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沿空掘进巷道支护技术应用效果分析.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244029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5、沿空掘进巷道支护技术应用效果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5、沿空掘进巷道支护技术应用效果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5、沿空掘进巷道支护技术应用效果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5、沿空掘进巷道支护技术应用效果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沿空掘进巷道支护技术应用效果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沿空掘进巷道支护技术应用效果分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沿空掘进巷道支护技术应用效果分析掘进一区 陈彬摘要: 童亭矿由于井田内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开采时间较长,矿区内出现孤岛工作面,两巷矿压显现明显,给回采带来了一定难度。通过采取沿空掘巷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表明,采用锚、带、网+锚索联合支护,适当在地质构造地段加以套架U型棚支护,可以有效控制孤岛工作面沿空掘巷方式下施工巷道的矿压显现,为工作面的安全回采创造有利条件。关键词 沿空掘巷 锚带网索支护 矿压观测 应用效果分析前 言童亭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为90万t,由于井田内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开采时间较长,矿区内出现孤岛工作面,两巷矿压显现明显,给回采带来了一定难度。在进行回采巷道支护设计与施工时基

2、本根据经验或工程类比来选择支护形式和参数,存在巷道维护困难、煤炭资源采出率低、采掘接替紧张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S1073沿空机巷为工程背景,开展沿空巷道变形机理及支护技术效果分析,该巷道锚带网索联合支护的成功应用对提高煤炭采出率、减少回采巷道支护费用,对矿区实现高产高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1、工作面概况S1073工作面位于S107采区浅部,上部为已回采结束的S1071工作面,下部为已回采结束的S1077工作面,左至CF8-16070H=515m断层保护煤柱,右至S107集中巷保护煤柱。根据已施工的S1077风巷和S1071机巷及周边钻孔资料分析,该面内煤层结构简单。煤厚平均在

3、3.6米左右,黑色条痕,褐黑色,块状,半亮型煤,玻璃光泽。该面煤层倾角为516,平均9左右;DF8断层以南煤层倾角59,DF8以北1116。S1073沿空机巷埋深256335 m,走向长560 m,巷道沿S1077风巷掘进。S1073工作面为低P、低S、低灰分、高发热量肥煤及13焦煤,为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根据设计要求S1073机、风巷采用留设4m小煤柱沿空掘巷,提高回采率、增加经济效益。2、机巷支护参数设计S1073工作面机巷断面净宽4.0m、2.8m。在顶板稳定的情况下,采用锚、带、网+锚索联合支护;在顶板破碎或过断层时,采用架4626U型棚支护;在三岔门、过小断层等施工时,顶部锚索加密

4、以加强支护。 顶板稳定的情况下,顶部采用直径22-L2400mm高强锚杆,锚杆间排距为850800(mm),每根锚杆采用2卷Z2460型树脂锚固剂锚固;帮部采用20-L2000mm高强锚杆,每根锚杆用2卷Z2460型树脂锚固剂,高帮间排距为800800(mm),金属网采用8#铁丝编制的菱形金属网,规格为9003000(mm)或11003000(mm),用锚杆钢带压茬,搭接长度为不小于100mm,用10#铁丝双股联网,联网点距不大于200mm。顶板挂5孔3.8m长M4钢带,两帮挂4孔2.6m长M4钢带,底部锚杆距底板超过500mm要不打锚杆。锚索采用直径17.8mm、长7300mm的钢绞线,用3

5、卷Z2460型树脂锚固剂锚固,锚索间排距为13003200(mm),两排均匀布置在巷道中心线两侧各650mm的位置,锚索托板用钢板制作,尺寸分别为40040010(mm)每根锚索各使用一块。3、顶板异常地段补强支护方法:3.1、当发现后路变形较大,顶板离层下沉超警戒值时,或迎头顶板较差时,采用锚带网索梯形棚复合支护。梯形棚规格是梁长3.8m,腿长2.8m,棚距500mm,砼背板、金属网腰帮过顶。3.2、当迎头顶板破碎不可锚时,直接架29U4626U型棚,棚距500mm,砼背板、金属网腰帮过顶。3.3、绞车硐室三岔门、过小断层且顶板完整时,采用顶部锚索加密的方式加强支护,锚索的间排距缩小到130

6、01600(mm)。4、支护质量要求4.1、锚杆应垂直于煤、岩面,与煤、岩面的夹角不小于75。顶部两肩窝的两根锚杆应向两边倾15左右;帮部肩窝及底部锚杆应分别向上向下扎15左右。不能顺层打锚杆。4.2、锚杆托板应紧压钢带紧贴煤、岩面。顶板出现起伏时,钢带、网应弯曲紧贴岩面,不能在托板与岩面间填充矸石或半圆木等物料。帮部局部超挖或片帮时,也应贴帮安设锚杆,如需造型,需先贴帮安设锚杆并挂网、压钢带,再挂一层钢筋网进行造型;帮部超挖超过400mm时,应补打锚杆。4.3、顶板锚杆螺母拧紧力矩300N.m,煤帮锚杆螺母拧紧力矩200N.m,锚固力顶板80KN,煤帮60KN。每根锚索用1卷K2460,3卷

7、Z2460锚固剂锚固,凝固1小时后,用张拉仪上紧,锚索预紧力100KN,锚固力200KN。4.4、正常情况下,锚索外露长度应控制在150350mm内,当锚索外露长度超过450mm时,必须重新补打。4.5、严格控制钻孔深度,锚杆端部必须推至孔底,外露长度1040mm。锚杆间排距误差不超过50mm。4.6、金属网之间须压茬联接,搭接长度为50150mm。锚、网、带+锚索联合支护每循环第一排网不能用锚杆压茬时,可插接,但不能将锚杆螺母及锚杆托板卸下再挂网压茬。金属网搭接处均用12以上的铁丝每200mm联网一道。4.7、锚索间排距误差不能超过100mm,在三岔门、大断面硐室、断层前后及顶板破碎带等处锚

8、索应适当加密。5、巷道矿压观测分析5.1、自巷道掘进开始,就随着巷道掘进建立完善的矿压监测系统,对巷道矿压显现情况进行监测。该巷道在掘进期间, 巷道围岩表面位移采用十字布点法观测,每隔3050m设一组布点,顶板最大下沉量为30mm,两帮最大移近量为80mm,其中小煤柱侧煤帮最大移近量为50mm。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两帮移近量较大,并且采空区侧煤帮的移近量明显大于实体煤侧。顶板下沉量相对较小,并且在20天后即趋于稳定。5.2、从总的支护效果看,巷道支护状况良好,围岩的变形得到有效的控制。锚杆受力通过安设液压枕对锚杆受力进行监测。通过观测数据可以看出,顶板锚杆受力较大,且在离孔口0.91.2m处达

9、到最大,说明顶板在此处有离层破坏的趋势,这与顶板离层观测结果也是相符的。5.3、从整个巷道锚杆的受力情况来看,绝大部分锚杆受力在其屈服载荷以下,没有出现锚杆因受力过大而被拉断的现象,说明锚杆的设计选型是科学的,合理的。5.4、从分析结果来看,顶板离层量、巷道表面位移量及锚杆锚受力都在设计要求的范围之内,并有效地控制了顶板下沉和两帮位移,保证了巷道的安全状态,说明优化的支护参数是合理的、可靠的,但根据观测结果表明:巷道刚掘出期间,实体煤帮侧巷帮移近量较小,沿空侧巷道帮移近量较大,顶板下沉量较大,主要原因是由于巷道掘进后,沿空侧煤柱遭到破坏,煤体强度急剧降低,引起煤柱向巷道方向强烈位移,同时伴随着

10、顶板强烈下沉,支承压力向围岩内部转移;掘进后稳定期间随着大、小结构形成顶板下沉量和两帮移近量趋于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锚索所受压力值增加,锚索及时有效地将下方围岩悬吊于巷道顶板稳定基岩中,对维护巷道顶板稳定起到一定作用。6、支护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6.1、采用锚带网索支护有效的控制了围岩的移近量,控制了巷道的变形,由于锚杆与岩体融为一体,增强了围岩的整体性,支护效果大大提高。6.2、根据监测表明掘进期间顶板下沉量为30 mm,两帮移近量为120 mm,20天后围岩趋于稳定,不需要加强修护。6.3、改进了施工工艺,优化了支护参数,有利于实现巷道掘进的快速高速。改变了掘进与支护作业不平衡状况,减少了

11、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时利用率,提高了单进。6.4、降低了原煤生产综合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采用锚带网索支护每米节约成本月200元,整条巷道节约成本11.2万元,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6.5、有利于安全生产,采用锚带网索支护后,保证了巷道的有效使用断面,为综采进架创造了条件,减少了巷道维修量。7、 结 论7.1、沿空掘巷锚杆支护参数的优化要先进行过程优化,从巷道的布置设计、支护参数设计及信息反馈等方面综合考虑,找到最佳的过程,再对最佳的过程中具体的支护参数运用科学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同架棚支护形式相比,锚网支护具有良好的可缩性,更适用于沿空巷道等大变形巷道。7.2、采用锚网支护大大减少了金属

12、支架的搬运量,更为重要的是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简化工作面上下端头的超前维护,有利于工作面的高效、快速推进及“双高”矿井建设。7.3、实践表明,采用经过优化的锚、网、带+锚索联合支护,可以有效控制孤岛工作面沿空掘巷方式下施工巷道的矿压显现,提高了支护效果,为工作面的安全回采创造有利条件,保证了巷道安全,而且节约了支护成本。参考文献:1中国矿业学院.井巷工程(修订本).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89, 251-2672宋振骐. 实用矿山压力控制.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83钱鸣高,石平五.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4何满潮,袁和生,等.中国煤矿锚杆支护理论与实践M,北:科学出版社,2004.5赵先刚.锚注联合支护技术在高应力松软围岩巷道中的应用J,煤炭工程,2007(2):38-40.6李凝,杨玉华.软岩巷道支护技术调研J,煤炭工程,2003(8):43-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