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雨 (3)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2339609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天的雨 (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秋天的雨 (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秋天的雨 (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秋天的雨 (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秋天的雨 (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秋天的雨 (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天的雨 (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教学会第三届课堂教学论文、设计、录像课(教案)征集作品(封面)作品种类教学设计作品题目秋天的雨内容摘要 这则教学设计内容有三块,先是对教材和学情进行简单的分析,第二块是本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课时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流动图、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其中教学过程包括联系生活,导入新课;品读联想,感悟秋色;研读课文、仔细品味;以演助读,感受快乐;总结课文,理清脉络;拓展迁移丰富文本,在重要环节有设计意图说明。第三块是课后的“教学反思”,亦是本课的教学指导理念,有三点说明,一是强调读;二是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三是如何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何时何处曾获何奖2007年界首市教学能手2011年阜阳

2、市优秀乡村教师近十年来,有十几篇教研论文在省市获奖作者姓名巴克亮职称小高职务教师单位名称地址安徽省界首市东城杨湾小学邮编236500联系方式手机号码15556365622电子信箱秋天的雨教学设计巴克亮教材简析:秋天的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文章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景象及深秋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而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学情分析:由于学生的年龄只有八、九岁,阅历浅,准确理解课文描绘多姿多彩的秋天会

3、有一定的困难;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艺术化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针对以上两个可能的困难,老师一要提示学生课前多注意观察身边秋天的景物,搜集秋天的图画,增加感性认识;二要充分利用农远资源,准备一些与秋天有关的课件。第二课时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理解“五彩缤纷”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4、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难点: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教学准备: 1、

4、学生准备:注意观察秋天的景物、景象、搜集秋天的图片。2、老师准备:与课文相关的一些课件及动物头饰。教学设计流动图:联系生活 导入新课品读联想 感悟秋色研读课文 仔细品味以演助读 感受快乐总结课文 理清脉络拓展迁移 丰富文本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同学们,秋天是一个落叶飘飘的季节,是一个景色宜人的季节,是一个瓜果飘香的季节,是一个五谷丰登的季节通过近日的观察,你能说说对秋天的认识吗?对呀,秋天多美啊!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秋天,一起到课文中看看吧。(出示课题,齐读)二、研读第一段,初步体会语句之美。1、(课件出示第一段),学生自由读。2、老师范读后,说,你觉得能读出秋雨的清凉、温柔就

5、自信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齐读。3、老师在第一句下面划上波浪线,在第二句下面划上直线。师:老师在两句下面做了不同的标记,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学生合作学习,并发言。老师在学生的认识一致后,向学生讲明打比方(比喻),拟人是两种修辞方法。接着向学生说有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我们才能进入秋天、欣赏秋天。(引起下文)。这样写多好啊!三、品读联想、感悟秋色1、欣赏秋色。师: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学生读书自主学习)师:对的,同学们的眼前出现了许多种颜色。(课件出示)黄 色 银杏树红 色 枫 叶金黄色 田 野橙红色 果 树紫红色、淡黄色、雪白色 菊 花师:这么多颜色聚在一起,真是“五彩

6、缤纷”。我们还可以用别的四个字的词语来说明颜色多吗?师:对,五颜六色、五光十色、色彩缤纷、万紫千红、色彩斑斓,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啊,很棒!板书:颜色(多)2、指导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师:课文写了这么多美妙的秋景,我们如何朗读呢?先自己读读,你有什么好的经验可要告诉大家哟!(师生共同分享朗读经验)师:如果把课文中描绘的内容想象成一幅画,读时会不会更自然呢?(课件出示和课文内容相关的画面)师:看着眼前的画面来朗读,是不是感到更真实了。听老师朗读。在音乐伴随下,学生读课文。读后,在评价中引领方法。【设计意图】学生进行有表情地朗读,将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更能表情达意的语言,使文章内在的情趣和学生自身的感受能

7、很好地结合成一体,结合画面,学生能很轻松地把课文背诵出来。3、欣赏句子。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真棒!能把你喜欢的句子说给老师听吗?能把喜欢的原因和大家一起分享吗?生: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生: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生: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生:这些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让我们脑海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了画面,很形象,很容易理解;秋天来了,果园丰收了,菊花在感谢秋雨。四、研读课文,仔细品味1、入情入境地美读段落。师:课文写得真好!第三段课文老师先读,你们可有意见?愿意和老师比一比,谁读得好吗?(师生都配乐朗读,并出示课件:小朋友抬头凝望果园的果

8、子)。2、发挥想象,续写“勾住”。师:孩子们,香味是可闻的,而文中却说:“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你是怎样理解的,可不可先说后写?因为小朋友如果是我,我也会板书:气味(香)【设计意图】经过师生不断的多种形式的口念心诵的“读”可使学生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想象着美好的图景,品味着作者的意趣,这样他们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续写“勾住”既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又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五、以演助读,感受快乐师:孩子们,秋天的小喇叭响起来了,你们听到了吗?他们在说些什么呀!默读第四段课文,告诉老师,小喇叭说些什么?生:小喇叭说冬天快要来了。师:都有谁听到了?生: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还有杨树、柳树、松

9、柏,听到了。师:它们来了没有?(让几个同学戴上头饰到台前演一演,说一说它们打算怎样过冬)课件出示:冬天快要来了,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的衣裳),杨树、柳树的(叶子飘到树妈妈的脚下),它们都在准备过冬了。师:刚才,几个“小动物”给咱们表演了它们怎样过冬,相当漂亮。现在我们一起把课文内容响亮地读出来。师: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呢?(小喇叭通知大家准备过冬),板书:动、植物准备过冬。【设计意图】小学生生性活泼,通过表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课堂活起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规律。六、总结课文,理清脉络师:孩子

10、们,你们和老师一起伴着秋雨打开了秋天的大门,都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呢?师根据反馈板书:美丽、丰收、欢乐。师:让我们把这美丽的景色、丰收的喜悦、满心的欢乐,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吧!齐读最后一段。孩子们:请打开书45页,我们来看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二,请一生读题,我们来交流一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雨的?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教师提示:谁来读课文中每段的第一句话。(出示课件)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总结:开头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打开了

11、秋天的大门,是总起,结尾说秋天的雨带来了丰收和欢乐是总结,中间三个自然段分别从颜色、气味和声音向我们展示了美好与幸福。师:咦!同学们,这怎么越看越像一首小诗啊!我们一起来读读吧。(配乐,学生试着背诵)七、拓展迁移,丰富文本师:我们认识了秋天的雨,那么春天的雨,夏天的雨,冬天的雨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思考、回忆、表述)课件出示:春雨很温柔,绵绵的,像牛毛,像针尖,带给大地的是一片鸟语花香、万紫千红、生气勃勃。夏雨很暴躁。像瀑布,伴随着狂风和闪电,惊天动地,一阵狂风过来,人们感到好像是站在大海中摇摆不定的轮船上。冬雨很无情,伴随着寒风,打在脸上,如刀割一般,很是难受。师:孩子们,你们看不同季节

12、的雨,它们表现的是不同的,我们要细心观察大自然,体会大自然的美妙,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放学回家后,写出自己喜欢的雨季,把下雨的情景写一写。【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来,回归生活现实,结合本人的生活经历,进行恰当的练笔,能使学生很好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板书设计11 秋天的雨(钥匙)颜色(多) 五彩缤纷气味(香) 勾住脚步 美丽、丰收、欢乐动植物 准备过冬教学反思:因本文是一篇抒情很浓的散文,要想很好地理解与把握,多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把读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秋天的雨、秋天的丰收景象,在八九岁学生的脑海中是有不太完整的画面的。在教学中,一是通过读课文;二是通过自己的回忆;三是通过课件展示,这三者结合,再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拨,秋天的雨、秋天的丰收景象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较完整的印象,从而能体会到作者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学生的以演助读,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认识不同季节的雨,增加了文本的内容,丰富了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