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雪昭毕业初稿.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2300349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4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殷雪昭毕业初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殷雪昭毕业初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殷雪昭毕业初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殷雪昭毕业初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殷雪昭毕业初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殷雪昭毕业初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殷雪昭毕业初稿.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 业 论 文(设 计)论文(设计)题目:传统节日里的地方风俗以豫西端午节为例姓 名 殷 雪 昭 学 号 11092031050 院 系 历 史 系 专 业 文化事业管理 年 级 2 0 1 1级 指导教师 赵 会 莉 2014 年 月 日目 录摘要:4第一章 端午节的来历及豫西端午节风俗5第一节 端午节的来历5第二节 豫西端午节风俗5第三节 端午的其他习俗6第二章 豫西端午节风俗的现状及产生原因8第一节 豫西端午节的现状8第二节 豫西端午节现状的产生原因8第三章 豫西端午节风俗的发展策略及方法10第一节 三对关系10第二节 发展好一个产业10摘 要: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

2、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影响国人的精神世界以及社会的发展。本文以豫西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为例,介绍豫西端午的习俗,现状以及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发展和保护豫西端午地方风俗,这对保护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发展地方经济和重构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节日习俗是展现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着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在增强国威,加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传统节日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的部分,以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而在整个传统文化

3、的庞大体系中熠熠生辉。端午节以其独特的节日象征符号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研究地方的端午习俗,对于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开发以及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端午节;传统节日习俗;豫西端午节习俗;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开发;地区经济第一章 端午节的来历及豫西端午节风俗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其风俗和来历也是家喻户晓,它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是,不同的地区的过节方式是不同的,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端午民俗。豫西地区由于地理原因和气候原因,不能像其他地区那样吃粽子,划龙舟,但是也根据自己的条件,形成了独特的风俗。第一节 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又被称为端午祭,后据查证应该是端午祭

4、被成为了端午节,究其原因的话,应该是,原本就有端午祭的节日祭祀,端午祭原本是在我国古代时期的一种祭拜节日,有说是祭拜屈原的,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

5、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又说是端午祭是祭拜伍子胥的,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

6、,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本来这一个端午又叫“节”也叫“祭”有着双重的含义,可是由于我国对于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够,端午祭,被有着同样节日背景的韩国抢先注册了,所以,端午节也就成为了华夏子孙的唯一称谓了。第二节 豫西端午节风俗在端午这一天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域都有着不同的庆祝祭拜方式和活动,而大家永远不变的却要吃粽子,这个纪念方式就连不产竹子的北方也已经墨守成规的传承沿袭了这一端午特色。 但是,豫西地区除了粽子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更有特点的纪念端午的特色食物槲包。槲包

7、是用豫西周围山上特有的一种槲叶,包上黍米,煮出来的美味佳肴。槲包极具地域特色,因为豫西一带只有卢氏、鲁山、栾川、西峡等少数县的山上才长这种槲叶。槲叶在上世纪90年代曾出口日本,经脱水后作为食品包装材料,很受欢迎。整个河南地区,只有豫西人吃槲包。 外面的朋友进山后也对这种特有的端午食品很是好奇,因为不知道槲包的真是写法也就是谐音叫做“胡包”了。据说:南方人还有其他北方人吃的粽子,和卢氏的槲包一比,简直就象白开水一样乏味。著名教育家、翻译家曹靖华先生曾写过一篇散文:粽香飘飘忆当年。他文中所说的“粽”就是指家乡卢氏的槲包。曹老为何不写“槲包”而写“粽”呢?因为写“槲包”,很少有人知道是什么东西。他说

8、,他走遍全国,没有见过槲包,也没有听说过。看来,只有豫西地区有槲包了。槲叶是豫西山上长的一种灌木叶子,和桦栎树、青冈树的叶子有点相似。每年春天发芽,端午节前,槲叶成熟了,发出浓郁的香气。人们上山采来,让它阴干,就去掉了生涩气。然后包上黍米,煮熟就成了槲包了。槲叶在树上时,质地稍坚硬,采下来经过一段时日的熟化,就变得柔韧了。拿它包上黍米,再放到锅里一煮,槲叶那特有的香味,和黍米的香味结合起来,愈加沁人心脾。另外,包槲包必须用小米。小米是我国最早的粮食了,它分两种,一种是饭小米,就是烧汤用的,一种是粘小米,有粘性,专门用来蒸吃或包槲包用。还有一种黍子,颗粒比小米大,也很具粘性,用它包的槲包也很好吃

9、。当地人说的那个小米,其实,就是形状如小米相似,但是个头要比小米大一倍还要多,巨粘,粘度要超过糯米很多倍,在东北一带被称为“大黄米”,很早就是逢年过节常使用的节日重要吃食了,像年糕、豆包、年糕饼子还有散装等粘食,后来由于黍子的产量太低,加上对民俗文化的漠视,城里人吃的人就很少了,现在在一些农村地区还依然保持着这一传统美食节日地位。 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据说可驱避毒虫。方法就是用雄黄酒在小孩的额头中央写一个“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

10、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花花绳,豫西端午节时的一种佩饰。在书中的名称是长命缕,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时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结而成绳,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

11、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名长命缕。”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现在就是在端午节当天早上把准备好的花花绳绑在手上和脚上,以期望本年平平安安。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

12、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第三节 端午的其他习俗端午的卫生习俗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端午节早晨起床很早,到河边采草药,薄荷,鱼腥草之类的去清凉之药 ,据说,这天的采药效果很好,能药到病除,后来才知道因为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风俗。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

13、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当然前面只是诗句和书上的描述而已,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现在还有的则是:端午当天的早上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不用家里的水洗脸,都用河水或井水洗脸。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

14、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在当地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以辟邪。另外就是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最后就是在端午节这天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酒也对身体有益。 挂艾草。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以祛邪消灾,祈求平安的习俗,是人们对家人的美好祝福和心理愿望。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现在,每逢端午就会有在大街小巷卖艾草,但是相对于过去在慢慢减少。 躲端午,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这个风俗到现在在豫西地区还有在传承,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