故事或成语。 1、请学生沟通自己自己搜集的战国时期故事、名人、成语。 2、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局部成语。(秦晋之好,围魏救赵,窃符救赵,纸上谈兵,退避三舍,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毛遂自荐,卧薪尝胆,三令五申) 3、比一比,在最短的时间内,谁记得多,记得牢。 4、从这些成语中,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战国时期有什么特点? 谈话: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争霸。有很多诸侯王志在天下,

4、他们把能通过战斗,战胜四周诸侯国,掠夺财宝,侵吞土地,从而壮大自己,作为一生的目标(课件出示:战国群雄地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天下大势)。 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过渡:吴王就是其中一位,这次吴王打算(出示文中句子,教师引读)出兵攻打楚国,可吴国大臣却纷纷表示反对。 1、请学生猜大臣反对的缘由。(教师简评) 2、出示补充材料: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争霸,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多达上百个。有很多诸侯王志在天下,他们一心想着发动战斗,战胜四周诸侯国,掠夺财宝,侵吞土地,从而壮大自己。为了更好地爱护自己,诸侯国之间相互防范又相互拉拢,结交盟友,组成盟国。如此一来,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大小诸侯国都不敢轻启

5、动战端。一旦有国家挑起战端,打破平衡,往往也不得不面对四周其他诸侯国的攻击。 3、学生阅读补充材料,再说吴国大臣反对伐楚的缘由。 过渡:既然吴王的打算是错误的,为了挽救千万吴国百姓,作为正直的大臣就该劝告吴王消除念头。 4、师生活动(大臣劝阻吴王) 一劝:学生劝告,教师对学生的劝告理由进展评价并对学生劝告时的语气进展朗读力量的指导。 二劝:教师引导分析吴王性格特点,体会吴王的固执。 (诸位大臣的劝告有礼有节,语重心长,但我是吴王,我是一国之君,我一言九鼎,就是错了也要错究竟,谁再劝就把他拉出去砍了。) 师:现在还有想劝我(吴王)的吗?(学生举手) 师:他还想劝?什么都不用说了,来人把他先拉出去

6、砍了。(进一步感受吴王的固执) 三劝吴王: 师:现在还有谁敢劝的吗? 师:你明知会死,为什么还要来劝?(对学生进展德育教育,鼓舞学生坚持真理,坚持正义) 师:你很英勇,也极具正义感,但是我是吴王,我的打算绝不更改。 小结:想着天下大势,听着吴王固执的言语,此刻你的心情怎样?此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四周诸侯国乘虚而入,吴国兵败的场景) 三、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过渡:(激趣设疑)一切好像已不行更改,课时几天后。(出示文中语句:吴王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消除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读了这句,你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2、学生扫瞄课文,思索毕竟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让吴王

7、转变了办法?(结合学生汇报,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3、以前你听说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吗?谁来讲讲。(教师评价。在确定学生的同时,突出复述时存在的缺乏) 4、指导复述故事 (1)出示词语:(闲适、自由拘束、高高在上、拱着举起、啄食) (2)正音,指导书写其中难写的生字。 (3)学生说这组词语的规律。(这些是描写文中动物动作的重点) (4)请学生用上这些词语,再来讲故事。(教师评价) (5)提醒学法。(抓住描写文中人物的重点词语进展复述,能使故事更精彩,更吸引人) 四、感悟故事道理 1、听了故事,你有没有发觉文中四个人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2、用上“只知道却不知道”描述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小结:

8、是啊它们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呢! 3、固执的吴王听了这个故事就转变了打算,这个故事与吴国攻楚有什么联系呢? 1、学生小组争论,沟通。(吴国像故事中的螳螂,楚国像故事中的蝉,它们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呢!) 2、朗读指导,读中表达吴王的恍然大悟(再次出示: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消除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熟悉少年,学习智劝 过渡:面对固执的吴王,大臣以死相劝,却毫无用处;少年叙述了一个故事,就挽救了千万生命,少年真是了不起。 1、同样劝告吴王,结果却迥然不同,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殊之

9、处呢? 2、从文中描写少年的语句中查找少年的特殊做法?(在花园转了三个早晨;将劝告的理由藏在吸引人的故事里) 3、少年的这些做法与他取得的胜利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从中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面对固执的人,要懂得智劝。 4、学生沟通生活中的智劝故事。(教师点评故事中人物的机智之处,突出智劝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结:(结合板书)今日我们学习了螳螂捕蝉的故事,熟悉了一位聪慧、爱国的少年,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不能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呢!知道在劝阻别人时,假如直接劝不行,就换个方式,去智劝。 六、课外作业 古今文对比,试着理解。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

10、!”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一再。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新词的意思。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拟定小标题。 3、把握文中人物性格,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成语引入,激发兴趣。 1、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大家都知道

11、,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绚烂的文化,而成语故事就是其中灿烂的一颗明珠。比方“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的成语你能接一接吗? 2、你也能说吗?依据学生所说板书课题:螳螂捕蝉。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 一、解析课题,质疑激趣 1、师:同学们,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 出示课题螳螂捕蝉的图片和文字图。(字理析字词:螳螂、捕、蝉) 2、请大家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认为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 3。师: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篇寓言故事,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它究竟写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2、 1、请大家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划出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3)遇到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朗读状况。 (1)出示课文中的局部词语,指名认读后齐读。 (2)文章中还有什么字不会读的吗? (3)读了这些词语,你觉得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能用上其中的词语来说说吗? 3、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呢?结果怎么样?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四字小标题来概括出来。(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依据学生答复来板书:(固执攻楚奇妙劝告消除念头) 谁能用自己的话详细来说说这件事讲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品“不堪设想”,明后果危急

13、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不堪设想”这个词语。谁能读一读呢?读到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呢? 2、是什么不堪设想呢?课文里有一句话告知了我们,找找看,是哪句呢?读句子:假如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这句话中有一个生字是“侯”。看到这个“侯”字,你想到了哪个字?(字理析字:候、侯) 生自由谈。用什么方法来区分这两个字?我们先来看看它们的古文字是怎么写的。 3、在中国古代,进入春秋时期以后,根本为混战时期,诸侯国实力不均,春秋五霸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让我们穿越时空,看看当时的形式。 4、其他的诸侯国乘虚而入的后果怎么样? (事情的后果很危急,很难想象。) 所以“不堪设想”的意

14、思就是不能想象、很难想象最终的结果会怎么样。 5、想到不堪设想的后果,该有多少人去反对啊!可是吴王还是固执攻楚。 (二)品“恍然大悟”,识少年机灵 1、过渡:后来仗打起来了吗?(没有) 什么缘由呢?(由于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后恍然大悟。)从学生的答复中引出(恍然大悟)。 它是什么意思?聪慧的你们可能知道了。假如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字理,信任你们印象更深。 2、文中谁恍然大悟了呢?(吴王)是谁有这么大的本领让他恍然大悟啊?(少年) 3、这少年就这么轻松地一劝告,就能够让吴王消除念头,你觉得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啊?能够用什么词语来夸夸他吗?(板书:机灵英勇) 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文中哪些语句告知了我们呢?生沟通。 生甲:“少年连露水打湿他的衣裳和鞋子,也不在意。还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