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一课时教案.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2336526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伯牙绝弦一课时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伯牙绝弦一课时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伯牙绝弦一课时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伯牙绝弦一课时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伯牙绝弦一课时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伯牙绝弦一课时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伯牙绝弦一课时教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本信息年级六年级学科语文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师杨晓琴单位苍南县龙港镇第九小学课题名称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25课伯牙绝弦一课时教案学情分析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音乐才子知音的故事。这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是个音乐才子,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出此曲的感情和意义。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和寡。终于有一天,砍柴的樵夫钟子期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于是俞伯牙视钟子期为知音。后来钟子期病死了,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没有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

2、以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失去知音的惋惜。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后人用此感叹知音难觅。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特别注意停顿要恰当。学生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插图了解文句大意,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停顿、节奏。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教学过程25.伯牙绝弦导学案 初审: 终审: 审核时间

3、班级 六(1) 科目 语文 任课教师 课型 问题解决课 课时 1 授课时间 导 学 目 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停顿、节奏。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重点 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 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准备 教学课件、搜集资料高山流水乐曲。 一、 揭题导入1谈话: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它可以是一首歌、一幅画,也可以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有艺术的地方就有美。今天大家就随着杨

4、老师走进第八单元,学习25课伯牙绝弦。2.出示课文插图:“伯牙鼓琴图”。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图中有两个人,知道他们是谁吗?(坐在草席上弹琴的那位是个著名的琴师,两千多年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而旁边站着凝神听琴的,却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俞伯牙 钟子期)3.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相差很远,在常人眼中,一个高贵,一个低贱,是根本走不到一块儿的。但这篇课文却讲了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一个流芳百世的友情故事。那么,是什么原因呢?(板书:伯牙绝弦)题目能读懂吗?有什么问题吗?要读懂这个题目,首先要弄懂“绝弦”是什么意思。4.解释:绝,断绝;弦,琴弦。(“弦”的右半边读“玄”,加“弓”字旁读“弦”。绝弦:

5、字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实际上就是不再弹琴了。“绝弦”的“绝”在现代语中也很常用,如:绝交。二、 初读课文,读懂字词1.方法指导: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读懂有一定的难度。可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先读懂字词的意思,再连起来读懂句子,读通课文。学生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试着理解字词的意思。鼓:弹;鼓琴,弹琴。志在高山:志,想到;心里想到高山。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兮:语气词,相当于“啊”。峨峨:高。洋洋:广大。前两个“善”:擅长。念:心里想到。指导交流,理解字词,初步读懂课文内容: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指导朗读。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6、(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教师范读。(提示:注意停顿,让学生边听边在课本上用“/”标出停顿处。)出示例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好关键词语。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出示:“善鼓琴”、“善听”、“善哉”,联系上下文来说出谁善鼓琴、谁善听。“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三、 读懂课文内容1.再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不懂的可以交流。(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2.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前面两个“善”是什么意思?(擅长)

7、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翻译?(好啊!)总结: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用“善哉”评价,加深学生对“善哉”的理解。3.理解“知己”的含义: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他们之间心息相通,这就是知音。四、 品味知音之情1. 伯牙琴艺高超,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子期悟性极佳,所听之曲必悟其意。课文主要写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子期是如何赞叹的。(指导读好钟子期赞叹的语句。)2.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其他内容。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引导学生尽量用四字词语回答,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

8、潇春雨等。3.迁移运用:假如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时,你该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你又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兮若明月!”)4.拓展想象,发散思维: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5.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从不同角色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伯牙:我心有所念,子期必得而赞之,他真是我的知音也。子期:伯牙心有所念,我必得而赞之,我必是他的知音也。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6.有

9、感情地诵读第2至4句。7.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引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8.质疑:世上有这么多人,为什么伯牙认为再也没有知音了呢?出示补充材料: 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宴饮,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这样一首优美的乐曲,楚王听了竟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其他大臣也跟

10、着起哄。伯牙只好换了一首高山流水,没想到楚国君臣居然在琴声中昏昏欲睡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他心中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天底下究竟还有没有懂我音乐的知音? 9.现在理解伯牙为什么要绝弦了吗?请再读这句话。 10.带着自己的感受诵读、背诵全文。六、练习复述,拓展延伸1.阅读“资料袋”,回答两个问题,要求先说出意思,再举例说明。什么叫“知音”?人们用“高山流水”来比喻什么?2.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可适当展开联想。(学生自由练说。)3. 拓展:(选用)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4作业(下列题目选做一题):书面翻译这个故事。举例说明你的“知音”是谁?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钟子期 知音 高山流水导师评议: 单位:姓名: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