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对家庭和学校之间关系作用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2294161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家庭教育对家庭和学校之间关系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家庭教育对家庭和学校之间关系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家庭教育对家庭和学校之间关系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谈家庭教育对家庭和学校之间关系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谈家庭教育对家庭和学校之间关系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家庭教育对家庭和学校之间关系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家庭教育对家庭和学校之间关系作用(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本身根本不构成矛盾 但在一定条件下 如果学校和家长由于错误的定位则会产生矛盾 这种错误就在于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应该是一种以帮助学生产生认知 认识 进而转化为行动 而后又从新的行为中产生新的认识的一个过程 而在现实中 家长和教师往往认识不到教育特别是思想教育的这根本特性,在教育中往往存在以我为主 的 让学生被动承受教育的行为 忽略了学生认知的能动性 从而有可能在*些问题上学校提倡的正是家长反对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认识到学生学习特别是思想成长过程中的主动性 在思想教育自动起一种帮助辅助作用 由学生自己做出自己的思考 和抉择 假设是这样在过程中如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些问

2、题上的不一致自动会由学生自我做成修正和选择 如果有疑问也容易和各方沟通 共同找到适宜的答案学校教育的形式是大多数人必须经历的,家庭教育主要在于情感培养、父母典范作用的发挥,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和补充。处理好矛盾的方法是:家庭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与教师加强联系,家校一致培养好学生。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补性与矛盾性(2010-08-08 07:21:49)标签: 教育 分类: 校务资料夹 少刚 2007-11-16 21:59:00 发表于:博客中国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人类社会相当长的时期,家庭教育一直在教育中占据主要的地位,无论是孟母三迁,还是岳母刺字,都向我们展示了古代教育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模

3、式。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是从近代开场的,迄今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在中国只有一百年左右的历程。随着学校教育的迅猛开展,在人们的心目中,学校教育开场占据了主导地位,以至于淡化了家庭教育。时代的开展让人们重新审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现在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谁主谁次的比拟还有争论,有人认为学校教育是主体,家庭教育是辅助,也有人认为家庭教育是根底,学校教育是延伸。不过,大家逐步形成了一致的观点,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相当重要,要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更好地起到教育的作用,到达教育的目的。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各自的特征。而这些特征表现了这两种教育既是互补的又是矛盾的。我们先来比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同

4、特征。一、 启蒙性和后续性 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从孩子出生之时起,他就要承受教育,此时的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完成的。据研究显示,孩子零到四岁是各种能力开展的关键期,人一生所必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如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嗅觉能力、触觉能力、味觉能力、运动能力、感知能力、思维能力、情感能力,大都在这个阶段是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可能就会产生一些障碍,会对终身造成影响。据国外研究说明,孩子的学习能力在四岁以前将会形成50%。而一些根本的行为规、社会规以及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也会在这一时期形成相当重要的局部。这是学校教育所无法代替的。 学校教育具有后续性,因为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已经在能力

5、、习惯和品质等方面有了相当的水平,学校只能在这样的根底上来进展教育。小学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并非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这种学前的差异将会一直影响孩子的长期开展。二、 一贯性和阶段性 家庭教育具有一贯性。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家庭是相对稳定的社会单位,绝大多数的孩子从出生起,至少到自己独立生存为止,一定生活在家庭的稳定环境中,甚至有些人在自己独立之后依然离不开生长的家庭环境。家庭对人的教育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 学校教育则有阶段性。我国目前的根底教育只有九年,再加上高中教育甚至高等教育也不过十多年。而且学校环境在不断变化,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个人所经历的学校教育至少要经过

6、四次大的变化。而在每一个阶段部又会有学校、班级、教师、同学等小的环境变化。每一次的变化都会对教育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三、 血缘性与业缘性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血缘关系,是固定关系。这种血缘关系就使得教育双方有一种亲和力,这种亲和力在情感上心理上都对教育效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父母的天生的权威性也是教育中不容无视的要素。凭借这种亲和力和权威性,家庭教育可以解决许多学校教育无法解决的问题。 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说是一种业缘关系,是非固定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以及教师的权威,都和家庭关系中的情感与权威不是同样的类型。凭借这种业缘的情感与权威,学校也可以解决许多

7、家庭教育无法解决的问题。四、 针对性和规模性 家庭教育具有针对性。家庭中的受教育者往往人数极少,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可以被充分重视。教育者更容易了解他们的情况,从而可以根据他们的情况而因材施教,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变化来随时变化教育方法,来到达最正确效果。中国当代社会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使这种针对性的教育可能性到达了最大的限度。当然,独生子女也带来了另外的问题,就是家庭环境不利于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培养。而学校教育的利弊正与家庭教育相反。学校教育目前的模式是班级授课的形式,使学生处于集体之中,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帮助他们承受社会规的限制和纪律的约束,帮助他们形成互助合作的能力,以及人际能力和社

8、会能力。但班级授课也使充分关注每一个孩子受到局限。即使能克制客观的一些复杂问题,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孩子,其关注程度也远远低于家庭的关注程度。即使成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也会因为集体性的存在而使针对性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五、 灵活性与模式性 有针对性的单独教育和规模性的班级教育,反响在教育方法上,就是灵活性与模式性的差异。家庭教育具有灵活性,无论是教育目标、教育资源、教育方法、教育时间、教育步骤都可以灵活把握。而学校教育则在这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学校教育要照顾到整个班级集体的情况,因此一般要有教育的规划和模式。即使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也只能在大的模式围灵活

9、运用,而不可能突破模式的限制。六、 实践性与智能性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在知识、技能等智力因素和情感、习惯、品质等非智力因素上有所关注。但受到教育形式的限制,其关注程度是不一样的。家庭教育侧重点在实践上,这里所说的实践就是孩子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中解决其他问题的能力。而学校教育则侧重智能。勿庸置疑,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在课堂,因此即使涉及到生活也只能是模拟或纸上谈兵。但系统的知识构造、学科性的研究训练以及智能的开发又是家庭教育无法替代的。七、 无序性与系统性 家庭教育是无序性的教育。多数家长没有教育的方案,系统的教育容,而是随时随地随事来进展教育,教育的容之间也没有系统性和序列性

10、。即使有些家长有教育方案,也只能是广泛的一个总的设想,而不可能是细致的条理的设计。这是由家庭教育的客观条件决定的。 学校教育是系统性的教育。无论是教育目标、教育容、教育程序、教育步骤、教育方法、包括传授、训练、检测、反响、评价都是有方案,是系统的。正是因为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地培养人,所以许多人一直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是主体,认为人的多数知识技能是在学校培养的。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暂且不管,学校教育的这种特点应该是大家都明了的。八、 盲目性与科学性 对多数家长来说,没有学习过系统的教育知识,没有经过专业的教育培训,所以在教育方面显示出盲目性。不懂教育的根本原则,不注意受教育者的心理承受,

11、不会根本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因此多数家长达不到应该到达的教育效果。甚至有些家长放弃了教育的责任,把教育责任全部交给学校。不过,随着整个社会对教育关注程度的提高,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家长在这方面会逐步提高,防止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家庭教育更加有效。 而学校教育中的教师,都是经过专门培训的职业教育者。他们的教育方式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因此教育的效果更突出。 通过以上的比拟,就不难发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既互补又矛盾的。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各的特点,所以如果双方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合作,就会形成教育合力,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则有可能相互抵消。所谓的52=0五天的学校教育加上两天的

12、家庭教育,教育效果为零,虽然有些偏激,不过也反响了这种相互抵消而带来的不良后果。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矛盾主要表达在如下方面:一、 教育目标的差异。 学校教育更注重社会性,目的主要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家庭教育更注重个体性,注重孩子个体的成长与开展。这二者其实并不对立,但如果各自强调的过度就会造成矛盾。二、 教育理念的差异。 在教育理念在不断更新,飞速开展的今天。学校的教育理念更新更快,而家庭的教育理念则相对滞后。从而造成矛盾。三、 教育方法的差异。 在不考虑对错的情况下,每个教育者的教育方法都有所不同,这种差异是正常的。但由于缺乏沟通,有可能使本来都正确的教育方法之间也会产生矛盾。当然,也

13、不排除有些方法运用不当的情况,则矛盾就会更大。四、 教育评价的差异。教育行为的效果需要用一定的标准来评价,因为目标不同,观念不同,评价标准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对同一种教育后果,可能会有成功和不成功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也会导致矛盾的产生。五、 教育责任的认同。 既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大教育不同的两个局部,因此就既有共同的教育责任,也有差异性的分工。如果能认定自己的责任并尽到责任,就会形成教育合力。如果相互推诿,相互指责,就会加深矛盾。尤其是当受教育者有*些问题时,任何一方把责任推给对方的行为其实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要消除矛盾,到达互补。首先要多沟通。各自为政,不相往来。不能及时了解对方的教育

14、方式和教育思想,就无法形成统一的教育力量。学校有责任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背景,家庭也有义务和学校配合。在沟通的根底上,取长补短,发现各自的问题及时纠正,才是正确的作法。其次是互助,不仅要尽到自己的职责,而且要帮助对方更有效的实现教育目标。合作,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在教育上,教师和家长应该是合作者,共同完成教育下一代的任务。另外,还是注重自身的提高,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适应教育的开展和时代的开展。目前素质教育如火如荼,但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绝不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一方能够完成的。家长、社会都要以推行素质教育为己任,才会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尤其是家长,正是因为多数家长没有经过专业的教育

15、培训,所以更应该在学习提高上多下功夫。教育下一代,是学校、家庭和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下一代的安康成长,也是大家共同的愿望。我们应该携手并肩,共同为下一代的未来,为祖国的明天而努力。浅谈如何解决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矛盾(2011-11-01 12:15:13)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反思 幼儿园里,我是一名英语教师,不是班主任。所以与家长们的接触很少,甚至有的家长根本不认识我。一次,我们园的一位教师开会去了,我来代班。孩子们看见我进了教室,顿时欢呼雀跃起来。看到自己如此受孩子们的欢送,我感到很知足很自豪。可是,在放学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小事,让我快乐满足的心情一下子飞到了九霄云外。事情是这样的,家

16、长们接园的时候,有一名家长没有带接送卡,他径直跑进教室呼喊孩子的名字。如此无礼,对我视而不见,我很是生气,于是我把刚刚想离开座位的孩子给制止了。那位家长很是不快乐,当即就跟我板起脸孔,大声吆喝起来:干啥呀?咋不让我们走?我心中登时就冒起一团火,心想:你不带接送卡,而且对教师是如此的不尊重,你还理直气壮,也太小看人了。于是,我说:没有接送卡,先签字,在接人。他仍然理直气壮:那就签啊!在哪签?快点!我说:去找园长签字,你先到后面排队。他竟然领过孩子就走,还说什么:签什么字?这又差不了。我更加的气愤了,面对众多家长,我也没有客气:你老这么大岁数了,难道一点规矩也不懂吗?凭卡接孩子,没卡的签字,这是我们幼儿园的规矩,否则,孩子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