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之立身中正和重心正解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2301033 上传时间:2023-11-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60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站桩之立身中正和重心正解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站桩之立身中正和重心正解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站桩之立身中正和重心正解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站桩之立身中正和重心正解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站桩之立身中正和重心正解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站桩之立身中正和重心正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站桩之立身中正和重心正解(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站桩之立身中正和重心正解天再聊聊如何客观认识“立身中正”和“重心”。如“撑筋拔骨”与“撑拔”一样,“立身中正”与“重心”同样也存在因果关系。立身中正古人曾云:“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神易 散”,说明桩架是否中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练习的效果。在站桩 中还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撑拔是基础,桩架是载体,丹田和脊柱 是核心,挂力是技巧”,而要让桩架起到充分的“载体”作用,发挥 出该有的产能用能平台的价值,正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要求。立身中正,首先体现在“立”,即以脊柱撑拔为核心的上下对挣, 这是基础中的基础,缺失了上下的对挣,左右的横撑和前后抵靠也就 无从谈起。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脊

2、柱的松活是关键,尤其是命门,胛 脊和玉枕这三个区域的松活程度往往能决定“立身”状态的显现是否 完整。然后在调桩的过程中,让下颚微微回收,使百会上领;微微敛 臀,直接下坐;放松腹股沟,让膝盖在身体重量的作用下呈现被动的,有弹性的弯曲。如此,身体的重量才能顺畅地由涌泉穴沉入地下,这 也是检验桩架是否具备上下对挣的标准之一。夯实了上下对挣的基础,再逐步去实现左右的横撑和前后的抵靠 就会显得容易很多。随着撑筋拔骨练习的不断积累,肩颈肩胛骨缝的 日益松开,在调桩中,让百会上领和肩放松平同时做到,再由胛骨撑 开带动肘的外旋,使双臂呈现圆顺的“弧”撑抱于胸前;在微微敛臀 的同时,让髋关节松开,把裆撑圆,再微

3、微下坐以落胯,膝盖随着裆 的撑圆而同时外撑,在落胯的同时随着腹股沟的放松而同时内裹。如 此,先让手背,命门,膝盖形成前后的三角对挣,随着练习的深入, 身体的逐渐松透,慢慢形成“脚掌,命门,项顶”的三角对挣。这是 在调桩架练习中对“立身中正”的基础要求。但,对桩架的调整不能止步于此。随着后胯的打开,尾闾的松活, 调整桩架只需调正尾闾即可,尾闾正则周身正。这时,立身中正的体 现是:百会,会阴,双脚涌泉穴连线的中点,此三点成一线,这也是 对“立身中正”的核心要求,只有达到这个状态,才能体会到“丹田, 胞中,重心”三点重合而带来的练习意境和养生价值。重心这可能是在站桩练习中除了“松”之外又一备受关注和

4、争论的话 题,在浑圆桩的练习中,首先,重心要处于两脚中间,这是在静态的 桩里实现“立身中正”的基础。其次,在前后的分配上,人体重量至 少约 60%落于前脚掌,如此,在身体重量沉入地下的同时方能同步获 得地力反向传导,身体的中正和通透方可体现得更加充分。但需要提醒注意的是:“人体重量至少约 60%落于前脚掌”这一 状态不是刻意为之,而是通过撑筋拔骨练习的积累和对桩架的规范调 整自然而然实现的。要自然实现这一目标,以能更佳获得中正和通透 的体感,全身骨缝的有效松开使身体能获得松沉,让桩架在静态中能 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前提;对桩架调整的练习顺序是关键,比如: “先屈膝,再让臀后坐”这一练习顺序,往

5、往容易给身体重量的顺畅 下沉造成一定的阻碍,不仅会给膝盖和大腿增加额外的承重负担,也 很难使桩架完整体现出“中正”的态势。要让桩架不破坏整体的中正,获得通透的练习体感,每次撑筋拔 骨练习结束之后,在桩架调整练习中对腰胯及以下部位的练习要求可 参照如下的顺序和要求进行:双脚开立基本与肩同宽,让脚的内侧成 平行线,使膝盖和脚尖保持同一方向;先让双腿自然直立,再微微敛 臀;保持住敛臀的状态,松开前后胯,然后直接下坐。这时,人体的 重心是自然落在前脚掌的,此时踝关节则处于放松的状态,这是能获 得地力反向传导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能实现“呼吸以踵”目标的关 键所在。因为,不论是“通”还是“透”,都得要有一

6、个相应的“空 间”才行。以上对“重心”的阐述,仅仅是以“静态”的浑圆桩为例,有了 “静态”中对重心的体认,才能在动态以及各种桩形中具备对重心的把控能力,这是在任何时候都能不丢“浑圆”的前提之一。小结站桩功法和世间其他事物一样,都有其内在的因果关系,而所谓 的规范练习,就是要让每一步的习练都能符合这客观的因果律。以 “重心”而言,骨缝特别是胯的松开,是让身体重量可以顺畅由涌泉 穴沉入地下并同时获得地力传导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对桩架的调 整才有了前提。“重心”的问题有了清晰的答案,对“立身中正”的要求和体感 也就会有更深的理解,而不只是仅仅停留于文字和口头上。反之亦然, “立身中正”实现了,对“重心”则自然会有更真切的体认和心悟。从此,也就少了很多不必要的迷茫和争论,练习的意境和练习的效果自然会随着时间的叠加而日益浓郁和丰盈。(本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