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2312112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教学目标】了解作家作品;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把握文章的主旨。【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的结构,品味文章中写景状物的部分,提高描写的能力。2、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二板书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解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

2、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往事写下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对童年的依恋和向往之情。 学生自由说说自己对鲁迅的认识。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鲁迅在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二)提问: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明确:1(是什么)写百草园的生活、三味书屋的生活。2(为什么)作者为什么会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怎么样)从“从。到。”可以看出文章空间的顺序写的。(三)积累下列字词:(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菜畦() 桑

3、椹() 油蛉() 斑蝥()缠络(chn lu) 攒() 豁() 敛() 脑髓( su) 陌生() 鉴赏(jin) 人迹罕至() 觅食() 竹筛(shi) 秕谷(b)(2)解释下列词语确凿:确实无误。 人迹罕至:很少有人来到。罕:稀少。至:到。 渊博:(学识)精深广博。 消释:消融,熔化。宿儒:素有声望的博学之士。宿:年老的,久经其事的。 人声鼎沸:人声喧嚷嘈杂,好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圆形,三足两耳;也有长方四足的。(四)整体感知: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思考:文章可分为几部分,用简要语言概括每一部分各写了哪些事情。明确:第一部分(1-9节)百草园的乐园生活。第二部分(10-

4、24节)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注意:学生分组讨论第9段的归属问题(第9段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教师朗读第9段。明确:第9段主要从儿童的视角,以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对离开百草园原因的进行猜测,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恋恋不舍的稚态和依依惜别的深情。在内容上承上启下,在结构上有一个过渡作用。因为第9段更多的是写对百草园的情感,所以把它归在第一部分比较合理。】(也有把过渡段划在下面部分的) 三 小结从标题来看,本文写了两个时段的生活,一是小时候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二是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四课后作业熟读整篇课文,对文中的景物描写进行反复阅读,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第二课时一 回顾:上节课我

5、们通过阅读,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梳理了课文结构。今天我们要继续走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去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妙处。二分析“百草园”部分:(一)朗读第一节提问:“似乎”“确凿”这两个词矛不矛盾,为什么?明确:不矛盾。“似乎”是因为事情已经隔了七八年,不能轻易下判断。“确凿”是因为从成人的眼光看,园子里肯定只有一些野草。(二)学生齐读第二节,品味写景状物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讨论后归纳: A、从句式上看,用“不心说也不心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B、从描写的范围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C、从描

6、写的对象来看:既有植物,也有动物。 D、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乎乌的臃肿的根。 味觉:有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E、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像和特殊的感受。 F、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盐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伏”,形容叫天子用“轻捷、直窜”,形容石井栏用“光滑”

7、都十分贴切。 (三)学生默读3-6段: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美女蛇的故事(要求:情节完整、形象生动)。2提问:文章先介绍了百草园的春夏秋景,但是并未紧接着写冬天而是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这样写是不是多余的,为什么?明确:不多于。作者运用插叙的手法,写了美女蛇的故事,为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乐园的乐趣。 (四)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7-8两段(默读、朗读等),了解百草园的冬天。1用课文内容填空: 写百草园的冬天,先以无味作陪衬,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写捕鸟,先不直接写,而是先写(拍雪人和塑雪罗汉)的不相宜,突出雪地捕鸟的无穷趣味。 2学生复述捕鸟的全过程,注意所用动词的准确性,感受作者捕鸟

8、时的兴奋和惊喜。(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 (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三总结学习了百草园这部分,我们可以感受到,百草园的生活是何等的欢乐、天真,充满童真和童趣,充分表现出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情感。四 课后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段,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试着将两种生活进行比较。第三课时一导入: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写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各自回忆了一些生活片段。那么这两处的生活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二分析“三味书屋”部

9、分:(一)快速浏览第二部分,思考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明确:百草园 自由快乐 三味书屋 枯燥乏味 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种种表现1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询问怪哉”才知道做学生的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就行。2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而“后园寻趣”,园虽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花坛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3生活比较单调;静悄悄却饶有趣味,更反衬了读书生活的单调枯燥。4“师生读书”片段,四个“有念”和一个“疑心”表现了封建教育的内容陈腐、艰深、脱离儿童实际。5先生读书入神时的“做戏画画”,更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所学内容引不起儿童的兴趣。 (二)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探究文章的主旨。对“

10、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历来存在很大的分歧。主题一、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主题二、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明确:赞成一:用乐园似的百草园生活和阴森、冷酷、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相对比,一个是适合儿童心理,一个是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热爱大自然,追求自己快乐的儿童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赞成二: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活泼的天性和对儿时充满童真童趣生活的无限留恋,对成年后所处的现实生活的不满。教师:百草园的生活是欢乐、天真,充满童真和童趣的

11、。三味书屋的生活尽管枯燥乏味,然但作者笔下同样也是快乐的:后园的乐趣自不必说,师生读书的场面也充满着乐趣。三味书屋的先生也令人可亲可敬,先生的读书情景更是令人回味无穷。直到文章结尾,作者还以自己在三味书屋画画的成绩而充满自许,为这些画儿的卖掉而充满怜惜,在这怜惜之中,我们看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依依留恋之情。从写作背景看,当时作者为了正义和生计,四处奔波,却到处受到排挤,打击和碰壁。甚至“被学者们挤出集团”,此时的作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往事,来排除心中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所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除了表达作者对儿时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无限留恋外,更主要的还是把童年生活与现实生活作出鲜明的对照,突出现实生活的阴暗,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三小结:(一)本文写法上特点: 1、运用准确的词语表现景物特点,描写动作。 2、叙事写景,井然有序。 3、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 (二)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情感,真实而生动地在线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 四作业结合实际,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或人物,试写一段细致的描写,不少于300字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