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怎样升上去 .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2350504 上传时间:2023-10-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旗怎样升上去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国旗怎样升上去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国旗怎样升上去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国旗怎样升上去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旗怎样升上去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旗怎样升上去 .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旗怎样升上去教学设计 宣汉县胡家镇小学 刘永民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国旗怎样升上去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2、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3、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4、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知识与技能:1、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2、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2、建立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用途的意识。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2、会做滑轮的实验,并

2、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知道滑轮的基本结构,也不知道动、定滑轮的区别。层次2: 知道滑轮的基本结构,但不知道动、定滑轮的区别。层次3: 知道滑轮的基本结构,也知道动、定滑轮的区别。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也不能选择研究的对象。层次2:能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但不能选择研究的对象。层次3:能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也能选择研究的对象。教学准备:滑轮、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升旗仪式吗?有谁做过升旗手?2、 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还是向上用力的呢?3、 为什么向

3、下用力,国旗却会向上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吧,(板书课题:国旗怎样升上去)。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点击课件)二、探索和调查1、现在你们说一说,为什么向下用力拉绳子,国旗却会向上?(视学生情况抽生回答)2、哦,这位同学观察真仔细,旗杆上面有一个滑轮,下面我们把它放大看一下。(点击课件)3、(指着课件中的滑轮)这就是滑轮。你们每组的桌上也有滑轮,下面分小组去观察一下,滑轮由哪些部分构成?4、(点击课件介绍滑轮各部分,其中特别强调线穿过滑轮槽才不会滑脱)。5、认识动滑轮和定滑轮。 (点击课件)让学生观察屏幕,提出要求:左右两边的图有什么不同? (抽生回答,然后点击课件,让学生理解定

4、滑轮和动滑轮)6、组装定滑轮和动滑轮 我们已经知道滑轮有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你们想不想自己去组装一个呀? 师:那么要组装定滑轮和动滑轮,需要些什么器材呢?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课件),嗯,有了这些器材,我们就可以组装滑轮了,下面你们就动手去组装吧。因为课堂上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每个组都将这两种滑轮组装,我们还是分工协作吧。左边三组的同学组装一个定滑轮吧,右边的三组呢,就组装一个动没滑轮吧,我们来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装得快,装得好。每一组的几个同学注意相互配合哟。 (点击出装配图后,学生分组组装,老师巡视辅导) (总结评比)7、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师:同学们都很能干,自己能组装定滑轮或动滑轮

5、了,更具挑战性的活动还在后头呢。你们还有胆量接受挑战吗?师:勇气可嘉,下面我们就去试一试,谁是真英雄。前面我们学了斜面、杠杆、轮轴等机械,他们都能省力,那么我们组装的定滑轮的动滑轮,起什么作用呢?想一想啊。(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提问引导)师:这些只是你们的猜想,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下面让我们用实验去验证一下吧。要实验,你认为需要什么器材呢?师:要知道拉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测力计。其余的我们组装的滑轮中已经有了。下面就开始实验吧,组装定滑轮的,就去验证定滑轮的作用,组装动滑轮的组就去验证动滑轮的作用吧。要注意仔细观察,填好实验报告单哟。(点击课件)(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在这当中,可相机点击课件,让学生观察理解得出结论。)三、回顾和解释1、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哪些条件,才能比较方便地使用滑轮?2、定滑轮、动滑轮在实际生活有很重要的应用,它们都用在什么地方呢?请看屏幕。 (点击课件)3、正如大家看到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多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结合起来用,做到既省力,又能改变受力的方向,这在你们上了初中、高中后还要进一步学习,同时,在生活中大家多去观察,感受、体会机械在生活中应用的科学原理,相信你也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