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市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2339488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门市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海门市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海门市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海门市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海门市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门市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门市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门市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时期,是海门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海门、跨越发展全面腾飞的重要时期,也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我市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和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构筑海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阶段,根据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和南通市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特编制本规划。一、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面临形势(一)“十五”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成效“十五”期间,全市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目标,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通过引进急需人才,挖掘潜在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后备人才等多种渠道,扩大人才总量

2、,盘活人才存量,提高人才质量,开发人才能量。不断深化人才工作和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加强组织推动和资金、政策保障,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绩,实现了“十五”规划确定的人才队伍建设各项目标。1、人才总量稳步上升。“十五”期末,我市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的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8680人,较“九五”期末增加了28000人,比“十五”规划预定的48500人的规模目标高出了10百分点,专业技术人员总数27400人。人才总量的增长呈逐步上升趋势。2、人才素质明显提高。至2005年底,全市中高级职称人才达7884人,占到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29%,其中高级职称1534人,中级职称6350人,高级、中级、初

3、级结构比例为5.6:23:71.4。学历层次逐步提高。全市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才32710人,占人才总量的57%。年龄结构得到优化。人才队伍平均年龄有所下降,在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中,35岁以下的占49.6%,45岁以下的各类人才在整个人才队伍中所占比例逐年提高,已上升到76.8%,成为我市人才队伍的主体。人才分布趋于合理。全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人才占总量比例为9:53:38。3、高层次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全市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认真组织各级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高层次人才占比不断提高。2006年,全市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各类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2000人,

4、较2000年增加了950多人,高层次人才在全市人才总量中的占比达2.96%。全市拥有国家、省级有杰出贡献专家26人次,市级拔尖人才160多人;建成4个博士生、研究生实习就业基地。全市拥有海外留学人员58人。4、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实施。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人才观,明确了人才强市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具体措施。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推进人才开发,人才强市成为党委、政府的战略任务,成为全社会的共识。5、人才资源市场配置作用充分发挥。坚持公益性发展方向,根据全市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要求,在出台一系列有利于聚纳优秀人才、适用人才政策的同时,以“固定集市、专场才市、网上才市、大型才市和赴外才市”为抓

5、手,逐步形成不同层次、不同要求、不同类别的人才市场配置人才新格局,努力满足全市企事业单位的各类人才的要求,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海门市“十五”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全市社会发展需求还有一定距离,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人才总量偏少,素质结构和人才布局不尽合理。我市人才队伍总量虽然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差距。人才总量偏少,素质结构不合理,适应国际竞争要求、满足即将到来的海门经济跨越起飞需要和支撑海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高新技术人才、研发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较为短缺。二是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用人单位普遍存在着对人

6、才重使用,轻培养现象,急功近利现象。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三是人才成长环境不够优化。社会对人才资本还没有对物力资本的重视程度高,用人单位作为人才开发主体的地位作用不强,且人才资源开发管理相对滞后,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二)“十一五”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人才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兴衰,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制定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两个战略性文件,相继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加强人才工作,走人才强国之路。“十一五”期间,随

7、着市委、市政府“三化一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海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市经济社会孕育着新一轮全面发展的辉煌前景,人才工作充满着新的机遇,面临着新的挑战,肩负着新的使命,战略地位更为突出。“海门农业人才特区”、“海门高层次人才集散港”、“海门市家纺人才集聚区”建设的启动,人才引进、使用、培养和激励机制的不断健全,为我市吸纳优秀人才、建立人才高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济全球化加快国际人才的流动,为我市吸引国际优秀人才和留学回国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江海联动开发和崇海大桥即将建造,海门与上海的同城效应、交通枢纽效应、投资洼地效应将全面显现,将进一步增强我市接受上海信息、技术、人才辐射的能力,海门必

8、将迎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机遇期。海门“四大经济增长极”、“两大经济带”的打造,大项目的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经济尤其是开放型和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集聚更加迫切。同时,我市人才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对人才的吸引力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海门新一轮高起点跨越式发展步伐的加快,全市人才队伍建设的供求矛盾、结构矛盾和素质矛盾也将日益突出,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工作面临重大调整转型期。人才开发将向更高层次发展,向更广领域拓展,人才开发将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转变,由政府为主体向用人单位和人才自身为主体转变,由政策主导向法制规范转变

9、。为此,我们必须以新的理念、新的视野、新的谋略全面规划海门人才发展,以更加务实的工作和措施开创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局面。二、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着力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为主体,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不断解放思想、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实现人才工作和经济社会

10、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整合人才开发职能,集聚人才开发力量,优化人才开发资源,形成党委统揽全局、全社会共同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整体合力。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切实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落到实处,着眼于提高知识和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努力提高人才质量,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重点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坚持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原则。统筹一二三产业、公有经济与非公

11、有经济、四大增长极与两大经济带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形成合理、协调、有效的人才布局体系和各具特色的人才聚集区发展模式,以人才队伍协调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人才市场配置的原则。加大市场取向的政策力度,建立健全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促进各类人才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坚持制度创新的保障机制。以制度创新引领人才开发,重点突破人才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的瓶颈,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制度框架和相互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人才开发的科学化、社会化、法制化水平。(三)主要目标到2010年,我市人才工作的战略思路和总体目标是建成“规

12、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机制灵活、环境一流”的人才强市,海门人才的综合竞争力在苏中居领先地位。1、人才发展的总量目标。“十一五”期间,每年人才总量增长率为17.5%左右,到2010年,全市人才总量目标力争达到11.8万人,人才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每万人拥有人才总量和质量处于南通市先进行列。其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万人,工程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5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5万人,农村适用人才总量达到1万人,均在“十五”期末数的基础上翻一番。2、人才发展的结构目标。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四大增长极”、“两大经济带”为依托,强势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总体思

13、路,加大重点行业、产业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根据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我市第一产业以结构调整为主,着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这对农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第一产业人才必须保持较高的增幅,增速约为年均18%;第二产业仍然是发展的重点,第二产业人才将继续保持总量优势,每年按21%左右的速度增长;第三产业人才按19%左右的速度增长。第一产业人才总量14500人,第二产业人才总量69800人,第三产业人才总量33700人。3、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到2010年,省级以上专家和海门市级以上拔尖人才达到620名左右;45周岁以下优秀中青年科

14、技骨干人才获得高级职称的达到700名左右;中青年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及高薪技术企业的高级职业经理人达到800名以上;学科和专业技术带头人达到300名以上;在海门工作的博士研究生达到80人以上,硕士研究生达到220人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比例提高到30%左右,其中技师、高级技师不低于5%。各类高层次人才数在人才总量中占比达到10%以上。4、人才机制环境目标。人才开发实现从主要依靠政策推动向主要依靠制度创新转变,建立健全符合各类人才特点、促进各类人才发展的用人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人才开发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开发的宏观调控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制。

15、加强人才载体建设,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加强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全力营造激励创新、支持创业、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三、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重点工程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主体,以重点人才工程为抓手,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努力造就数千万计的高素质的人才,一大批拔尖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在国际国内、省内外具有影响的各方面的领军人才,加快“人才强市”步伐。(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1、党政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切实加强我市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队伍建设。选派优秀领导干部到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等各类培训机构脱产培训或进行“菜单式”学习。坚持完

16、善挂职锻炼制度、学(训)用结合制度,定期选派德才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党政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和基层一线接受锻炼和考验,到重点岗位、发达地区挂职学习。通过理论教育、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党政人才的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重点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公共行政管理水平的高层次决策型管理人才,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后备党政人才队伍。2、企业经营管理、营销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招聘和企业自我培养相结合,努力造就一支多层次、多类型和多领域的海门企业家队伍。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开拓能力建设。通过组织重点企业法人、职业经理人脱产培训,着力提高企业家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