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 (inflammation)资料[内容充实]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2327501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炎症 (inflammation)资料[内容充实]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炎症 (inflammation)资料[内容充实]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炎症 (inflammation)资料[内容充实]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炎症 (inflammation)资料[内容充实]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炎症 (inflammation)资料[内容充实]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炎症 (inflammation)资料[内容充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炎症 (inflammation)资料[内容充实](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炎 症 (inflammation)第一节 炎症概述炎症的概念: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生物机体在致炎因子作用下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局部组织病变和全身反应。一、炎症的原因(一)生物因素:各种微生物,寄生虫感染,引起直接损伤并所诱发免疫反应。(二)变态反应:一些抗原导致异常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或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引起组织损伤,激起炎症反应。 生物性:风湿病、乙肝 非生物性:药物、化学物质过敏。(三)理化因素直接造成损伤物理因素:高温、低温、创伤、紫外线等。化学因素:外源性:酸、碱、氧化剂。内源性:体内代谢产生的毒素、坏死分解产物等,如尿毒症心包炎、胸膜炎。(四)组织坏死:坏死组织可激起炎症反应

2、。二、 炎症的基本病变变质损伤 渗出防御 增生防御、修复(一)变质概念:炎症过程中局部组织的变性和坏死。意义:损伤,急性炎症变质明显。病变:实质水变性、脂变及细胞坏死等 间质粘液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原理:直接损伤 局部血循障碍 炎性反应产物作用。(二)渗出概念 炎症灶局部血管内液体成分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到组织(间隙、体腔、粘膜和体表)的过程叫炎性渗出。渗出物 渗出液 炎症细胞渗出的过程 血管反应血管反应是炎症的中心环节, 是血液成分渗出的重要基础 血液成分渗出尤其是炎症细胞的渗出是炎症的重要标志。1. 血管反应(1)血流动力学改变细动脉痉挛 动脉性充血 炎性充血(瘀血)微循环流体静压力(

3、2) 微循环通透性增高由致炎因子、炎症介质和血管壁缺氧等作用,引起:内皮细胞收缩、内皮细胞穿胞作用增强、直接内皮损伤 / 白细胞介导内皮损伤、新生毛细血管通透性高2.血液成分的渗出(1)液体的渗出 液体渗出的机理及成分机理:静压力及通透性,组织内胶渗压 分布:组织间隙炎性水肿 体腔炎性积液成分:决定于血管损伤程度血管通透性高低损伤轻:水、无机盐、糖、白蛋白 损伤重:大分子蛋白纤维蛋白原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比较 项目 渗出液 漏出液蛋白质 25g 500个mm3 1018 1 018凝 固 易自凝 不能自凝外 观 浑浊 清亮机 制 血管通透性 血管通透性变化不明显 组织内胶渗压 血浆胶渗压 血管内

4、流体静压力 血管内流体静压力原 因 炎症性 非炎症性 渗出液的作用和意义有利作用:稀释并带走代谢产物和毒素, 减轻其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为局部组织及渗出的炎细胞带来营养物质;带来抗体、补体等, 有利杀灭病原微生物;渗出液中的纤维素凝结成网状, 能限制细菌扩散, 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且可成为修复的支架并有利行胶原纤维的产生等。渗出液中的病原生物及其毒素被带到淋巴结有利于免疫功能的建立。有害作用:过量渗出引起压迫,阻塞作用;大量纤维素渗出吸收不完全会引起机化,导致器官粘连。(2)细胞的渗出及作用 炎症细胞渗出是炎症的重要特征。炎细胞吞噬和降解细菌、免疫复合物、坏死组织碎片,是炎症反应的主要防御环

5、节。炎细胞释放蛋白水解酶、炎症介质及氧自由基等,引起组织的损伤。1)细胞渗出的过程白细胞边集 白细胞粘附 白细胞游出 白细胞游走白细胞游走的机理:趋化作用:在某些化学因子作用下,白细胞朝着一定方向运动称趋化运动(趋化作用)。l 阳性趋化: 白细胞向着趋化物质方向游走l 阴性趋化:白细胞不是向着趋化物质方向游走,甚至被趋化物质排斥。趋化因子:能引炎症细胞发生趋化运动的化学物质叫趋化因子。如:l 外源性细菌产物;l 内源性补体、白细胞三烯、一些细胞因子(IL-8)、淋巴因子等。2)炎细胞的功能 吞噬作用炎症细胞能吞噬病原体或坏死组织碎片。炎细细胞吞噬能力:巨噬细胞最强、中性粒细胞强、嗜酸性粒细胞弱

6、、淋巴、浆细胞无吞噬过程:识别粘着吞入杀灭降解免疫反应巨噬细胞吞噬并转化病原抗原信息B淋巴细胞、浆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组织损伤:炎细胞激活后可释放溶酶体酶,活性氧自由基,化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等,介导内皮细胞损伤和组织损伤。3)炎细胞的种类及特点 嗜中性白细胞 园形、分叶核、直径1012u 胞内含多种酶,膜上有识别病原及调理素受体。 特性:运动及吞噬能力均较强/吞噬病原菌,免疫复合物,坏死组织碎片/释放多种酶和趋化因子 出现:急性炎症早期,化脓性炎症,组织坏死。单核巨噬细胞 渗出或局部增生而来,呈卵园形、体大浆丰, 直径1417u、核肾形。 胞浆含丰富颗粒,均为溶酶体,膜有多

7、种受体。 特性:运动及吞噬能力极强/能吞噬病原菌、免疫复合物、原虫、异物、坏死组织/特别是一些大颗粒,如异物、组织崩解碎片,甚至整个细胞、虫卵等。 巨噬细胞还可演变为功能更强多核巨细胞。 巨噬细胞还参与免疫反应。 出现:急性炎症后期、慢性炎症、非化脓性炎、病毒感染、原虫感染; 淋巴细胞 由渗出或局部增生而来,呈园形、体小浆极少、核园而深染, 结构不清。 B细胞抗体体液免疫 T细胞淋巴因子细胞免疫 出现:病毒、立克次氏体感染,慢性炎症,急性炎症后期。 浆细胞 由局部B细胞转化及增生而来,呈卵园形、浆嗜碱性、核偏位、染色质呈车辐状。 功能特性: 形成并释放抗体,无游走、吞噬能力。 出现:同淋巴细胞

8、 嗜酸性白细胞 渗出或增生而来,似中性白细胞,胞核两叶。 浆内粗大酸性颗粒,为多种酶,尤其含有碱性蛋白酶。 特性:运动较弱,吞噬能力也弱,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及支原体 出现:变态反应性炎,寄生虫感染,非特异性炎消退时。 嗜碱性白细胞和肥大细胞 特性:受刺激时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引起血管反应,并对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产生趋化作用。 出现:炎症病灶中一般不见此二种细胞聚集。(3)炎症介质及其作用 概念 一些引起或参与炎症反应的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叫做炎症介质。 作用 在炎症过程中,炎症介质对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及白细胞的渗出、游走、吞噬等都起着重要作用。 类型1. 血浆源性炎症介质体液产生激肽

9、 补体 凝血系统2. 组织源性炎症介质细胞产生血管活性胺、化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细胞产物、细胞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三)增生 在致炎因子、坏死物、炎症介质及生长因子等作用下, 炎症灶内纤维母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成分的增生; 即炎性增生。 有时实质细胞也有不同程度的增生 增生在急性炎症后期和慢性炎症时明显 意义:增生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 又是一种修复的过程和手段。但有时炎症灶内组织的过度增生则对机体有危害。三、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一) 局部表现:红、肿、热、痛、机能障碍(二) 全身反应:发热、嗜睡、厌食;外周血白细胞数增多;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实质器官细胞变性

10、坏死 1.发热 原理内源性致热原:一种碱性蛋白质,由中性白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受致炎因子刺激或吞噬时释放,作用于体温中枢导致发热。外源性致热原:G(+)、 G(-)菌内毒素、某些病毒、寄生虫等能刺激白细胞,使之释放内源性致热原而致发热,故将这些物质称做外源性致热原。外源致热原不直接作用于体温中枢。 意义 : 发热提高机体代谢、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抗体形成和释放。但高热使内脏实质细胞变性甚至坏死,引进功能障碍,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明显。2.外周血白细胞数增多原理:骨髓受致炎因子等刺激,制造和释放白细胞增强。表现:末梢血白细胞计数 ,相对不成熟的杆状核细胞(核左移)。急性炎症嗜中性白细

11、胞 慢性炎症、病毒性炎淋巴细胞 寄生虫感染、变态反应嗜酸性白细胞 特殊表现: 伤寒白细胞下降 四、炎症的类型1按病程分类 急性炎症:临床起病急,症状重,病程短(通常一个月以内);病理变化通常以渗出为主表现,也可以变质为主。 慢性炎症:临床起病较缓,症状不明显,甚至无症状,病程较长(通常数月甚至数年)。病理变化通常以增生为主要表现。 亚急性炎症:介于上二者之间,可以由急性迁延而来,也可起病即表现亚急性。2按主要病理变化分类 变质性炎:病变以变质为主 渗出性炎:病变以渗出为主 增生性炎:病变以增生为主3. 按病因分类 感染性炎:由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等感染引起 非感染性炎:由坏死、异物、变态反应等非

12、病 原微生物引起。 常采用两种方式结合分类第二节 急 性 炎 症一急性炎症类型临床起病急,症状重,病程短(通常一个月以内);病理变化以变质和渗出多见,急性增生性炎较少。急性变质性炎:以变质为主要病变的炎症,好发于肝、肾、脑。急性增生性炎:较少急性渗出性炎:最多见,按病灶内渗出物的不同又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卡他性炎、出血性炎。(一)浆液性炎概念:炎症灶内渗出物主要为血浆成分, 所含蛋白主要是白蛋白,含量约3-5%。好发部位与病变: 浆膜积液 疏松结缔组织水肿 粘膜分泌 皮肤II度烧伤水泡 经过结局:主要对局部产生压迫,阻塞作用。恢复期, 多数吸收而愈合,部分可转化为纤维素性炎。

13、(二)纤维素性炎1. 概念 炎症灶内以大量纤维蛋白原渗出,继而转变成纤维蛋白(纤维素)的炎症。 纤维蛋白在组织内常凝集成网状,其间常见中性粒细胞及一些坏死组织碎片。2. 好发部位 浆膜、粘膜、肺(1)浆膜纤维素性炎大量纤维素渗出,粘附在浆膜表面,使浆膜变得粗糙;如吸收不全,引起机化,导致浆膜腔粘连。(2)粘膜纤维素性炎病变:渗出的纤维素与坏死物、中性白细胞及细菌等相互凝集形成灰白色膜样物(伪膜)覆盖在发炎组织的表面。例: 细菌性痢疾、白喉(3)肺纤维素性炎病变:大量纤维素渗出,在肺泡内凝集成网,网孔间见大量中性白细胞。例:大叶性肺炎3. 纤维素性炎的结局:量少者可溶解吸收;量多而吸收不全者引起机化粘连、肺肉质变等。(三)化脓性炎概念:炎症灶内大量嗜中性白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液化,使病灶内有脓液形成的炎症。原因:由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引起,也可由坏死组织,松节油引起。机理: 中性白细胞变性坏死(脓细胞)过程中释出蛋白水解酶导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