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笔记(重点)[共11页]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2363190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理学笔记(重点)[共11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法理学笔记(重点)[共11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法理学笔记(重点)[共11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法理学笔记(重点)[共11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法理学笔记(重点)[共11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理学笔记(重点)[共11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理学笔记(重点)[共11页](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编 法学导论第一章、法学第一节 法学的研究对象1、 法学概念 P32、 两个角度划分法学 P33、 一些古代法学发展 P4第二节 法学的历史第三节 法学与相邻学科了解第四节 法学的研究方法1、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的基本方法论原则2、 阶级分析方法 P8P83、 价值分析方法 P84、 实证研究方法(五个) P9第五节 法学教育与法律人才素质的养成1、 中国正规法学出现时间2、 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10 个)P123、 法律人才的基本素质 P13P11第二章、法理学概述第一节 法理学的对象与性质1、 法理学的对象 P152、 法理学的性质及其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第二节

2、 中国法理学P151、 法理学一词由来 P182、 中国法理学的体系 P19第三节 学习法理学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法理学的方法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形成与发展了解第二节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继承与发展了解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进程了解 第二编 法的本体第四章、法的概念第一节 “法”概念的语义分析1、 法律的广义狭义 P39第二节 法的本质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2、 法的阶级本质 P42P41P443、 法的本质由特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第三节 法的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3、法是

3、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P45P45P46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P47第四节 法的作用1、 法的作用的分类(填 | 选| 判)P482、 法的局限性(简 | 论| 选| )P50第五章、法的渊源、分类和效力第一节 法的渊源1、 法的渊源类别 P542、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 P55第二节 法的分类1、 国内法与国际法 P582、 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P593、 实体法与程序法 P594、 根本法与普通法 P595、 一般法与特别法 P59第三节 法的效力1、 法的效力的概念 P602、 法的效力与法的实效3、 法的效力范围 P60P604、 法的效力冲突及其解决的原则P63第六章、法

4、的要素第一节 法的要素释义1、 法的要素的定义 P65 第二节 法律概念1、 法律概念(简 | 判)P672、 法律概念的分类(判 | 选)P68第三节 法律规则1、 法律规则概念 P692、 法律规则的分类 P70第四节 法律原则1、 法律原则的作用是法律规则不能替代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简| 论)P742、 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3、 法律原则的分类 P75P744、 法律原则的司法适用P77第七章、法律体系第一节 法律体系释义1、 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点P782、 法律体系与相关概念之异同P79第二节 法律部门及其划分1、 法律部门的概念和特点2、 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和原则(选第三节

5、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1、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P842、 民商法 P85P81| 判| 简)P823、 行政法 P854、 经济法 P865、 社会法 P876、 刑法 P877、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P87第八章、权利和义务第一节 历史上的权力观和义务观第二节 权利和义务概念1、 权利和义务是法学的核心范畴2、 权利和义务的概念 P94*P91第三节 权利和义务的分类1、 根据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形态所作的分类2、 根据权利和义务所体现的社会内容(社会关系)的重要程度所作的分类3、 根据权利和义务对人们的效力范围所作的分类 P96P95P96 4、 根据权利之间、义务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作的分类P975、

6、 根据权利主体依法实现其意志和利益的方式所作的分类P976、 根据权利主体所作的分类第四节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P971、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P982、 数量上的等值关系 P983、 效用上的互补关系 P984、 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P99第九章、法律行为第一节 法律行为释义1、 概念 P1022、 特征 P102第二节 法律行为的结构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分类1、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P108第十章、法律关系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1、 法律关系的释义 P1112、 法律关系的分类 P112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1、 法律关系的主体种类2、 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客体P113P1151

7、、 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和特征2、 法律关系客体中的种类 P117P116第四节 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灭1、 法律关系形成、变更与消灭的条件2、 法律事实的种类 P119P118第十一章、法律责任第一节 法律责任释义1、 法律责任的组成 P1242、 法律责任的种类 P126第二节 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1、 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的含义P127 2、 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的原则P128第三节 法律责任的承担1、 法律责任的承担与法律责任的实现P1292、 法律责任承担的方式3、 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P130P131P1324、 免责的条件和方式(简)第十二章、法律程序第一节 法律程序概述第二节

8、 正当法律程序1、正当法律程序的价值(简| 论)P140第三编 法的起源和发展第十三章、法的历史第一节 法的起源1、 原始社会的调控机制P1472、 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3、 法和原始习惯的区别第二节 法的历史类型P148P1491、 法的历史类型的释义P1502、 中西方封建法制的主要差别主要有五个方面(简)3、 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P152P1524、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区别(简)P154第十四章、法律演进第一节 法律演进概论1、法律演进概念 P159第二节 法律继承1、 法律继承的概念 P1612、 法律继承的原因(简) P161第三节 法律移植1、 法律继承概念 P1642、 法律移植的

9、必然性(简)3、 法律移植的实践 P167第四节 法制改革P1661、法制改革的概念 P169 第十五章、全球化与法律发展第一节 全球化概论第二节 全球化下的法律发展趋势1、趋势个 P178第四编 法的运行第十六章、法的制定第一节 立法概念1、立法的特征 P190第二节 立法体制1、立法体制释义 P192第三节 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1、 立法过程 P1942、 立法程序 P196第四节 立法的原则1、 立法原则概述 P1982、 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P199第十七章、法的实施第一节 守法1、 守法的概念 P2032、 守法的条件 P206第二节 执法1、 执法的概念 P2072、 执法类别 P20

10、83、 执法的原则(简 | 论)P210第三节 司法1、 司法的概念 P2112、 司法体系 P212第十八章、法律职业第一节 法律职业概述1、 法律职业的概念 P217第二节 法律职业技能与伦理第三节 法律职业制度第十九章、法律方法 第一节 法律方法概说1、 法律方法的概念 P2302、 法律方法的内容 P231第二节 法律推理1、 形式推理概念 P2332、 辩证推理概念 P234第三节 法律解释1、 法律解释的必要性(简 | 论)P2392、 我国法律的正式解释P2373、 法律解释的原则(简 | 论)P2384、 法律解释的方法 P239第四节 法律论证第五编 法的价值第二十章、法的价

11、值概述第一节 法的价值释义1、价值的概念 P249第二节 法的价值体系1、 法的价值体系释义 P2512、 法的目的价值体系 P2523、 法的评价标准体系 P254第三节 法的价值的冲突与整合1、在立法、行政和司法程序中对法的价值进行整合,应当遵循哪些原则?P258第二十一章、法的基本价值第一节 法与秩序1、法对程序的维护作用P261第二节 法与自由1、 法对自由的确认和保障(简)P2652、 法律确认和保障自由的一般方式(简)第三节 法与效率P266第四节 法与正义第二十二章、法与人权第一节 人权的概念1、 人权划分 P2772、 基本权利 P280 第二节 法对人权的保护1、人权的国内法

12、保护P282第六编 法与社会第二十三章、法与政治第一节 法与政治的基本关系1、法与政治的关系 P290第二节 法与国家的基本关系1、法与国家的关系 P294第三节 执政党的政策与法律第四节 法与民主1、民主和法治的关系? * 重要第二十四章、法与经济第一节 法与生产方式1、法与生产的关系 P302第二节 法与市场经济1、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第三节 法与经济体制改革第四节 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要 P305第二十五章、法与文化第一节 法与文化的一般原理第二节 法与道德1、 道德的概念 P3172、 法与道德的联系和区别(简| 论)P318第三节 法与宗教1、宗教信仰自由法条P324第四节 法与文化1、 法律文化的概念 P3242、 法律文化的基本结构(简)P3263、 法律文化的作用(简) P326第二十六章、法制与社会建设第一节 法治的概念1、 法治与法制关系(简) P3312、 法治与德治(案例分析)P332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第三节 法治与和谐社会科教兴国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