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的一点体会.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233764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教学的一点体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诗文教学的一点体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诗文教学的一点体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诗文教学的一点体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文教学的一点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教学的一点体会.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放手让学生深山探宝古诗文教学的点滴体会岷江东路逸夫学校 阮永胜古诗文教学承担着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培养学生母体文化认同意识的大任。(当然还有加深对母语的掌握和运用,提升文学素质,提高审美水平等目标。)在整个阅读教学中位居要津。课本中的古诗文选文,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人文素质。因此,搞活古诗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阅读欣赏古代美文的兴趣,乃是必须做到的。然而过去的古诗文教学,或曰文言文教学,有些死板。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先是结合注释和课外书逐字逐句地翻译,接着是复制现代文的阅读教学范式来赏析文章,最后是死记硬背,背书过关,算是复习巩固。这种教学模式,想来很普遍。和现代

2、文教学相比,没什么新意,所以引不起学生兴趣,惟一不同的是,有相当的教学比重放在翻译上,这一环节往往又容易滋生学生过分依赖课辅书走过场的现象,费时不讨好。特别是要求逐字逐句地直译,学生很觉无趣,译过即忘,没什么效果,这一点,从学生背书的情景就可以看出来。所以说,连最基本的也是老师最强调的掌握语言这一目标,也没有很好地实现。更遑论学生的古文功底了!本人过去在教授文言文时,走的也是这条路。虽有些惶惑,想有所改变,但囿于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大环境,迈不开步子。但这种情形,到了新课标实施后,有了改观。特别是二六年,观摹了几堂从京沪来旌传艺的几位名教的课,大受启发,明白了古文教学的精髓,掌握了古诗文

3、教学的钥匙。从此我的古诗文教学课堂生动起来了,甚而超过了现代文阅读课。学生阅读古代典籍的兴趣起来了,大多喜欢看文言小说,有的甚至可看先秦文章,升入高中的学生反映再也不怵文言文了。下面从教学理念、方法、结构设计、问题设计等方面谈谈我是如何改进古诗文教学的:首先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或曰思想的解放。新课标的要求让我明确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且提倡让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那么对于古诗文,是否也要这么办呢?对此,课标要求是明确无误的,同时过去的教学实践也从反面证明了:古文教学亦要解放思想,大胆革新,充分相信学生,放手发动学生,才可以有生机。为此,我一方面寻看这方面的论文,与同事们积极交流,同时自己也反

4、复思考一个问题: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点,在教法上怎样因应之?我的看法是:古诗文同现代文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载体,而前者,历经数千年的淘洗,更加经典,因此对于塑造中国人的人格素质,也更加重要,其中相当多的内容,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学生们已经了解或者已引起学生的心理注意。学习这些,对相关内容全面了解和加深认识,应该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事,可见,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成为问题。过去之所以不敢放手,主要因为语言问题,担心学生看不懂,离了老师不得行,并且必先程式化地过语言关,克服了语言障碍后才能是阅读理解。这样一来,学生兴奋点早已过去,兴趣全失,影响了后面阅读理解学习的后劲。而语言障碍问题也并没有真正得到

5、解决,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我在想,古今语言的差别对于学生学习古文的影响真有那么大么?今天的语言是从过去发展而来的,它们有共通性,如果在学生兴趣盎然之时,让他们主动出击,反复研读,也就是有些老师说的“涵咏”,一定会“其义自见”的,在反复及“见义”的过程中,就会自然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须知,这是学生自己探索所得,知识会更加牢固,根本不用死记硬背了,还很好地保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所以原先老师们不敢这样放手让学生研读,是担心回到过去私塾教育的老路上去,遭人逅病。其实,这和过去私塾教育那种死读书完全是两码事,我们强调的是学生研读,边读边研,学生不仅自己开动机器,还可借助和运用课文的注释及相关工具

6、书,各种媒介的信息来进行探究,再加之有同学的合作和老师的指导,是完全可以较快完成这一过程任务的。再者,过去私塾提倡的多读书的方法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嘛!综上所述,我大胆地将过去“克服语言障碍”这一环节和对文章整体感知环节相融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精心设计学生课前准备的“功课”和导读思考题,在课堂教学第一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读懂”并熟悉课文内容,重点掌握遇到的新词汇这一基本任务。并首先将这一新理念试运行于一些较浅易的如狼、陈太丘与友期行及一些短文中。在学生适应了这一新学法后,再来阅读较深的文章,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当然教师的指导所占比重随文章内容深浅和语言难易会有所不同。其次,在教学方法上,

7、有诸多革新。第一是前文所述反复诵读法。在课前及上课第一环节,学生借助各种工具“探读”文章,达到内心有所得,有交流的欲望。在第三环节综合提升环节,带着新认识品读,感知文言文的语言表现力并记诵原文。其二是合作交流法。在第一环了解课文内容的和第二环课文精读中,展开小组合作,各言其是,并指人非,达到“自是”的层级。在各环节的全班交流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思想大交锋,贡献并分享学习成果:对重要的、疑难的和可能有误读的语段语句攻坚克难;对课文思想内容、个别语句语段的理解,达成准确到位的理解和富有个性化的创见;对好的表达方法和优美语言的表达技巧有独到的体会。第三是探究性学习法。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结合老师提

8、出的,并学会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开动自己的脑筋,运用各种工具,利用各种信息,有独创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第四是综合训练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各项学习内容完成后,对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目的及篇章的结构条理进行整体把握和提升;在不同文章的比较中,重点掌握其独具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记诵文章。另一个是紧紧抓住学生学习中最有感触的点,提出一个话题(可以是老师提出,供全班使用,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话题),结合自身及周遭生活实际,说感想,论是非,说长道短。根据实际情况,写成或长或短的文章,将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相结合。再次,在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上,“因文制宜”,对浅易的文章,可将对文意、基本内容的理解放在课前完成,

9、课堂上第一环节便进行交流评价、综合明确。对语言佶倨、文意深奥的,可加重课前准备的份量,教师提出有启发性、激趣性的问题和有针对性的铺垫任务。课堂第一环节即巧妙利用这些铺垫,用全班交流和老师指导并重的方法,首先突破语言关。对有的文章,学生掌握了内容大意,能读懂并能熟读原文,就可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有的要加上背诵这一环;一些经典文章,要深挖细嚼其思想内涵和语言表达特色,并且要进行综合训练,自然环节就多一点。各环节先后顺序也要合理安排,可以先过语言关,先掌握基本内容,再来品鉴,也可先反复通读原文,抓住文胆,以之为纲,来突破语言难关。总之是“从实际出发”,以效果为归依。最后,在提问上,也要有讲究。提问自然

10、要有启发性,但这句话有些空洞。在古诗文教学中,什么问题算是好问题呢?其一是能统摄全篇的问题,它能给学生一把钥匙。如学习材料中汪烨老师在教授水调歌头时,抓住一个“兼”字,就避开了对文意的肤浅理解,将学生引领到准确把握诗歌主旨上去。我在岳阳楼记一文的教学中,不是先问为什么此记不同于它记的问题,而是先从后文能表明文章主旨,作者观点的语句入手来提问,就将前面两大段写景抒情文字与末段“古仁人之心”有思想上联系起来。再来提出此记不同它记的问题,那简直已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学生一问即能答出。其二是有思辩性问题,能激起学生的讨论欲。其三,问题要有独创性,这源于教者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如醉翁亭记首句段,原先写得很详

11、细,后来作者删除,老师们一般是从文章的详略上着眼提问,我是这么处理的:先是让学生理解“环滁皆山也”给我们一个怎样的印象?跟后文写建亭名亭率滁人游有什么关系。学生明确了是为主体内容提供一个背景后,再问:想想原先写了些什么,为什么删去?学生们便易明白此中奥妙了。还有就是,提问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才有针对性,甚至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你还有什么问题要向作者、向问呢?”“你如何看待呢?”在学前,还可问一问“这篇文章如何学习好呢?”等等。总之中学课本里的古诗文,是一座文化大山,精神宝库。怎样引领学生去开掘这座宝藏,最大限度地利用其中的精神财富,来塑造完美的人格素质,更好地培养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我愿与各位同仁一道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