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对朗读教学法的实践与看法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233731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对朗读教学法的实践与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对朗读教学法的实践与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对朗读教学法的实践与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对朗读教学法的实践与看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对朗读教学法的实践与看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对朗读教学法的实践与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对朗读教学法的实践与看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对朗读教学法的实践与看法 【案例背景】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的一篇讲读课文,兰亭集序教学案例及反思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立意长远的优美散文,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个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理解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

2、观很有协助,对提升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注重焦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动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案例分析将结合苏教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有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法。 【案例题旨】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以前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能够讲出很多东西来。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很多学生还很爱听老师这样讲。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仅仅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

3、末的尴尬。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试图转变文言文教学方法,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朗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重视学生体验。我把自己的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文言文五步朗读法”:初读,读准字音节奏;再读,读懂词义句意;三读,读出思想情感;四读,读来感悟体验;五读,熟读成诵。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实行的。 【案例细节】 一、朗读教学设计: 第一次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以下任务: 、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第二次朗读: 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第三次朗读: 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词概括作

4、者的心情。 第四次朗读: 带着感情朗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 第五次朗读: 熟读成诵,可当堂成诵,亦可晨读成诵。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朗读都有目的,每一遍朗读都有任务。通过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受文本、感悟人生。 二、课堂教学效果: 师:同学们对兰亭集序已经作了充分预习,现在,我们进一步朗读学习兰亭集序。第一次朗读,大家先听我范读,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句读错误,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展示兰亭集序

5、的书法作品,以引起读者朗读兴趣。) (听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听后学生鼓掌示好。) 师:听完我的示范朗读,大家哪个地方有疑问,请举手? 生:老师,课文第一段第一行中,您把会稽(hu j)读成(kui j)。是怎么回事? 师:你听得很仔细,刚才我读的是(kui j),会稽作地名时读(kui j)。还有疑问吗?请举手? 生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夫”的读音,我没听清楚,您能告诉我吗? 生3:念f,夫是引起下文的助词,只能念f。 师:对,很准确,那么这个句该怎么断句呢? 生4:应该读成“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师:对,谁还对本文其它语句断句有疑问的? 生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

6、作。”该怎么断句? 生6:应这样读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好的,很准确。还有其它问题吗? 生7:第一段最后一句“俯察”如何理解? 师:你知道“俯”是什么意思吗? 生7:不知道。 师:注意前边有一句话:“仰观宇宙之大”,知道“仰观”是什么意思吗? 生7:是“仰头看”的意思。 师:文言文中讲究前后对应,你根据“仰观”的意思猜猜“俯察”是什么意思。 生7:“俯察”应该是“低头看,俯身观察”的意思。 师:很好。大家还有疑问吗? 生8:倒数第二段,“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中的“痛哉”如何理解? 师:你先根据上下文推断一下。生8:是“痛快”吧?师:大家有不同意见吗?生9:我认

7、为是“痛苦”,因为上文说的是人生苦短,不可能解释成“痛快”。师:不错,要注意通过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断。还有其他疑问吗?生10:第一段中“所以游目骋怀”中 “所以”与第三段中的“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所以”的用法相同吗?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哪位同学回答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生11:我认为前一个“所以”是“用来的”的意思,后一个“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师:很好,很正确。师:还有别的疑问吗?学生沉默。师:好,大家提了很多问题了。我也提一个问题:“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俯仰”,意思一样吗?生12:我想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低头抬头”的意思,后者

8、做了引申,“低头抬头之间”,是“时间短暂”的意思。师:对,后者的意思是从前者抽象出来的,表示人生的短暂。下面进行第二次朗读。这一遍的任务是,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大声朗读)师:好,读完,找一位同学说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生13:我喜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是一段环境的描写,很少几个字就写了山、水、竹、清泉,写得很美,教学反思师:好,分析得很好,还有吗?(展示“崇山峻岭”的幻灯片,以增强感观效果。)生14:“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这样葱幽的环境里,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

9、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诗人淡雅的志趣。师:淡雅的志趣,好!还有吗?哪位同学再说?生1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几句话对仗比较工整,语句整齐,而且展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还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师:很好,这位同学说出了这篇文章语言整齐的特点。我们知道王羲之时期骈文比较多,这篇文章整齐中又有变化,这是对骈文的突破。那么类似的骈文句还有哪些?生16:“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还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师:对,骈文句语言整齐,读来朗朗上口。下面我们来朗读第三次。大家齐读课文,从每一段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感情。(学

10、生齐读)师:好,找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谁先说?生17:第一段是“乐”,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板书:乐痛悲 师:既然有这三段感情,我们在读的时候能否将这种感情和文章结合起来,我们先分三不组朗读这三段,读出那种“乐”与“悲”的情感。再请三位同学各朗读一段。(分三小组朗读,第一小组朗读第一段)(第二小组朗读第二段)(第三小组朗读第三段)生18:(朗读第一自然段。)生19:(朗读第二自然段。)生20:(朗读第三自然段。)师:读得好,声情并茂。大家把文章的感情读了出来,下面我们来朗读第四次。大家齐读课文,我们一起看看第一段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生21:第一段中写景色十分优美、许多

11、贤人在一起集会饮酒作诗,所以作者十分高兴。师:好,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作者欢乐的原因。刚才说到“美景乐事”,还有别的吗?生22:聚会的人都很优秀。师:能用两个字概括一下吗?生22:可以说“优秀”。师:不错。生23:还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以作者感到快乐。师:这里是指天气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生23:是“天朗气清”。师:联系前者所说,作者感到高兴主要原因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那他感到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呢?生24:作者想到人生短短几十年,人生易逝,不禁感到悲伤。师:不错,选几个字就是人生苦短,好景不长。为什么感到悲伤呢?生25:作者看到古人死去,自己感到悲伤,想到自己死后,后来人也会感到悲伤,人类摆

12、脱不了死的命运,由此感到悲伤。师:好,王羲之想到人生苦短,好景不长的痛苦,是一代代人都会有的。人类的生死之叹,永无休止,所以感到悲伤。 王羲之以哲人的眼光看人生,提出一个最朴素、最深刻的命题人总是要死的。我们每生活一天,就向死亡迈进一步。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到底应不应该想这个问题,想到这个问题我们又该怎样去面对?我感觉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必须对生命进行一次思考:王羲之面对美景,先是快乐,继而悲痛,还想到了死亡。这是不是有些消极悲观?怎么评价这种思想?生26:我认为作者是消极的。是对人世无常的一种消极感慨,是一种悲观厌世的情感。师:好的,有自己的见解。生27: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观点,作者在良辰

13、美景面前能够有一种理性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说人生是短暂的,好景是易逝的。我们不能沉溺于乐事之中,要对自己的状态做一下思考,要在有生之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掌声)师:这位同学很理性,在快乐面前我们要有些理性的思考。哪位同学再谈谈自己的观点?生28:作者在感叹人生苦短,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师: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和老师不谋而合,我们为必拘泥于统一的答案,应该有自己的见解。确实,王羲之的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留下叹声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关于人生的悲叹,但悲叹不等于悲观。人类虽然无法改变

14、死亡的命运,但是人类的精神却可以永照千古。王羲之虽然已经作古,但他的书法艺术却永远散发着魅力,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为此,我们更应该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努力读书,学有所成。师:最后,让我们再朗读一次课文,体味王羲之的人生态度。(学生生齐读课文作结,要求课后背诵全文。)【师生反馈】课后,学生同我进行了交流。就朗读的语调语速等细节进行了探讨,同时对怎样背诵全文提出了一些看法。并且希望我教给他们一些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我告诉这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融入作者的情感,这才是背诵课文有效的方法。听课的老师对我的教学思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一堂很成功的朗读教学示范课,同时,同仁也向我提出了宝贵建议。同仁说,朗读教学法,教师的示范很重要,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