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教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2299133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褒禅山记》教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游褒禅山记》教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游褒禅山记》教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游褒禅山记》教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游褒禅山记》教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教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褒禅山记》教学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游褒禅山记?教学教案课文说明好文章 ,特别是古文 ,如牛肉干 ,越嚼越有味 ,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 ,这篇课文就是如此。我初次阅读并未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 ,无非讲了“志“力“物的辨证关系这个学生一读就能理解。可在我看了有关评论之后又读 ,发现好文章就是好文章 ,他之所以能流传后世 ,定有它特别高妙之处 ,这篇文章区区几百字通过对一次游玩的简单记述就为我们深刻透辟的阐述了怎样成大事以及以怎样的态度做学问的问题 ,前后照应 ,详略得当 ,记叙与议论完美结合 ,无一句无着落 ,没有旁逸之枝 ,思维严密、清晰无怪乎作者是政治改革家 ,纯文学家思维一般没有这样严密清晰 ,很多时候混沌一片 ,如果也

2、能让学生领略到这一点 ,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王安石:(1021-1086) ,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 ,曾推行变法 ,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我执政一日 ,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 ,退居江宁 ,封舒国公 ,旋改封荆 ,也称荆公 ,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 ,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关于文体记是一种文体 ,可说明、议论、描写、表达。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 ,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个性教案?游褒禅山记?教案一、导语: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

3、 ,然后写所见 ,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 ,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 ,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 ,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 ,发幽微之思 ,阐发深邃的哲理 ,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然后通读全文二、简介作者并解题记是一种文体 ,可说明、议论、描写、表达。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 ,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作者要游历褒禅山 ,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好 ,我们先看第一段。三、研读第一、二段一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那么请其他同学答复或由教师点拨。重

4、点掌握以下词、句:一词多义:A.“卒:死。“卒葬之。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B“文:碑文 ,整篇文章。“其文漫灭。文字。“独其为文。、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C“道:道路。“有碑仆道。说、讲。“何可胜道也哉。道理。“传道受业?师说?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D“极:尽 ,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至多 ,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词性活用: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B“名:命名 ,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说清楚 ,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C“穷:穷尽 ,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

5、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表示单纯的判断 ,“者前是主语 ,“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褒之庐家也。“廉颇者 ,赵之良将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 ,“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 ,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通课文时。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 ,根据文中的方位 ,画出虚拟示意图。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 ,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 ,因为仆碑是作

6、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 ,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 ,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 ,“由山以上那么是北面了。3、作者游褒禅山 ,介绍褒禅山的由来引出慧空禅院 ,又引出要游华山洞 ,可写那些仆碑以及仆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无 ,好象作者的闲笔 ,是不是因该删去呢?如果学生答不出 ,先留下来到后面解疑对“花和“华的辨析表达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 ,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嘲笑 ,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二

7、研读第二段1、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比照?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 ,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比照: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比照;“其下平旷“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比照;“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局部的议论作铺垫。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懊悔为什么懊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 ,火足以明也 ,却随之出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决。以“悔“结束记游 ,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三指导背诵:师生共同讨论

8、本段层次划分: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 ,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四、研读第三四段一指名朗读、口译第段:“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 ,助词 ,无义 ,有舒缓语气作用。“于 ,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 ,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险 ,这里用的是本义 ,即“高山 ,因为后洞在山上。“夷 ,指平地 ,说的是前洞地势。“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 ,意思是“到了的地方。“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 ,在一

9、般情况下可省 ,但此处不能省 ,它表示肯定的语气 ,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 ,读时“此后应作一顿。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那么“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1、“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 ,进一步具体阐述作者懊悔心情背后的思索。2、作者先说古人“古人之于而无不在也 作者为什么先说古之人?答曰:以古人为标准 ,另外可以使作者的立论更有说服力3、然后作者写一般人惧险远“夫夷以近那么至者少照应前洞 ,所以他们就不能见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这让我想到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沉着

10、。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从文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就为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做了注脚。4、欲得非常之观 ,就必须有志而世之非有志者不能至也;5、然后说到有志无力有志者亦不能至也;有志有力 ,还要有外物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6、最后两个分句再次说明只要有志 ,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 ,即使不能到达目的 ,也可以“无讥、“无悔。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 ,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 ,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强调了“力

11、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 ,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 ,强调只要尽己之志 ,虽然不能到达目的 ,亦可“无悔、“无讥 ,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 ,又是治学处事之理 ,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二研读第四节这一段有写到仆碑上的文字 ,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治学必须“深思慎取思路: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 ,其文漫灭 ,联想到“古书之不存 ,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 ,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五、讲析第五段这一段是补叙 ,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