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性的讨论报告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2454120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菌耐药性的讨论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细菌耐药性的讨论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细菌耐药性的讨论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细菌耐药性的讨论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细菌耐药性的讨论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细菌耐药性的讨论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耐药性的讨论报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一、抗菌药物概念1. 抗菌药物: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 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化学合成的药物。2. 抗生素: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够杀灭或抑制其他特意病院微生物 的产物。抗生素分子量小,低浓度就能发挥其活性,有天然和人工合成两类。二、抗菌药物的分类1. 按化学结构分类0-内酰胺类:青霉素、头抱菌素类.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核糖霉素、 西索米星、奈替米星、小诺米星.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白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罗红霉素 甲红霉素、阿齐霉素.多肽类: 多粘菌素类、杆菌肽、万古

2、霉素.四环素类 B 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脱氧土霉素)、米诺环素、美他环素、地 美环素.多烯类:制霉菌素、二性霉素B、美帕曲星.芳香族类: 氯霉素.喹诺酮类: 吡哌酸、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 磺胺类:磺胺嘧啶、磺胺异唑、甲苄啶(TMP)2. 按对微生物作用方式分类殖期杀菌剂(类):B2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磷霉素、喹诺酮类. 静止期杀菌剂(类):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杆菌肽等. 速效抑菌剂(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氯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慢效抑菌剂(类):磺胺类.3. 按抗菌谱分类 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万古霉素、林可霉素、杆菌肽等. 主要作

3、用于革兰阴性菌:氨基糖苷类及多粘霉素类.广谱抗菌药:头抱菌素类、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呋苄西 林)、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利福平、氯霉素及 TMP.抗真菌类:制霉菌素、二性霉素B、灰黄霉素、克念菌素、克霉唑、酮康唑、咪康唑、氟康 唑、伊曲康唑、美帕曲星等.抗结核杆菌类: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利福喷丁、利福霉素等.4. 按作用原理分类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类:青霉素类、头抱菌素类、万古霉素、磷霉素和杆菌肽. 抑制蛋白质合成类(能与细菌核糖体50S或30S亚基结合):氯霉素、林可霉素、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 抗代谢类:磺胺类及 TMP.影响胞浆膜通

4、透性类:多粘菌素、制霉菌素、二性霉素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1. 干扰细胞壁合成2. 损伤细胞膜功能3. 抑制蛋白质合成4. 影响核酸和叶酸代谢抗菌药物作用机制的总结图示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机制一、细菌耐药性的概念细菌耐药性(Resis tance to Drug )又称抗药性,系指细菌对于抗菌 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耐药性根据 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细菌根据耐药性的强弱分为多重耐 药菌、广泛耐药菌和全耐药菌。二、细菌耐药性的分类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是指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的天然耐药性. 固有耐药性是始终如一的

5、,由细菌的种属特性所决定的.如肠道阴性杆菌对青霉 素;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以及链球菌属对庆大霉素都属于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Bc多由质粒介导,也可由染色体介导,当微生物接触抗菌药 以后,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其能避免被药物抑制或杀灭。多重耐药菌(mul tiple resis tant bact eria)是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Multiresistance 可以翻译成多药耐药性、多重耐药性、其定义为一种微生物对 三类(比如氨基糖苷类、红霉素、0内酰胺类)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 而不是同一类三种。 P-resisitence 成为泛耐菌株,对几乎

6、所有类抗菌素耐药。 比如泛耐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 、四环素类、 氟奎诺酮及磺胺类等耐药。三、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1)产生钝化酶使抗菌药物失效2)药物作用靶位的结构和数量改变抗菌药不易于细菌结合3)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内4)主动外排机制药物被泵出菌体外5)其他结合教材所学知识,以及图书馆资料、文献内容,我们组重点讨论和学习了 细菌的耐药机制,以及耐药性的防治。小组成员发言何鑫:超级细菌(superbug)不是特指某一种细菌,而是泛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 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它的准确称呼应该是“多重耐药性细菌”。这类细菌能对抗 生素有强大的抵抗作用,能逃避被杀灭的

7、危险。目前引起特别关注的超级细菌主 要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多药肺炎链球菌(MDRSP)、 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多重耐药性结核杆菌(MDR-TB)、多重耐药鲍曼不动 杆菌(MRAB)以及最新发现的携带有NDM-1基因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 等。由于大部分抗生素对其不起作用,超级细菌对人类健康已造成极大的危害。张洋:耐药菌的产生原因:基因突变是产生超级细菌的根本原因。细菌耐药性的 产生是临床上广泛应用抗生素的结果,而抗生素的滥用则加速了这一过程。抗生 素的滥用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抗菌药物和细菌耐药之间的矛盾被破坏,具有耐药 能力的细菌也通过不断的进化与变异,获得针对

8、不同抗菌药物耐药的能力,这种 能力在矛盾斗争中不断强化,细菌逐步从单一耐药到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最终 成为耐药超级细菌。陈庆鸿:超级细菌的分类有如下几类1.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超级细菌中最著名的,由医院获得感染或社区获得 感染,现在极其常见,可引起皮肤、肺部、血液和关节的感染。2.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肠球菌属感染作为一种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已经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美国全国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系统将其列为医院感染的第 2 大病原菌。3. 携带有 NDM-1 基因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NDM-1全称为新德里金属-0 -内酰胺酶-1,是超级细菌携带的一种耐药

9、性基因, 它能够中和0 -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细菌对几乎所有的抗生素产生抗药性o NDM-1 超级细菌具有:极强的耐药性这大大增加了由其引起的感染的治疗难度; “传染性”常见的耐药细菌并不能将耐药基因“传”给其他细菌,而NDM-1 基因却可以在不同细菌间转移,传递抗性。目前发现的 NDM-1 主要存在于肺炎克 雷伯菌和大肠杆菌中。这两种细菌本是十分常见的细菌,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 当它们获得了 NDM-1 基因后就摇身变成了几乎坚不可摧的超级细菌。 李冈泽: 使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的药物有以下几种1. 链霉素 结合部位是 30S 亚基上的 S12 蛋白,若 S12 蛋白的构型改变,使 链霉素不

10、能与其结合而产生耐药性.2. 红霉素 靶部位是50S亚基的L4或L12蛋白,当染色体上的ery基因突变, 使L4或L12蛋白构型改变,便会出现对红霉素的耐药性.3. 利福平 作用点是RNA聚合酶的B基因,当其突变时,就产生了耐药性.4. 青霉素靶部位是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PBPs具有酶活性,参 与细胞壁的合成,是卜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位,细菌改变了 PBPs的结构,可导 致耐药性.5. 喹诺酮类药物 靶部位是 DNA 旋转酶,当基因突变引起酶结构的改变,阻 止喹诺酮类药物进入靶位,可造成喹诺酮类所有药物的交叉耐药.6. 磺胺药 细菌可使药物靶位酶发生改变,使其不易被抗菌药物

11、所杀灭.龙雨: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的机理如下1. 改变细胞壁通透性 由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的屏障作用,使其对一些 结构互不相同的药物,产生非特异性低水平的耐药性,是通过改变细胞壁通透性来 实现的.2. 主动外排机制 可因基因突变而提高耐药水平.例如: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强的原因(1)对抗生素的通透性比其他革兰阴性菌差;菌体内存在能将四环素,目内酰胺抗生素和喹诺酮类药物从胞内排出胞 外的主动外排机制;(3)该菌存在三种不同的外排系统,naIB型,nfxB型和nfxC型,各型的耐药谱 存在差异.马宪元:已发现的数十种细菌外模上有特殊的药物主动外排系统,药物主动外排 使菌体内抗

12、菌药物浓度下降,难以发挥抗菌作用导致耐药。主动外排耐药机制与 细菌的多重耐药性有关。除了这些机制还有很多细菌是通过改变代谢途径逃避抗 菌药物,如呈休眠状态的细菌或细菌营养缺陷菌均可出现对多种抗生素耐药。耐 磺胺药的细菌自身产生PABA或直接利用叶酸转化为二氢叶酸。还有一些会产生 拮抗剂:细菌也可以通过增加生产代谢拮抗剂来抑制康盛,从而获得耐药性。耐 药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增加对氨基苯甲酸产量,从而耐受耐受磺胺类药物。陈堃林:对于抗生素的治疗针对超级细菌的流行趋势,研发新型抗生素或新的治疗手段迫在眉睫。新型 抗生素的研发周期长,且细菌耐药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新药的研发速度。而疫苗 接种在人类健康史上

13、对于控制严重致病菌的感染、流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异 性疫苗将从源头上控制超级细菌的传播与感染。对于抗生素的预防超级细菌与曾经大规模暴发流行的非典、甲型H1N1流感不一样,非典和甲 型 H1N1 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以在人-人、人-动物之间传递。超级细 菌引起的是细菌感染,不是传染病,而且一般发生在医院里,虽然它耐药性强, 但致病力并不强。 WHO 建议勤洗手为一种防止传染的措施。王宇星:对于细菌耐药性的防治补充以下几点1. 研发新抗菌药物:根据细菌耐药性的机制及其与抗菌药物结构的关系,改造 化学结构,使其具有耐酶特性或者易于透入菌体。寻找和研制具有抗菌活性,尤 其对耐药菌有活性的新抗菌药物;同时针对耐药菌产生的纯化酶,寻找有效的酶 抑制剂。2. 破坏耐药基因:随着细菌基因组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发现通过破坏耐药基因 可使细菌恢复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耐药性质粒在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方面 占有重要的地位,可筛选用于人体的质粒消除剂或防止耐药性转移的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