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绿色食品杂志发表.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2386738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绿色食品杂志发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绿色食品杂志发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绿色食品杂志发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绿色食品杂志发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绿色食品杂志发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绿色食品杂志发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绿色食品杂志发表.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本世纪初,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以来,我省就把培育品牌作为绿色食品产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升级的关键措施来抓,作为促进农产品品牌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突破口来抓,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全省有14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15个产品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有107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获得省著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已有巴彦猪肉、呼兰大葱、阿城大蒜和嘉荫木耳等26个产品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同时,还有2个绿色食品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

2、绿色食品品牌不仅已成为我省优质农产品的主导品牌,而且也成为我省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品牌因素在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升级,在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综合效益日益凸现。一、绿色食品品牌建设成效显著(一)带动了绿色食品市场开发品牌影响和带动了我省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销售额不断攀升。目前,我省绿色食品(有机、无公害)产品已销售到全国除西藏外的所有省、市、区(包括台湾省),远销欧、美、日和东南亚等40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全省绿色食品省外销售额可达240亿元,比上年增长9.1%。(二)促进了绿色食品产业升级在品牌效应的牵动下,绿色食品骨干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贸工

3、农、产加销相联结的绿色玉米、大豆、水稻、乳品、肉类、山产品、饮品和特色产品8大产业体系。2009年,全省绿色(有机)食品企业发展到500家,其中,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发展到63家,全省绿色(有机)食品企业加工总量1000万吨以上,销售收入285亿元以上,分别比上年增长5.3%和8.7%。(三)加速了绿色食品基地“三化”进程品牌影响力的扩大,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促进了现有生产基地迅速向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2009年,全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发展到5690万亩以上,已创建128个、4450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占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40%以上,列全国之首。(四)提高

4、了农产品整体竞争力随着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绿色食品市场整体优势也不断增强,销售价格不断提高。绥化市依靠“寒地黑土”品牌拉动的影响,每公斤粮食增收0.2元;五常市绿风集团在“五常大米”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后,大米售价每公斤增加0.3元。(五)牵动了农民人均收入增加随着品牌效应的不断扩大,得到了广大客商和消费者的进一步认同,其在价格中的作用日益显著。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绿色食品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品牌建设的主要做法(一)整合资源,切实抓好现有品牌的培育开发绿色食品初期,由于投入不足,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部分地方品牌小、杂、乱,一品多牌现象大量存在,有的地方仅大米商标就注

5、册了上百个,有的一个厂家自己就好几个商标,造成同产品互相掣肘,甚至互相拆台,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和社会资源。对此,我们按照产地、产品质量相一致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支持企业扩张优势产品规模,围绕现有的强势品牌整合同类产品,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市场占有率高、信誉良好的知名品牌。引导中小企业向大企业、大集团靠拢,促进知名度小、实力弱的绿色食品企业和品牌向同类驰名、著名品牌合并。目前,大米类品牌已逐步向北大荒、梧桐、五常、孙斌、珍宝岛等八大品牌集中,大豆类品牌逐步向九三、哈高科、绿金、阳霖等五大品牌集中,玉米类品牌逐步向华润、冰花、龙凤、碧珠等四大品牌集中,乳制品品牌逐步向完达山、龙丹、红星

6、、伊利、蒙牛等十大品牌集中,山特产品品牌逐步向黑森、北奇神、珍珠山、嘉丰等四大品牌集中。通过整合,黑龙江绿色食品和特色农产品品牌规模进一步扩大,实力进一步提升,综合效益进一步增强。(二)发挥优势,重点打造特色标志性品牌与其它省份相比,我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特别是绿色食品发展,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近年来,我们注意发挥这些优势,采取措施,积极打造资源型、特色型、地理标志性品牌,进一步提升了龙江绿色食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利用资源和环境优势打造品牌。我省资源富集,耕地集中连片,土质肥沃,开发较晚,污染程度轻,境内天蓝水碧,土净田洁,森林覆盖率达42.9%,部分地域仍处于良好的自然原始生态,是全国

7、最敢叫响绿色食品品牌的省份。依托这一优势,全省已初步打造和叫响了“寒地黑土”、“北奇神”、“北大荒”、“大兴安岭”、“乌苏里江”等一批资源和环境型绿色食品、特色农产品品牌。二是利用发挥地理和产品优势打造品牌。我省是中国纬度最高的省份,物产丰饶,品质独特,地域文化突出。利用这些优势,我们不失时机地争取列入全国首批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试点省份,率先启动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通过地理标志登记把黑龙江独有的绿色特色农产品保护起来。已有阿城大米、嘉荫木耳、巴彦大豆等2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获得批准,以“寒地黑土”、“五常大米”、“庆安大米”为代表的地理标志产品发展到32个,在全国居前列。三是利用产

8、业优势打造品牌。2009年,全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发展到5760万亩,种养业产量达到192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1.4%和12.9%。主要农产品产地实现了无害化种植,成为全国首个完成种植业无害化生产省。多年来,我们十分注意把这一优势发挥好、发挥足,在总体上着力推介龙江绿色食品品牌,把黑龙江绿色食品打造成为继石化、森工等代表黑龙江社会经济特征的老品牌之后,又一在国内外叫响的社会经济品牌。目前,经过多年的培育,蕴藏于黑土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绿色食品品牌已成为我省对外交往中的一张靓丽名片,塑造着黑龙江崭新的形象。(三)突出科技,切实强化品牌的内在品质突出内在品质是打造绿色食品品牌的一个关键点,也是品

9、牌永久生命力之所在。一是注意依托标准打造品牌。在总结科技成果和先进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强化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和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修订我省绿色食品标准,加速与国际标准接轨。全省已制定种植、养殖、加工等各类技术操作规程1400个,并由省技术监督局正式颁布实施,基本涵盖了我省大宗粮食作物、主要经济作物种植、畜禽养殖产品、山特采集产品以及人工食用菌栽培等多个领域,为培育品牌奠定良好的质量基础。二是注意依托科技打造品牌。大力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广泛培养科技示范户,搞好绿色食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切实提高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标准。积极开发科技含量高的绿色食品产品,切实优化产品结构,从整体上提高绿色食品

10、品牌的科技含量。从第二十届哈洽会绿色食品展的情况看,参展的1300多个产品,70%以上是终端消费品以及高附加值、高科技的产品,品牌科技含量明显提升。三是注意依托认证打造品牌。坚持用严格的产品质量培育品牌信誉,用优良产品满足市场的个性化要求,大力开展农产品认证工作,通过认证不断提升品牌的质量标准。目前,全省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开发认证数量达到14个大类、10700个产品,居全国首位,其中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达到1106个,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产品达到494个。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不断增强了我省绿色食品品牌的诚信度。在有关部门历次对农产品抽检中,黑龙江省地产农产品合格率都

11、达到了99%,最高达到99.37%,在全国处于领先的位置。(四)依托市场,不断扩大品牌的影响范围实践证明:以大流通为突破口,建立灵活多样的流通渠道,采取高密度的宣传手段是打造绿色食品品牌的有效载体。一是多方位构筑市场网络推介品牌。根据绿色食品市场面临的形势,我们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流通型龙头企业的积极性,大力加强绿色食品批发市场以及配送中心建设。目前,全省以哈尔滨为中心,齐、牡、佳和大庆等中等城市为重点的省内网点发展到400多家,以京、津、沪为重点的省外销售网点发展600多家,以美国、日本、韩国和香港为重点的境外销售网点发展到100多家。大兴安岭地区建立的绿色食品展销中心,年均接待中外客商团组1

12、60个,接待客商4200余人,现已形成区内市场20处、国内经销场所126处、国外经销场所28处的营销网络。绥化市依托“寒地黑土”品牌,仅两年多的时间就先后在美国、日本、俄罗斯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一批绿色食品销售网点。二是多途径展示品牌。近年来,我们把办展办会作为展示精品,培育品牌,开拓市场,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升级的重要措施,积极组织、引导和协调绿色食品品牌企业参加大型经贸展销活动。仅去年以来就组织参加了两届哈洽会、东北五省(区、市)农博会和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及圣彼得堡、比利时等10个国内、国际大型会展活动。参加企业累计达570余家, 1100多种产品参展,签订各类合同170多份,产品数量

13、130多万吨,签约金额60多亿元人民币。我们实行严格的准入条件,非名牌企业和特色产品不得参展。我们还十分注意根据市场发育和拓展的需要,把握时机,组织人员超前做好国内外绿色食品市场调研,增强品牌企业参展的针对性,不断提高参展的综合性效益,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参展的积极性。三是多形式彰显品牌。在重要媒体开设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宣传专栏,组织新闻媒体有计划、有重点地宣传我省绿色食品品牌和特色产品,发布招商信息,推介名牌企业。利用交通要道、旅游景区设立广告拦、广告区,全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宣传。先后与香港大公报、黑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合作,专刊介绍我省的绿色食品名牌企业和特色品牌,切实提高了知名度,扩大影响

14、。仅在去年“两会”、哈洽会和党的十七大期间就刊发7个专版,共计5万多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通过长期不懈的宣传和展示,我省的绿色食品得到国内外客商和消费者的进一步认同,品牌竞争优势明显增强。比如,在去年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我省参展的大米每市斤都卖到2元以上。五常市丰粟有机水稻种植合作社生产的大米每市斤卖到8.8元,桦南富民绿色稻米协会的有机大米更是卖到了每市斤17元。尽管如此,这些“天价”展品并没有让客商和市民却步,相反,无论是合作洽谈还是现场购买,都异常踊跃,绿色食品品牌的内在价值得到了进一步体现。(五)强化引导,发挥好政府部门的作用绿色食品品牌建设一项复杂、持久的系统性工程,必

15、须采取行政、市场和法律等综合性措施加以引导。一是运用政策引导。为加强绿色食品品牌建设,我们规定:对品牌企业的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在绿色食品专项资金中给与优先考虑、优先安排。2000年以来,全省每年用于绿色食品品牌建设方面的资金都在一千万元左右。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大力培育绿色食品品牌经营主体,搞好绿色食品品牌及其他农产品品牌的评选认定,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创建品牌的积极性。省政府专门做出决定:对注册商标被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或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由省财政给予100万元的奖励。三是依法保护品牌。强化法律在品牌培育过程中的作用,采取有力措施、依法保护绿色食品品牌。2001年7月,省人大颁布并实施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并相应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法规性文件,依法促进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迄今为止,我省也是全国唯一对绿色食品产业进行立法的省份。依照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定期开展执法检查,打击假冒伪劣农产品,为品牌绿色食品保驾护航。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