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连词并列关系连词 (2).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2445609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文连词并列关系连词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文连词并列关系连词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文连词并列关系连词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文连词并列关系连词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文连词并列关系连词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文连词并列关系连词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文连词并列关系连词 (2).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文连词并列关系连词:和、跟、与、既、同、及、而、况、况且、何况、乃至等。承接关系连词:则、乃、就、而、便、于是、然后、至于、说到、此外、像、如、一般、比方、接着等。转折关系连词:却、虽然、但是、然而、而、偏偏、只是、不过、至于、致、不料、岂知等。因果关系连词:原来、因为、由于、以便、因此、所以、是故、以致等。选择关系连词:或、或者、还是、亦、非即、不是就是等。假设关系连词:若、如果、若是、假如、只要、除非、假使、倘若、即使、假若、要是、譬如等。比较关系连词:像、好比、如同、似乎、等于;不如、不及;与其不如、若则、虽然可是等。让步关系连词:虽然、固然、尽管、纵然、即使等。递进关系连词:不但、不

2、仅、而且、何况、并、且等。条件关系连词:不管、只要、除非等。目的关系连词:以、以便、以免、为了等。成语中也有使用连词的情况,如:宁缺勿滥、三思而行、好整以暇连词是比副词、介词更虚的一个词类,它用来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群乃至段落,具有纯连接性,没有修饰作用,也不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说来,连词有很多是由副词、介词发展而来的;很多副词、介词又是由动词发展而来。归去来兮辞一文中有句话“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我找遍能找到的翻译材料,几乎一致地把它翻译成:“既然自己让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这句话里有两个字“既”、“以”我觉得值得探讨。对“既”字,我比较倾向于浙江教育出版社

3、的词语手册的解释,即是“已经”之意,也更符合古汉语的习惯意思;而“以”我则倾向于翻译成“认为”,引申为“认识到”。这样,整句话应该翻译成:“在我自己已经认识到我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的情况下),我为什么还要失意和独自伤悲?”意思是说我不该悲伤,而该庆幸欣喜才对。(“奚”句当为反问句)但是课文中把“心为形役”解释为“本心不愿出仕,为免于饥寒,却违背自己意愿做了官”之意,言下之意是已经意识到了违背本心出仕是不好的事,只是为了免饥寒,那么这本是让人愁悲失意的事,何来一个反问句?似乎是要劝自己对这种违心之举,不要愁悲之意,这在本段语境和语法理解上,都是不妥的。如果要顺着教参及其他参考书对此句翻译的思路,

4、我认为有一种解释:本来违背本心为免饥寒而去出仕,是一桩对他这样的人来说“迷陷”其中的事,是“心为形役”了,即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丧失了自我觉醒和反抗意识了,只会一味地麻醉堕落下去吧;但这次怎么会悲苦伤感起来呢?原来自己内心那点觉醒还是有的,于是反问:奚惆怅而独悲,是为了肯定自己的觉醒意识的。这样后面紧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顺理成章了。如果上述成立,那么“心为形役”解释为“本心不愿出仕,为免于饥寒,却违背自己意愿”是否欠妥?既然是迫于无奈,自然会自觉并觉醒吧?所以我认为应该把意思指向“失去了独立判断精神的,只剩下四肢外形”的“行尸走肉”才是。陶渊明对官场的厌恶,对官场束缚人性的感悟,

5、把官场中人看作“行尸走肉”我认为并不为过,但要让“行尸走肉”终于觉醒是难上之难事,陶渊明为自己的迷途知返深深庆幸:我还能意识到这是值得悲愁的事,这说明我所陷不深,来得及自拔!“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真是一个文人觉醒时代的代表人物。所以我觉得还是要取开头提到的一种解释,我觉得,应该把“以”解释为“认为”,很多参考书避开了这个字,或者解释成“让”,即靠“把”意,带有主动色彩,是不恰当的。而如果把“以”解释为“认为”,“既”字解释为“已经”之意,那么就是说陶渊明已经觉醒了,从官场中幡然醒悟了,可以抽离污浊而返璞归真了,这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吗?一个反问句,奚惆怅而独悲?有什么可以悲伤失意的?这又和前句“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反问句式构成了句式语气上的一致!两个反问使一个自觉的文人形象呼之欲出、跃然纸上,此后一“悟”一“知”顺理成章。也许这样的理解更显得合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