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拐点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2350424 上传时间:2024-02-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5.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易斯拐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刘易斯拐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刘易斯拐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刘易斯拐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刘易斯拐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刘易斯拐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易斯拐点(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刘易斯拐点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 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 少,最终枯竭。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目录基本介绍概念的提出产生与人口红利的关系是挑战更是契机中国是否临近刘易斯拐点面对“刘易斯拐点”中国政府应采取的对策关于刘易斯基本介绍概念的提出产生 与人口红利的关系是挑战更是契机中国是否临近刘易斯拐点面对“刘易斯拐点”中国政府应采取的对策关于刘易斯展开编辑本段基本介绍如图,横轴表示劳动力供给,纵轴表示工资水平。工资水平长期保 持不变劳动力过剩,随着AD1右移至AD3到了劳动力过

2、剩向短缺 的转折点,即刘易斯拐点,在过去民工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随着 特定的背景因素的变化,如果不涨工资就招不到人,出现民工荒。编辑本段概念的提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发展经济学的领军人物、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 Arthur Lewis )发表了题为劳动无限供给条件 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刘易斯提出了自己的“二 元经济”发展模式。他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是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传 统农业部门的扩张过程,这一扩张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把沉积在传统 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干净,直至出现一个城乡一体化 的劳动力市场时为止(这时到来的即为刘易斯第二拐点,传统部门 与现代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二元

3、经济完全消解,经济开始进入新 古典主义体系所说的一元经济状态)。此时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 便是按新古典学派的方法确定的均衡的实际工资。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劳动 力无限供给阶段,此时劳动力过剩,工资取决于维持生活所需的生 活资料的价值;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此时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 劳动力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完毕,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剩余变为短缺,相应的劳动 力供给曲线开始向上倾斜,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开始不断提高。经济 学把联接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交点称为“刘易斯转折点”。1972年,刘易斯又发表了题为对无限劳动力的反思的论 文

4、。在这篇论文中,刘易斯提出了两个转折点的论述。当二元经济 发展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为短缺,此 时由于传统农业部门的压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开始上升,第一 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一拐点”开始到来;在“刘易斯第一拐 点”开始到来,二元经济发展到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的第二阶段 后,随着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剩余进一步增加,农村 剩余劳动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现代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足以超过人 口的增长,该部门的工资最终将会上升。当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 业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时,也就是说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 的工资水平大体相当时,意味着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已经 形成,

5、整个经济一一包括劳动力的配置一一完全商品化了,经济发 展将结束二元经济的劳动力剩余状态,开始转化为新古典学派所说 的一元经济状态,此时,第二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二拐点”开 始到来。显然,“刘易斯第一转折点”与“刘易斯第二拐点”的内 涵是不同的,都具有标志性的象征意义,前者的到来为后者的实现 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但后者的意义是决定性的。对照“费景汉 拉尼斯模型”中的三阶段划分,该模型中从第一阶段转化到第二 阶段的过渡点即为“刘易斯第一拐点”,该模型中从第二阶段转 化到第三阶段的过渡点即为“刘易斯第二拐点”。编辑本段产生刘易斯认为,在一国发展初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传 统生产方式生产的“

6、维持生计”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 一个是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和城 市为代表)。农业部门人口多、增长快。由于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 其边际生产率非常低甚至为零,农业部门出现大量劳动力剩余。此 时,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稍大于维持 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 定工资,农业部门就将涌入大量劳动力至工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 扩张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所谓“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即指劳 动力供给曲线在既定工资水平下具有无限弹性。“既定工资”即是 农业部门劳动力维持生活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农业中劳动的边际产出量降为零。此 时,农业部门中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

7、当工业部门提供既定水平工 资时,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 移,工业部门不断扩张。由于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力的供给是 无限的,工业部门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所获得利润转化为再 投资,将规模不断扩大直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这个时 候工资便出现了由水平运动到陡峭上升的转变,经济学上称之为 “刘易斯拐点”。编辑本段与人口红利的关系与“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由于年轻人口数 量增多形成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价格。 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这 一点,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中也表现得较为明显。而“刘易斯

8、拐点”与“人口红利”之间似乎有一种正相关的 关系,前者的显现,往往是“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一个前兆。目 前我们面临的“拐点”更多的是指 “初级劳动力”领域,相对应 的,以技师、技工为代表的“中级劳动力”数量却越来越不足(大 学本科生以上的“高级劳动力”倒是在增加,但质量并不乐观), 这更加加剧了未来发展的风险。编辑本段是挑战更是契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预示着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即将 结束,“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关于“确切的时间”是否2009 年,有没有这么快,当然见仁见智,但劳动力短缺在中国的出现绝 非危言耸听,它总有一天会到来,而且时间不会很久,“民工荒” 就是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征兆。

9、毋庸讳言,数目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在当下的中国经济崛起过程 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旦这个重要角色出现市场短缺,对于 整个经济大戏的挑战是巨大的。那种粗放的、低水平的、劳动力密 集的经济增长点,将面临严重的萎缩。人口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人口红利”不可能无限期延续。因 此我们必须考虑与“人口红利”相伴相随的“人口诅咒”一一当 我们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优势时,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创新的能力, 以致在“人口红利”枯竭时,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境地。这个意义 上, “刘易斯拐点”不啻为一种“倒逼”,跨过这道坎,展现在我 们面前的将是一番崭新的广阔天地。同样,因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无可避免,中国经济发展也 面临着

10、一场“重生”。那些粗放而低技术含量的增长点,该萎缩的 尽管让它萎缩;那些仅仅看重我们廉价劳动力的资本,该走的尽管 让它走一一丢掉这些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实现产业升级,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把传统制造业改造为先进制造 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刘易斯拐点”是形成一个健康的劳动力市场制度的良好契 机。一方面,民工荒实际上是民工权利荒,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 短缺或制度短缺,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护民工权利方面做更多的工 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供给,尤其是职业技能教育供给,提高 劳动力质量和水平,满足产业升级后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专家提醒:沿海、珠三角地区“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产业 调整尤应

11、注意力度2008年8月3日,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捷在“全球视野 下的广东现代化之路”学术论坛上提出了“刘易斯拐点出现, 让珠三角“民工荒”提前了 20年”这一观点,他特别提醒,广东 实行产业转移时,调整要适度,以防过多密集型产业倒闭。张捷说,广东如果要实行产业调整,首先要考虑清楚对现有的 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处置。既不能全部关掉,也不能全部向内地转 移。他认为,广东实行产业转移时,调整要适度,以防过多密集型 产业倒闭,以致重新回到劳动力大量过剩的局面,也即“刘易斯拐 点”逆转。他认为,政策一定要适度,给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个空间。可以 考虑就地升级,向自主品牌、高附加值发展。不过,人力资本要求 比

12、较高,在创新环境和制度文化等方面也必须作出调整和改善。简而言之,在“刘易斯拐点”之前,是人求工作,不涨工资也 会有源源不绝的劳动力;在“刘易斯拐点”之后,是工作求人,不 涨工资就找不到合适的员工。春节后,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严 重的缺工现象。其中,广东珠三角地区用工缺口达200万。常年约 有1200万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人口大省、民工大省 安徽,如今也出 现了 “用工荒”。“有专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 在枯竭,用工荒正成为内地普遍现象,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加速 丧失优势”。这是否说明中国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 ( 2010 年2月21日武汉晚报、新快报) 早在2007年,中国社 会科

13、学院的一份报告就曾提醒:我国的劳动力正由过剩向短缺转 变,拐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确切的时间可能是在2009年。 当时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出现的“招工难”,也为这种观点提供了部 分验证。没料到随后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外部需求萎缩,出口加工 业收缩,大批农民工被迫返乡,有机构预测就业岗位缺口达千万个 之多。一时间,“刘易斯拐点”之说似乎不攻自破。可是,随着经济强劲反弹,“保增长”大局已定,“用工荒” 又浮出水面,而且大有从沿海地区向内陆省份蔓延之势。其实,如 果不是将“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机械地设定在某个时间点,而是将 其视为一个过程,经济危机等因素有可能提前或延后“拐点”的出 现;那么,判断中国正

14、在或即将出现“刘易斯拐点”是基本符合实 情的。民工大省的“用工荒”,可看作是劳动力市场为“刘易斯拐 点”拉响的警号。对于这一警号,在劳动力市场中交易的企业和农 民工的反应敏感而迅速。比如,在地处安徽的广德开发区,“我们 这里的工资水平基本跟江浙一样,待遇并不差”;开发区内企业给 工作中的年轻工人播放流行音乐;新一代农民工选择在家乡打工; 等等。倒是身处市场之外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千万不要误解了 这一警号。一种看法认为,“用工荒”并非意味着传统劳动力密集产业加 速丧失优势。且不说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 一,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优势不会立刻丧失;更不用说中国的劳动人 口总量巨大,有一

15、种预测数据显示,到2030年仍有9.7亿,比现 在的总量还要大,届时劳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67%,仍 高于现在的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因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 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虽然断言“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却仍认为 “我国在劳动力供给方面的优势会长期保持”。与此同时,有专家根据2011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认为人口红利窗口将提前关闭,原因是中国少儿抚养比的下降速度 大大快于此前的预测,中国劳动人口存量将于2015年前后开始下 降,即确认人口红利的消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巴曙松就认为,中国进入人口红 利窗口关闭期。如果此时中国能够顺利改善收入分配状况,越过库 兹涅茨

16、拐点,则将有助于中国较好的越过这一变化带来的挑战。他在财经杂志博客撰文说:“这次人口调查数据确认,中国少 儿抚养比的下降速度大大快于此前的预测,中国劳动人口存量将于 2015年前后开始下降,即确认人口红利的消失。探寻日本、韩国 规律,高劳动人口占比、低抚养比的人口结构优势都在刘易斯拐点 出现后继续支撑经济发展,这一过程大约是30年。但是中国面临 的一个巨大挑战是:这一期限可能只有10年,即2004年开始进入 刘易斯拐点时期,2015年人口红利窗口就要关闭。两大拐点的接踵而至,将直接导致如下后果:一是,劳动者工 资上涨将推动价格中枢的上升,劳动力供给充分条件下的低通胀态 势将不可持续。二是,越过拐点后经济增长中枢将出现系统性下降。 三是,劳动力供给约束将改善国民收入的分配形式,劳动报酬占比 上升,从而带动消费兴起。四是,消费上升将导致储蓄下降,投资 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