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波能的利用》阅读答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2317427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波能的利用》阅读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海洋波能的利用》阅读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海洋波能的利用》阅读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海洋波能的利用》阅读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波能的利用》阅读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洋波能的利用阅读答案 海洋波能的利用风起浪涌,海洋波能便孕育在这海水的起伏运动中。当然,没有水自身的重力,浪亦难涌。波能属于势能与动能共同形成的“综合能。海浪的水质点相对于静水面位移具有势能;而动能那么来于水质点运动。在深水中波能的传播受到限制,只有占能量总和50的势能可随波浪传播。波能的能量密度虽较低,但总能量很大,据估计,全世界的海洋波能相当约30亿千瓦电能,其中可利用的约占三分之一。南半球海洋的波浪比北半球大,在南美、南非和澳大利亚等地区海域的波能也因之较大。中国沿海的波能分布也是南大于北。南海波浪比东南沿海大,平均波高在1.5米以上;我国海洋波能的可开发量相当约7000万千瓦电能。长

2、期以来,人们总想利用这一巨大能量。现今,淡化海水的波能搅拌站、波能动员机和大型防波堤电站等已经问世。利用波能,必须有波能转换装置。波能转换装置形式不一,但都没有本质区别。波能转换装置是三级组合装置:第一级受波体是将海浪转换为装置实体持有的能量。装置实体中的受能体直接和海浪接触,将波浪转换为机械运动;而相对固定的固定体与受能体形成相对运动。第二级中间转换器,其作用是将第一级转换与最终转换沟通;因为波能经过第一级转换往往达不到最终推动机械运动的要求,不仅是因为其水头低、速度慢,而且稳定性也较差。不论哪种类型的中间转换器都要起到传输能量和稳定输出的作用。水动式是通过液压泵将机械能变为水能,经水轮机再

3、将水能变为机械能。它在增速、传输、调节上都比直接机械式方便。气动式那么以空气为介质完成能量转换。它可以减少海水对设施的腐蚀,它是目前世界上广泛采用的波能中间转换装置。最终转换是应用设备,它依用户需要来设计。有趣的是,波浪能产生于海洋,但是波力电站不一定要建在海上。岸式波力电站就是建在长年风急浪大的海边,只有利用坚固的岸基与钢筋混凝土构件建成的受波通道伸入海水。这种发电站是利用经过两级转换装置的海洋波能能量压缩空气以推动涡轮机工作,使振荡水柱往复运动而发电的。波力电站可与常规发电站并网运行。5以下对“海洋波能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风使海水起伏运动,这种起伏运动产生了势能与动能,而由这

4、动能和势能形成的综合能,即是“海洋波能。B海洋波能属于“综合能,它是由海水的水质点运动具有的势能与动能综合生成的能量。C海洋波能是海浪水质点相对于静水面位移具有的势能与水质点运动产生的动能共同形成的综合能。D海洋波能是势能与动能共同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它源于风浪和水自身的重力。6根据原文内容,以下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海洋波能经过多级转换最终均以电能的形式付诸应用。B波能中间转换器共有水动式和气动式两种,目前气动式被广泛采用。C波能须经转换装置的三级转换,才能与最终转换设备沟通从而到达应用要求。D波能搅拌站、波能动员机和大型防波堤电站属于不同形式的波能转换装置,它们均具有多级能量转换

5、功能。7对“波能转换装置形式不一,但都没有本质区别的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波能转换装置有不同的形式,但任何形式的波能转换装置都必须包括“受波体、中间转换器和最终转换应用设备三级组合装置。B波能转换装置的外观可以根据不同需要来设计,但受波体、中间转换器和最终转换应用设备必须统一。C波能搅拌站、波能动员机和大型防波堤电站属于不同形式的波能转换装置,必须综合配套使用才能实现多级能量转换功能。D气动式装置虽然是以空气为介质完成能量转换,但它与水动式装置的本质一样,都能将第一级转换与最终转换沟通。参考答案:5CA解说片面。把“海水起伏运动的原因仅归结于“风绝对化,且未揭示“势能与动能的特征。B曲解文意。势能来于海浪的水质点相对于静水面位移。D未揭示“势能与动能的特征6DA说法绝对。如搅拌站直接利用机械能。B信息遗漏。还有“直接机械式。C混同概念。“三级转换误,实际是“两级转换7AB说法绝对。末句“必须统一不妥,最终转换应用设备可根据用户需要设计。C无中生有。D范围缩小。“气动式装置与“水动式装置只是波能转化妆置第二级“中间转换器的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