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2363402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3、《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3、《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3、《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3、《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3、《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设计1、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廖承志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 识记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文中重点的文言语句。3、 掌握说理与反驳相结合的方法;体会文中蕴含的深情。4、 充分认识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步伐无可阻挡,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3课致蒋经国先生信,在信中廖承志言词恳切地叙述了与蒋经国的交往和友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蒋经国应从民族利益出发,为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文章标题

2、醒目、概括、简洁:一方面表明了文章的体裁是书信,另一方面表明了书信的对象是“蒋经国先生”。2、廖承志(19081983),广东省归善县鸭仔埗乡窑前村(今惠阳市陈江镇幸福村人),1908年9月25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通晓5种外语,擅长书画、诗词、戏剧。在孙中山、宋庆龄和他的父母廖仲恺、何香凝的教育、影响下,积极投身于大革命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赴日本,留学于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1928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作

3、出了重大贡献。半个世纪以来,他在反对侵略势力、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成为著名的国际和平战士。在发展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中日两国友好关系,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方面,他所作出的特殊贡献尤其具有重大影响。3、有文献记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解放后,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一定要解放台湾”,1979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此后邓小平又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原则。三年后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了这封书信,劝说他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出贡献。4、学习生字:咫尺(zh) 逾越(y) 把晤(w) 珍摄(sh) 悖谬(bi mi)东隅(y)

4、 难辞其咎(ji) 苟同(gu) 毋庸赘言(w zhu)厝(cu) 盍(h) 未雨绸缪(mu) 笑泯恩仇(mn)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文章因为是书信体,可分为前言、正文和结尾三部分。前言(1、2),称呼和问候语。由于作者与蒋经国虽说世交,然“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长年未通音问”,所以先叙旧,再议别离,后问安。正文(37),为促进祖国早日统一,作者从不同角度劝说蒋经国为和谈做出贡献。(分析问题)正文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3),首先提出总论点,“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提出问题)第二层(46),从几个不同角度论述中心。一、从

5、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入手,论述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性,批驳所谓的“罪人”之说。二、分析历史上国共两度合作的事实,说明国共两党三次合作的可能性,批驳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三、从蒋经国个人“忠孝两全”心愿论述“统一大业”于公于私的利害关系。第三层(7),警告蒋经国祖国统一“时不我与”,应“未雨绸缪”。(解决问题)结尾(8),再叙友情,切盼重逢。四、理解重点文言语句的意思。 1、局促东隅,终非久计。含义:居于东南角狭隘之地,总不是长久之计。2、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含义:如若犹豫不决,或者推托到将来,不仅徒然增添困难烦扰,而且你也难以推卸罪责。3、

6、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含义:时光不会停留,人生短促。时间拖长了,事情会发生各种不利的变化。时间不等人,必须抓紧时间。4、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含义:远望南方的天空,不禁一心向往,思念着你们,短信写不完想说的话,希望各位多加保重,专诚等候回音。五、教师小结:这封书信言辞恳切地叙述了与蒋经国的友谊和交往,表达了我党在祖国统一大业上的立场,批评了蒋经国的“三不”政策,从三个角度劝说蒋经国放弃错误主张,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生字词。2、廖承志丹青逸事:廖承志自幼受母亲何香凝的

7、艺术熏陶,学会了绘画。抗日战争时期,廖承志曾到香港工作。日本占领香港后,廖承志因工作需要到粤北参加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的领导工作。1942年廖承志在广东乐昌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囚禁于江西泰和县马家州集中营里。特务头子嬉皮笑脸地对廖承志说:“廖先生国画造诣很深,可否赠我一幅?”廖承志挥毫画了一幅枯树饿鹰恶犬的国画,画罢说道:“这幅画送给你作个纪念吧!”那家伙面红耳赤,不知如何是好。二、细读课文,合作探究:1、这封信意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作出贡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的?明确:这封信意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首先从民族利益角度进行劝说;其次从历史责任的角度进行劝说;再次,

8、从蒋经国的个人抱负角度进行劝说。此外,蒋经国曾切望蒋介石的灵柩能运回浙江奉化老家,“与先人同在”。信中指出若祖国统一,则其个人孝心亦可成为现实。2、课文中用“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这三句话对内容的推进和感情的表达起了什么作用?明确:课文中用“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三句话,使表述的内容层层深入,由国家民族利益而至个人抱负前途,表现出作者为对方设想周到,关怀备至。此三句话作为三段文字的结束语,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剖析:俗话说“三思而后行”,一方面这三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蒋经国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作为贡献的殷切希望;另一方面,文章没有这三句话内容照样是完整的,但表达效果上就不太一样,所以

9、本题设计意在让我们体会这三句话在内容上结构上的作用。3、当时,台湾方面有哪些不利于统一的言论?作者的态度如何?明确:蒋经国一再声言“三不”政策,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还认为,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则是“投降”“屈事”“吃亏”“上当”,并发布了“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生,民生乐利”等错误言论。作者立场鲜明,对这些言论的态度是“余期期以为不可”“实相悖谬”“实难苟同”“未免自欺欺人”,自己“于公于私,理当进言”。四、品味语言:1、“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咫尺”中一个“竟”字写出了虽只隔一个窄窄的海峡,却似远隔天涯之叹,含蓄地表明了这种

10、阻隔是人为造成的。既自然地抒发了牵挂惦念之情,又为下文将要进行的劝告作了很好的铺垫。2、“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这是本课中心句。作者围绕着共同完成祖国的和平统一,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劝说蒋经国先生为这一伟大事业作出贡献。它是从三个方面阐明的。这三个方面,从国家、民族利益,国民党的存亡前途以及蒋家的个人名利考虑来劝说。劝说过程条理性强,结构严密,有力突出了中心。3、“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这是劝说中的第一点。作者在本自然段列举不同侧面的国际国内事实,从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劝说对方立下这历史功业。这里采用了演绎推理,对表现中心有很强的说服力。4、“试为贵党计,如

11、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这是总结句,用来总括国共“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这一责任。国共历史上已经有两次合作了,如果能依时顺势三次合作通过和谈达成国家统一,才能实现两党共存,振兴中华的目的。言外之意是敬告蒋经国,国家统一迟早会到来,当然也不排除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这个句子在这里起归纳总结作用,使中心表达得更为明确。5、“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从第一个方面自然段过渡到自然段。这个句子没有承上的作用,只有引出下文。作者用叙述历史事实,引出对国共合作的议论,过渡自然,清楚明白。6、“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引用鲁迅的诗,意在劝其摒弃前嫌,实现中华民族的骨肉团聚。再叙亲情、友情,表达切盼重逢的深情。眷恋之情,溢于言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五、教师小结:书信可以表达正义的心声:“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这是廖承志对蒋经国先生的敦促,推心置腹,可谓情真意切,心诚能鉴!我们也要关心国家大事,进一步认识到祖国统一的必然趋势,增强统一中华、兴邦爱国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七、板书设计: 13、致蒋经国先生信说理:慎思(民族利益)再思(历史责任)三思(个人抱负);言情:思念殷切关怀备至设想周到批评中肯。为实现两岸统一作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