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艳-—等待让课堂更实效、探究更精彩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2364608 上传时间:2023-09-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艳-—等待让课堂更实效、探究更精彩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艳-—等待让课堂更实效、探究更精彩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艳-—等待让课堂更实效、探究更精彩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艳-—等待让课堂更实效、探究更精彩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艳-—等待让课堂更实效、探究更精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艳-—等待让课堂更实效、探究更精彩(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等待,让课堂更实效、探究更精彩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十堰市房县青峰小学 江 艳【内容摘要】课堂是学生的天地,一堂精彩而又具有实效的课堂,不是以教师讲得精彩与否为标准来衡量的,而是看学生是否真正参与,是不是学有所获。只有相信自己的学生,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交流,并给予适当评价和肯定才能使他们真正收获,这一过程的生成需要的正是时间和等待。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这种抓住爬山虎的特点及观察点的变化来叙述的方法,我让学生在读、说、看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并练读,这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关键词】 爬 探讨 等待 评价 实效【案例背景】爬山虎的脚一文先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再介绍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

2、它是怎样利用脚一步一步慢慢向上爬行的,从而启发人们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教学的重难点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及观察点的变化来叙述的方法。在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教学中,结合教学目标我引导学生按步骤进行学习:先读有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语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再观看插图,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与此同时,理解比喻句“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从而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最后,引导学生在读、说、看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练读,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精彩片断】片断一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

3、片?生:细丝!生:(大声地)圆片!师:认为是圆片的同学站起来。(全班站起来一大片)师:(故意失望地摇头笑)看来你们是应该罚站了!(站起来的学生有的愕然,有的沮丧地低头不语,有的困惑地看着老师。)师: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加重语气)这,指什么?生:(纷纷小声地)细丝。师:(追问)那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生:(异口同声地小声说)细丝。师:(满意地)这就叫咬文嚼字!只有这样进行探究,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片断二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生:细丝!生:(吵起来)圆片!师:

4、(笑)不是谁嗓门大谁就有理。我们还是先看看书再说吧。(生马上打开书,边读边若有所思,而后纷纷举手。)生:是细丝。因为书上第三自然段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说明这六七根细丝,就是爬山虎的脚。师:(不动声色地)是吗?生:(不服气地)哪有脚像细丝的呀!师:(郑重地点头)是不太像。生:(肯定地)是细丝!我还可以从第四自然段找到证据:“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这说明小圆片是爬山虎的脚挨着墙以后才变出来的。爬山虎的脚其实是那六七根细丝。(师继续不动声色地倾听)生:(激动地)我

5、觉得作者比喻得不好。应当把小圆片说成是爬山虎的脚,把那六七根细丝说成是爬山虎的腿。是这样:爬山虎先长腿,也就是那“六七根细丝”。腿长长了,能够触到墙的时候,腿上再长出“圆片”脚来,巴在墙上。细丝够不到墙的爬山虎就长不出脚来,最后连细丝腿也退化了,书上说:“不几天就萎了。”(全班笑成一团)师:(故意惊奇地说)你竟然敢挑大文学家的毛病,了不起!大家觉得呢?(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有的困惑不语。)师:看来,大家刚才读书都非常认真,也都能说出了自己的道理。其实,爬山虎能爬墙,全靠它茎上长出的那生:(齐答)六七根细丝!师:对!如果没有那六七根细丝,爬山虎就根本没有机会去“触墙”,也就不能往上爬了。至于作

6、家管它叫脚,也有同学认为应该叫腿,我看这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你觉得怎么合适就怎么叫。腿也好,脚也好,都是拟人化的写法。科学的称呼应该叫“茎”,属于攀援植物一类。大家看呢?(学生满意地点头)【案例评析】“案例一”中,老师确实想带领学生咬文嚼字,并且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和针对学生的理解含糊点进行提问。但是,老师太着急了,学生一答错,就等不及地提醒学生。咬文嚼字的过程,都由老师包办代替了:老师代替学生读课文,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老师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富有暗示性的重音,诱导学生很容易地就得出了答案,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老师最后的满意,是因为学生得出了正确答案,殊不知: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知识重要,方

7、法更重要。“案例二”中,老师的宽容、等待,为学生思维的飞跃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又促使学生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一个学生精彩的发言激起了更多同学思维的火花。最后那个同学的发言尤其精彩!想象合理,具有可贵的创新精神。老师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又提醒了学生注意文学的形象性与科学的严谨性之间的区别。通过这堂课使我明白:在组织课堂教学探究时,首先要在时间上等待,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其次还要要在评价上等待,等待学生的“众说纷纭”,等待他们智慧火花的绽放,对学生的发言要暂缓评价。“案例二”中的教师就做得很好,当第一个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时,我并没有“趁热打铁”地肯定学生,结束探究,而是进行了“冷处理”,让有疑问的学生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在互相探讨、争论的互动过程中,激活了思维。因此,最后那个学生极有创意的发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一堂精彩具有实效的课堂,不是教师一人讲出来的而是有学生参与探讨并领悟而生成的,只有学生自己想出来说出来的知识才是他们真正所收获的,教师只是引领者,而学生才是主体,这也是生本教育的主张,而实效也是在时间等待中孕育而生的。因此只有等待,才能让课堂更实效、让探究更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