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237779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材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七大报告标准表述)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 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 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 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 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

2、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 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 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 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 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材料二:农业的脆弱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其脆弱地位并没有 根本改变,收入增加缓慢,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造成 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下降。农民生产积极性

3、的下降,对农业投入的减少,直接源于利益比较法则。当某 些政策倾向和外部环境对农民的利益造成损害时,农民就会采用减少投入、 甚至撂荒的方式表示不满,由此导致粮食减产。资源瓶颈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耕地仍然是发 展农业的基本要素。但是,中国有限的耕地却每年以上百万亩的速度急剧减 少。中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占有量仅与世界平均数的1/4 -1/5,可 用于灌溉的水源日益减少。农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民由于负担沉重,收入增长缓慢,以与农地产 权制度上的缺陷所引发的短期行为,没有能力或不愿意向农地投资。现有金 融体系根本不把农民作为服务对象,农民即使有合理信贷需求也融资无门

4、。政府财政用于农业的公共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越来越低,至使大量农用水 利设施年久失修,农村公共用品供给严重不足。人力资源是发展农业的主体要素。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但从结构上看,有 知识、有文化、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市场流程的新型农民却数量有限,极为 稀缺。市场竞争考验着农业的今天和未来。市场经济条件下,来自于需求的约束使 得卖粮难、卖果难、卖猪难、增产不增收构成对农业的新困扰。农民既要面 对国内市场的疯狂竞争,也要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角逐。分析:一要推进城市化进程,将大批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减少农民对有限 土地的压力;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要加强环境保 护,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

5、化进一步加大;四要严格把关农田征用,保证守 住全国耕地不少于 18 亿亩这条红线;五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培养 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六要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转型,提高市场竞争力;七要稳 定粮食收购价,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害,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材料三:农民的贫困1997-20XX,农民收入增幅急剧下降,1996年为9%,1997年为6.4%, 1998年为4.7% , 1999年为3.3% , 20XX为2.1%。1995年每亩农业纯收 入为376元,而20XX下降为161元20XX以后增幅虽有回升,但仍在低 水平徘徊。去年取得 6.8增幅的好成绩后,继续保持难度很大。农民增收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农

6、民穷困既是农村经济面临的突出矛盾,也是 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长期不增收,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影响,农产品供 求形势就可能发生逆转;农民收入和农村购买力上不去,不仅工业品的市场 需求将受到制约,也会影响农民对农产品的消费支出,加剧农产品的卖难, 令扩大内需方针难以真正落实;农民生活得不到持续改善,农村不稳定因素 就会增加,危与社会安定;农民不能富裕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 代化的目标就不可能最终实现。农民收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缺少农民收入与社会收入 同步增长的机制。二是农业生产方式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产品的质量 不适应消费需求,农业效益偏低。三是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7、落后于国民 经济的增长;农村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大大落后于城市;农村生态环 境还有待于进一改善。分析:农民为什么贫穷?除了历史原因外,一是收入渠道比较窄,主要是种 地和到城市打工;二是从二元化社会结构看,农民处于不平等的一极;三是 忽视市场导致增产不增收。因此,应当给予农民国民待遇,取消对农民的歧 视性限制,让广大农民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应当加大投入,积极引导,拓宽 市场,转变农业产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应当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以科 技带动农业增产增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材料四:农民的卑微 从理论和法律地位上讲,农民是全体社会成员中具有平等地位的构成部分。 但是,农民的名义社会地位与实际社会

8、地位相差甚远,农民在社会结构中的 实际地位处于最低层。现行的刚性户口管理制度对农民是极为不利的,把农民牢牢地拴在土地上, 使农民的迁徙自由和择业自由受到了极大限制。在严格的户口等级制中,农 民处在宝塔式等级阶梯的最低层。农民要想改变自己的户口性质,几乎是不 可能的。国有财产名义上是属于全民的,农民也是其所有者中的一员。可事实上,农 民对国有财产没有实际占有权和支配权,从国有财产的收益中分到的好处也 很有限。国家在奠定工业化基础的过程中,以价格剪刀差的形式从农民那里 取走了大量资金,农民为国家做出的真实贡献长期被掩盖了。农民在财产关 系上的这种不平等地位,是其社会地位整体低下的重要根源。中国农民

9、是极易遭受外部攻击和伤害的群体,农民的总体力量很单薄,不足 以有效抵抗外来的伤害。对农民的伤害主要有:政策性伤害,如农业基建投 资减少,取消或不兑现已公布的奖励政策,某些产品国家订购价格偏低等; 交易性伤害,如收购农产品压价,残次农机具、假农药、假化肥卖给农民, 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等;行政性伤害,如有些 地方政府机构的少数干部,依仗权势横行乡里,巧取豪夺,大吃大喝,乱搞 摊派,严重侵害农民的合法权益。分析:完成农民身份的战略转型,必须解决农民“国民待遇”问题,在义务 教育、户籍管理、迁徙自由、市场准入、劳动就业、公共用品使用等诸多领 域,逐步取消对农民的歧视性限制,给

10、予农民平等机会,切实保护农民的合 法利益不受损害,在解放农民的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材料五:废止农业税农业税作为国家的重要税种,为我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 挥了重要作用;农民作为纳税人,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在“十一 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之际,中央1 号文件出 台了 20XX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的政策,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 会议作出了自20XX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 这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 2600 年的农业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是具有划时代 意义的一件大事,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大举措,是惠与亿万农民的一大德政, 具有重大的

11、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全面取消农业税,并不等于农民负担问题完全解决了,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 依然存在,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任务仍 很繁重。要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 的农村综合改革,努力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 财政制度。要建立健全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 理工作,严格执行有关制度和规定,切实把减负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工业反 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重点在“多予”上下 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

12、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 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 的投入,努力创新财政支农机制。让公共财政的雨露更多地滋润农业,让公 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农村,让公共财政的支出更多地惠与农民。分析:要深刻认识全面取消农业税的重大历史意义,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继续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努 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材料六: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劳动力市场的安全网,对保障劳动者的养老、就医等至关 重要。据统计,今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约为1.2 亿人,进城农民工约 1 亿

13、人,跨省就业的农民工约 6000 万人。然而,在这个庞大的人群中,养 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仅为 15%,医疗保险的平均参保率为 10%左右。失业 保险、生育保险,目前仍与绝大多数农民工无缘。农民工参保率低是个严重 的社会问题,而参保的农民工纷纷退保现象,更加耐人寻味。社保制度门槛高、转移难,导致农民工权益难以保障,是目前农民工社会保 障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我国目前的各项社会保障在计年限、缴费办法和待 遇享受等方面,都是依据正规就业情况而定的,对农民工这种流动性大、范 围广、劳动关系不稳定、工作岗位不确定、工作时间长短不一的特殊人群, 缺乏制度设计和保障。例如,XX农民到广东打工,在广东缴纳的社保

14、金, 根本无法转移到XX。我国养老和医疗等主要社会保险制度被分割在2000多 个统筹单位,各统筹单位之间政策不统一,养老保险关系也无法转移接续。此外,在农村社保制度与城市社保制度无法接轨的情况下,农民工在城市内 缴纳的社会保险,不能享受相应待遇。对于回到户籍地就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的社保,农民工当然要退。值得警惕的是,不少地方政府也欢迎农民工退保。政府通过行政力量让农民 工参保,让地方社保基金更充足;而退保时,农民工并不能领回全部金额。 有人统计,广东省每名参保一年的农民工退保,就将向当地养老基金“贡献”1348 元。分析:让农民工真正能老有所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针对我国农 民工社会保

15、障面临的困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国家应建立适合不稳 定就业农民工特点的过渡性养老保险制度。第二,为不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建 立大病医疗保险。第三,建立由国家、集体、农民三方负担的农村养老、医 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村社会保险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接轨和社 会保险关系的接续。第四,建立农民工应急救助机制。材料七:推进“三化” 解决“三农”问题,其根本措施在于推进“三化”,即农业的“产业化”,农 民的“非农化”,农村的“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之所以能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弱质状况,推动农业走上现代 化之路,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 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提供服务

16、等职能,它一头连市场,一头连着基地农户, 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机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 化程度和生产的社会化水平,从而增强了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农 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 管理,一方面可以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向高效益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流动和 聚集,带来结构效益。另一方面其农副产品主要产业的区域化、专业化的发 展,可将小而分散的农业生产聚合成规模化经营,从而产生规模效益。从现实看,阻碍农民增收和阻滞其摆脱弱势地位的因素主要是有以下几点: 一是劳动力需求因素。我国不足1 亿公顷耕地只能提供5 千万个农户的劳动 生产,劳动力供大于求,仅依靠农业增加就业来提高农民收入,难度太大。 二是农产品需求因素。目前我国近8亿人生产农产品,共约5 亿人消费商品 农产品,可见农产品需求市场多么狭小。需求拉力小,必然造成农产品商品 率低,从而制约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推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 转移,加速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