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罗龙飞.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2437076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下《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罗龙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五下《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罗龙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五下《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罗龙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五下《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罗龙飞.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五下《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罗龙飞.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下《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罗龙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下《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罗龙飞.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 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分数的产生和意义(A案)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我今天所上的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是本节教材的第一课时,本课由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分数的产生”通过测量与分物,引入

2、分数,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并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第二层次“分数的意义”通过举例说明1/4的含义,引出分数概念的描述,并强调了单位“1”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给出分数单位的概念。这里实际上是揭示了分数的一个方面的意义,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我的思考】分数的意义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学生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重要基础。而概念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要

3、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必须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说才达到,而且这也是学生喜欢的,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概念变成直观形象的语言,同时激活课堂氛围。【教学目标】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3、通过揭示概念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难点:认识并理解单位“1”。【教具准备】课件 各种形状纸片 芦柑或橘子【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纸片若干 水果糖 圆卡 瓜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分物导入。(1)教师出示两个芦柑:同学

4、们一定喜欢吃水果吧,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芦柑,打算把它奖给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学生,想得到吗?但是必须要先回答出一个问题才能得到芦柑。第一个问题:如果把这两个芦柑平均分给两个学生,该怎么分?(学生回答并板书1个)奖励一个芦柑给学生。(2)同样的第二个问题:现在把我手上剩下的这个芦柑平均分给两个学生,该怎么分?每人还能得到一个吗?(找学生当堂分)每人分得多少?(半个还可以怎样表示?(板书:1/2)(把这个芦柑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得到这个芦柑的1/2)(3)其实老师这里还有一个芦柑,我想把他平均分给四个学生,该怎么分?(找一名学生当堂分)每人分得了多少个?(把1个芦柑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

5、这个芦柑的1/4)2、小结:可见,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通常用分数来表示。于是,便产生了分数(板书:分数的产生)【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出发,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具体情境,还以本来面貌,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是以“做”而非“听或看”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和交流中,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获得切实的体验。二、探索新知、发现奥秘1、观察1/4这个分数,(课件出示1/4)你能用手中的学具以你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摆一摆的方式表示出这个分数的含义吗?2、学生分小组

6、合作,用手中的学具表示四分之一,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上台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表示的。(投影或者贴在黑板上)(1)把正方形或圆等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2)把糖果、瓜子、圆卡等多个物体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整体的1/4。(3)小结: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后教师归纳:这几种表示方法都是将一个物体或者一些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4、观察这些图形,(教师分别指着空白的部分或者另外几份)如果让你用分数表示,可以用那个分数表示?(2/4或者3/4教师随机板书分数)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3/4这个分数有什么含义?5、谁还

7、能说说你在生活中都在哪些地方见过分数?(引导学生以教室里的人或者物体举几个分数的例子)学生汇报后,小结:老师也收集了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分数知识,想不想看看?(课件出示:人得头部约占身体的1/8、长江流域被污染部分占主干流3/5等)6、小结。像这样我们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分数的意义。(板书:意义)一个整体我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为了把这个1和自然数1区分开来,通常给单位“1”加上引号。7、概括分数的意义。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分数的意义?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分数的含义。(把一个整

8、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8、让学生说一说课件中每个分数的含义。9、认识分数单位:(1)课件出示62页做一做,学生口答完成。(2)我们把糖果平均分成了六份,其中的一份我们把它叫做分数单位。如:1/6就是5/6的分数单位。(3)说说另外几个分数的分数单位。(4)那么说来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分数单位?【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给学生提供真实具体而感兴趣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构数学知识,在活动中“做数学”; 学生在全身心投入到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和交流中,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获得切实的体验。在活动中以生活实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将生活中积累的常识与

9、数学知识相结合,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而培养学生能用数学观点考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在经历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后,学会了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提高了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同学们,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不但知道了分数的产生,并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单位的含义。下面,我们就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相信大家一定有出色的表现。2、出示练习题引导学生完成。【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内化为技能技巧,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四

10、、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外延伸如果把2个正方体分别看作单位“1”的 1/2 、1/3 、1/5,想想它们的单位“1”是几个正方体?你是怎样想的?【板书设计】分数的产生和意义一个物体 一些物体 一个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分数【教学反思】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是一节概念课,在概念课的教学中更要注重数学活动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开放了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给学生提供了真

11、实具体而感兴趣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构数学知识,在活动中“做数学”;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创造1/4最能体现这一思想,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分数是无穷的,生动具体、富有生命力的。 因此可以说本节课较好地突破了难点,并且立意较新。同时,关注过程,还数学以本来面貌是本节课的第二个成功之处。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出发,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具体情境,还以本来面貌,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是以“做”而非“听或看”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和交流中,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获得切实的体验。以致学生在活动中会以生活实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将生活中积累的常识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而培养学生能用数学观点考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在经历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后,学会了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提高了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之处:整节课虽然环节清晰,练习充分,但自己感觉粘滞(整个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内化,还不是太熟悉)和生硬(各环节的连接语)总是有些顾此失彼。教师用语有时比较简练了些,相对于这节课语言要更加规范,用词要准确,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规范性。另外,课堂评价方式有待于加强和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