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生态村技术报告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2331183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建生态村技术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创建生态村技术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创建生态村技术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创建生态村技术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创建生态村技术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创建生态村技术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建生态村技术报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村创建生态村技术报告一、创建生态村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委、政府“三化两区”的战略部署结合*镇党委、政府打造旅游集散特色镇的发展规划,立足于*村区域特点、资源优势、生态环境、经济技术基础,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运用生态学原理,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产业和机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创建和谐优美的生态家园,培育生态文化体系,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努力将*村建设成为活力、生态、和谐的文明生态村。二、

2、基础条件分析1、自然条件*村为*镇辖村,位于镇区南部,距镇政府驻地3.5公里。*村村处平原,村址海拔40米左右。村庄聚落呈“方”字形。村域总体地势较为平坦,东南部略低。村域范围内大部分地区为工程地质II类区,可建设,但要进行简单处理。沿河道及附近范围属工程地质W类地区,不宜建设。第三代活动断裂带呈东北、西南向穿过村庄。*地区气候与全区大的气候并无特殊差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11.6C;年平均降水量为602.5毫米;冬天和春季刮偏北和西北风,夏季多行西南和偏南风;全年无霜期为191天。2、人口现全村总户数840户,其中:非农户294户;总人口1964人,其中:男953人

3、,女1011人。皆为汉族。近几年,村内考入大学以上学历转为非农户的学生户较多,共有122户。全村劳动力人数1440人,村民职业以农民为主。其中:从事第一产业774人,从事第二产业289人,从事第三产业377人。其中:外出打工的约有457人。大专以上87人,高中、中专以上340人,初中1010人,小学385人,未就学142人。总体来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近20,初中占50以上,本村人口素质比较高。从年龄分布上看,60岁以上的人口占12%,超过10的国际老龄化标准。我村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3、公共服务设施新型合作医疗险参保人数158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8;全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7人,占总

4、人数的2.4%;享受低保的47人。村委会位于村中心主路东侧,院内有社区卫生站,医护人员2名,建筑面积30平方米,床位3个。商业、服务业多分布在村中心主干路两侧,主要有小吃店、商店、副食店、修理店、理发店等公共设施。村南有浴池一处建筑面积100平方米。村中路西有公园一处,院内摆放健身器材,是村民休闲、健身的场所。村中有数字影院一处。学龄儿童去往北正村或西*的中心小学、幼儿园上学。4、经济发展概况近年来,*村逐渐形成了以农业、养殖业、商贸服务业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经济。农业作为*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充分利用优越的气候条件和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按照无公害质量标准生产,按照产业模式发展,

5、遵循市场规律经营。5、道路交通6、水环境质量*村水资源重点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现全村有饮水水源井3眼,2眼为浅水井,1眼为深水井。自来水接入各户,全天供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三、创建生态村有利条件分析1、区位优势。*村交通便利,地域广阔,各项基本设施完善,村民整体文化水平较高,劳动力、农业、商业资源丰富。2、特色经济活跃,生态经济初见雏形。近年来,*村逐渐形成了以农业、养殖业、商贸服务业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经济。无公害农业规模不断加大,生态经济初见雏形3、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较大成就。*村无重污染项目,又离工业城市较远,境内环境污染较轻,环境质量良好。*村在改善生态现状、进行生态建设方面已

6、取得了较大成就,涉及到农业、林业、水土保持、改善饮水质量等各个方面。广大村民已初步体会到改善生态环境与自身利益之间的关系,注重有机肥料,从而为建设生态村奠定了基础。4、政府重视,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各级领导的共识。*村抓住创建生态村的有利环境,经过多年的环境宣教和生态实践活动的开展,开展了多方位的宣传教育活动,村民环境意识得到较大提高,参与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愿增强。四、制约因素分析1、农村管理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布局分散,产业依托不强,农村管理水平不高,功能发挥不明显,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不合理,土地等资源浪费严重,并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制约了

7、全村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生态村建设的瓶颈。近年来*村两委虽然非常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明显的改善了农业基地、道路交通、教育、环境建设等基础设施,但仍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2、经济发展落后、产业瓶颈突出、村级内在带动能力薄弱*村通过近几年不断的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有所提升,但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村经济发展的资金、交通、技术、人才等瓶颈制约突出,经济发展缺乏新的增长亮点,农业效益总体水平不高,农产品深加工层次较低,优越的农业资源难以发挥应有效应。3、生产积极性不高、技术推广不足由于农业初期投入较大,投资期长,经济效益见效慢,且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因此人们对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此外

8、,科技人员比例偏低,缺乏对人们生产中问题的切实指导,缺乏高技术投入的生态农业工程,示范作用较弱。有一定知识的青年人多数外出经商或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为知识水平较低的中老人和妇女,因而接受新技术的困难较大。4、生态环境意识不足虽然经过多年农村环境整治活动,各阶层环境意识均有所提高,但“重经济,轻环保”的观念仍根深蒂固,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仍较为薄弱,尤其是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不完善,乱堆乱放、倾倒、焚烧等现象仍然存在。五、创建生态村保障措施(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在创建“北京市生态村”活动中,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村党支部的高度重视,成为我村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近几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

9、经联社坚持“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观,坚持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将环境整洁和生态保护工作纳入了重要工作议程,常抓不懈。我村在积极进行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环境保护组织机构的健全和落实工作。特别是在这次创建“北京市生态村”的工作中,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赵祖清同志为一把手的“北京市生态村”领导小组,制定了创建方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使村域生态环境建设真正落实到位。(二)认真贯彻和执行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我村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法则,对各企事业单位进行依法管理,对废水、废气、废物进行了综合治理,并安排专门协管人员,对环境问题进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并在村主要

10、地段设立了垃圾箱,专门管理,达到了“五化”标准,我村在绿化、硬化、美化、净化、靓化环境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几年来未发生过任何破坏生态和环境污染事故。事实证明,*村在各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工作中,全面认真贯彻落实了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三)大力整治村容村貌、营造优美乡村环境。*村为了改变村容村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三治五化”工程,即治理垃圾、治理污水、治理脏乱和村庄绿化、硬化、美化、净化、亮化。自2003年以来,投入30万元,硬化村主要街道15条5000多平方米,5万元建设村南北路,15万建设街心公园安装建设器材,25万硬化环镇路段500多平米并对道路两侧经行绿化栽种侧柏和垂柳

11、。2004年,为解决村中街道行往大型车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自筹资金修建绕村路1500米,实施改厕工程,安装自来水。2005,全面粉刷村内街道胡同两侧墙壁,大街两侧建绿化带,绿化面积2000平米,治理街道边沟,建设村北大门,硬化村东进村路。投资20万元建设医疗室130平米。2006年以后,更是耗资千万用于环境建设投资。其中,2006年投资90万元,硬化道路1600米。2007年,拆除私搭乱建,铲除卫生死角,粉刷街道墙壁。投资治理房易路及村路两侧环境,经行绿化3000余平米。2006,2007两年共投资300万建89个蔬菜大棚。2008年我村荣获新农村建设重点村资格,全面硬化村内道路6800

12、0平米,其中铺油1600平米。投入150万建排水管道3000米,200万195个路灯。投资30万建2个公共厕所。2009,投资400万元建设大型沼气站一座,供村内各户使用沼气做饭,减少使用柴火、煤、液化气造成对空气中的各种程度污染。(四)搞好干群关系,加快生态村建设,创建和谐新农村。多年来,*村邻里关系和睦,干群关系融洽,通过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党支部多次组织到街上宣传保护环境,和谐邻里等活动,村民代表们也都积极参与宣传,另外每位党员与村民代表都分管街道胡同,负责保护村内的环境卫生,并充分发挥代表的作用,将村民的意见及看法向党支部、村委会反映,党支部召开大会针对村民代表的提议,作出相应解决的办法。通过村干部与群众的共同努力,*村多次被评为“五好党支部”、“文明村”、“计划生育示范村”等荣誉,2008年被确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同时也加快了*村生态村的建设,为创建和谐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