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整合能力的形成与提高03.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229058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源整合能力的形成与提高0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资源整合能力的形成与提高0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资源整合能力的形成与提高0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整合能力的形成与提高0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资源整合能力的形成与提高0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源整合能力的形成与提高0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整合能力的形成与提高03.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源整合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一、创业资源的界定创业活动需要资源的支撑。在经济学分析中,认为资源是企业为了创造新价值和追逐新财富而投入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有的生产要素和支撑条件。资源基础理论作为传统战略管理的核心理理,指出企业要想获得持久竞争优势,就必须掌握那些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资源。创业资源是新创企业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投入运作的所有资产。创业资源是新创企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贯穿着整个生产经营始末。创业伊始,创业者需要判断是否具有足够所需的资源来开发创业机会,同时由于新企业的高成长性需要更多的资源来保障,而后,创业家还需对创业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以保障组织战略的执行。企业从创立到成长发展中,一直伴随着识别

2、和获取所需创业资源-利用已整合好的资源撬动新资源-新的创业资源整合这样一个过程。创业资源对创业活动的不仅在量的积累上保证生产经营,还在于创业资源的整合能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创业需要各种资源组合以发挥效用,这就涉及到对资源的分类研究和资源整合研究。Wernerfelt(1985)认为企业资源可以划分为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三大类。Grant(1991)认为资源分为技术资源、物力资源、财务资源、人力资源、信誉以及组织资源。Barney(1991)对企业资源的划分法与Wernerfelt有点类似,也是简单地分为三种:物力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物力资本资源包括企业的厂房选址和技术

3、等。人力资本资源主要涉及的是人事,管理者与职员的培训等。组织资本包括企业对组织内外关系的控制与协调等方面。Amit&Schoemaker(1993)从资源的离散性系统状态进行划分,认为资源包含“简单性资源”和“复杂性资源”。简单性资源指的是那些以产权为基础的、有形的但处于离散状态的资源;而复杂性资源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的、系统性的资源。在对资源间网络关系研究中,Black&Boal(1994)则将资源分为内聚资源和系统资源两大类。 Dollinger (1995)也提出创业资源的一种分类,他认为创业资源可分为以下六种,人力与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物质资源、组织资源以及声誉资源。Mi

4、ller&Shamsie(1996)在考察资源的不可模仿时认为那些通过建立壁垒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其管理流程或生产技能的资源称为知识资源;而那些只能通过产权这一形式进行保护的资源归为权益资源。Barney(1997)又将财物资源纳入进来,把资源划分为四类,即财物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Yli-Renko 等(1999)针对 Barney(1997)的研究又加入了社会资本这个资源。Hart(1999) 为了强调在新企业资源中创业者的重要性,定义了一种突出创业者重要性的资源网络资源(又叫社会资源)。Capron等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五类资源:R&D、制造、营销、管理、财务资源,并

5、指出这五类资源的关系是:产品开放、生产和营销沿其业务流程排列,而三者又受到管理和财务资源的支持。林嵩、张帏和林强(2005)按照资源对企业成长的作用,将其分为两大类:对于那些直接参与高科技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资源,称之为创业所需的要素资源,而那些虽然未直接参与企业生产,但是其存在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运营有效性的资源,则称之为企业所需的环境资源。其中要素资源包括:场地资源、资金资源、人才资源、管理资源和科技资源;环境资源包括:政策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和品牌资源。蔡莉、柳青(2007)将创业资源归纳为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财务资源、市场资源和组织资源六种类型,其中人力资源的定义比较宽泛

6、,可以进一步分为智力资源、声誉资源和社会资源三种。石秀印认为企业家通过社会网络获取的资源主要包括 4 个方面:第一,政府行政与法律资源,如获准注册登记和生产许可;第二,生产与经营资源,包括各项生产要素和营销渠道等;第三,管理与经营资源,包括管理方式、管理策略、经营战略等;第四,精神与文化资源,包括企业家精神与理念,成就感与责任心等。二、源整合能力的内涵资源整合就是企业识别和获取其成长发展所需的资源,并将其进行优化配置以形成能力的过程。资源经过整合后能转化成企业的能力,而且企业的每一种能力都是由各种特定的资源整合形成的。资源整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企业对不同层次、不同用途、不同来源的资源进行识

7、别、汲取、配置和利用,使之富有系统性、条理性和互补性。通过对现有资源价值的识别,摒弃无价值的资源,从而形成新的核心资源体系。资源整合具有以下四大特征:(1)激活特征。资源只有被激活才一能发挥其效能,实现价值创造。(2)动态特征。资源整合受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着,而且资源本身的属性其结构也是随着环境变化的。新创企业在成立初期以及后来的成长发展过程中都会采取不用的资源整合方式。(3)系统特征。在资源整合的前期识别与汲取阶段,就必须构建一个系统的资源体系结构,使各种资源匹配和功能互补。资源的整合要将企业所有资源纳入整体中,形成一个体系。(4)价值增值特征。资源整合通过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和相互匹配

8、,使其达到“1+12”的效应,而不是简单的加总。创业资源的整合有其内在的逻辑过程,通过对资源的科学整合,有利于提升企业能力,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创业资源在未整合之前大多是零散的,要发挥其最大的效用,转化为竞争优势,为企业创造价值,还需要新创企业运用科学方法将不同来源、不同效用的资源进行配置与优化,使有价值的资源融合起来,发挥“1+12”的放大效应。资源整合能力能让创业者对未来变化趋势的进行正确预测而有效地识别与获得、配置与利用创业资源来提升其竞争力。在对资源整合能力的定义上,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以及不同的出发点,给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Penrose(1959)、Wernerfelt(1

9、984)认为,竞争优势要求不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能力,而且要开发新的资源和能力。以Barney(1991)为代表的传统资源学派,不对资源和能力加以特别的区分,有研究者都把企业的能力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企业资源。然而,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才有学者开始关注企业如何开始发展企业的特定能力和更新能力,资源选择机制在资源获取之前对企业绩效产生作用,而能力构建机制则在资源的具体配置上发挥作用(Makadok,2001)。Terence(1992)指出,在如今的经济环境中,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来源于独特的资源,而且也来源于配置这些资源的方式。动态能力的产生不仅需要企业本身已经拥有一个较强的资源

10、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还要求企业能够有效地配置现有资源,并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资源和新的知识。Mahoney 和 Pandean(1992)认为,把潜在资源转为活动和行为就是企业能力的表现。由此来看,能力具有以下特性:(1)是企业获取、发展并使用其资源以获得比其它企业更高业绩的一种动态机制;(2)是建立在企业获取、转化和利用那些通过人力资源为组织所创造的信息的基础之上,包括了组织文化、规则及企业家精神等;(3)与行为活动相伴而生的,如 Grant(1991)认为能力就是完成一定的任务或活动的一组资源所具有的能量。能力具有显著的惯性及企业专有性,它是从属于学习并随实际问题的解决而改变的。能力也不仅是指

11、资源集合,更是企业内部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其它资源之间的相互协调的复杂模式。Amit 和 Schoemaker(1993)将企业资源定义为组织拥有或可控制的有用因素的储备。能力则是指企业通常在组合过程中,应用组织流程实现要求的目标而配置资源的能力。它们是基于信息和知识的、企业特有的、并且通过组织资源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而随时间发展的有形和无形的流程。资源在企业内部或外部都可以成功获取。而企业的某种能力则仅仅存在于组织和它的业务流程之中,是属于具体企业特有的,难以从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组织,除非组织本身的所有权发生转移,因此,能力只能在组织内部培育。Henderson 和 Cockbum(1994

12、)在以欧美 10 大制药企业为研究对象的经验研究中,将能够代表企业独有优势来源的能力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局部能力(Component competence)”,对解决企业日常问题起基本作用;另一类是“建构能力(architectural competence)”,或“使用局部能力的能力”,其功能为有效地整合原有局部能力来开发所需要的新的局部能力。Eisenhardt&Martin(2000)认为资源整合能力是企业的一种动态能力,它包含获取、优化、配置及转让资源等四个动态能力,它们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企业的绩效。Sirmon 和 Hitt(2003)基于资源资源基础理论中的观点,提出了

13、“资源管理”这一概念,认为资源管理是一个结构化资源、集聚资源以及平衡资源的综合过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Sirmon,Hitt 和 Ireland(2007)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分析,认为集聚资源和平衡资源的过程实际上代表着一种企业配置与整合资源来实现理想状态的能力,是把组织资源粘合在一起的因素,稳定化(Stabilizing)、丰富(Enriching)和开拓(Pioneering)是集聚资源的三个过程;动员(Mobilizing)、协调(Coordinating)和配置(Deploying)是平衡资源的三个过程。饶扬德(2006)把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定义为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选择、汲

14、取、置换与配置、激活与融合企业不同种类型资源的能力,既包括从外部获取资源的宏观战略层次,又包括企业内部资源的置换与配置、激活与融合的微观战术层次,资源整合能力将决定着企业资源的效能能否得到充分有效发挥,亦将影响着企业竞争优势。崔启国(2007)在其博士论文中,认为资源整合能力是强调在从外部环境中获取所需资源的基础上,新创企业内部构建组合资源以及利用配置资源的一种动态能力,可以从资源的构建能力和资源的利用能力两方面来反映。马鸿佳(2008)这样定义新创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基于人这一载体,对资源的识别、获取、配置与利用主体的能力。并从创业者和创业团队两个方面加以讨论。综合以上学者的

15、观点,特别是借鉴 Sirmon 和 Hitt,2003;Zott,2003;Sirmon,Hitt 和 Ireland,2007;饶扬德,2006;崔启国,2007 等学者的观点,资源整合能力是在创业过程中,以人为载体,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资源的识别、获取、配置和利用主体能力。三、资源整合的过程关于资源整合过程,已有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Brush等(2001)提出了企业的资源开发路径,即识别资源、吸引资源、将个人资源转化为组织资源并加以利用,使之成为企业本身所具有的持续竞争优势(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只有这样,企业的资源整合才有意义,

16、才能为企业的超额业绩做出贡献。Simon,Hitt&Ireland(2007)选取成熟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结论认为资源整合的过程划分为资源构建、资源绑聚以及资源利用三个阶段。Ge和Dong(2009)以及马鸿佳等(2010)以企业自身为边界,区分了其在资源整合中的内外部行为,将资源整合分为资源识取(resources identification and acquisition)和资源配用(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leverage)两大过程。前者主要是企业面向外部的行为,包括识别资源和获取资源,而后者是企业内在资源组合与使用的行为,包括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国内学者饶扬德提出了企业资源整合过程模型,将企业资源整合分为三个步骤,即资源识别与选取、资源汲取与配置以及资源激活与融合。四、提高资源整合能力的途径朱秀梅(2006)解答了如何提高新创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她认为新创企业从外部购买资源比较困难,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